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磨损机理

磨损机理

磨损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6篇、会议论文310篇、专利文献24321篇;相关期刊427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 相关会议217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耐磨材料大会、全国电力行业CFB机组技术交流服务协作网第十二届年会、第十一届摩擦学大会等;磨损机理的相关文献由318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厚安、张永振、薛群基等。

磨损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6 占比:4.00%

会议论文>

论文:310 占比:1.21%

专利文献>

论文:24321 占比:94.79%

总计:25657篇

磨损机理—发文趋势图

磨损机理

-研究学者

  • 张厚安
  • 张永振
  • 薛群基
  • 刘维民
  • 赵军
  • 杨生荣
  • 蔡振兵
  • 徐滨士
  • 葛世荣
  • 郑光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慧亮; 罗玉梅
    • 摘要: 采用机械共混法将酚醛树脂(PF)与丁腈橡胶(NBR)进行混合而制得PF/NBR复合材料,研究了PF用量对NBR的拉伸性能、撕裂性能及硬度的影响,使用多功能材料表面性能综合测试仪、三维表面形貌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力学性能最优的PF/NBR复合材料试样A 2(添加5份PF)在不同温度下的摩擦性能进行了探究,并与未添加PF的试样A 0进行了对比,此外还对PF/NBR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超过75°C时,试样A 0的摩擦系数曲线整体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同时其表面有较多孔洞,分子间结合力下降,耐磨性变差,而试样A 2的摩擦系数则基本保持稳定,磨损行为表明其磨损机理由磨粒磨损逐渐转变为黏着磨损;相对于试样A 0而言,试样A 2在高温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摩擦性能。
    • 惠阳; 刘贵民; 兰海; 杜建华
    • 摘要: 为解决履带式特种车辆机械制动器过热失效问题,采用挤压铸造法制备SiC/Cu和SiC/Fe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研究两种材料在连续紧急制动工况和连续高温制动工况下的摩擦磨损性能。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三维形貌仪等手段分析摩擦因数、温度和磨损率的变化规律,揭示相应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连续紧急制动实验中,接触表面经历了摩擦膜形成和层间断裂过程,摩擦因数随接合次数增加略微下降,并趋于稳定。在前40次接合中,SiC/Cu和SiC/Fe摩擦副的磨损率整体下降。在40~60次接合中,SiC/Cu摩擦副黏着磨损、氧化磨损和疲劳磨损加剧,磨损率升高。而SiC/Fe摩擦副以磨粒磨损为主,磨损率较低。在连续高温制动实验中,摩擦因数在前6次接合中逐渐升高,制动时间逐渐缩短。在第6次接合后,摩擦副边缘区域出现的黏着磨损和疲劳磨损导致力矩下降,摩擦因数和制动时间均呈先降后升趋势。连续高温制动过程中以严重的黏着磨损为主,SiC/Cu和SiC/Fe摩擦副的磨损率均随接合次数增加而升高。
    • 宋伟; 李万佳; 俞树荣; 马荣荣
    • 摘要: 为了研究TC4合金在300°C和500°C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表征表面磨痕形貌、磨损体积和磨痕轮廓,探究两种温度中TC4合金不同接触载荷作用下的微动磨损机制。结果表明:磨损体积与接触载荷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则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两种温度下的无润滑微动摩擦磨损过程中,小载荷作用时磨损形式表现为氧化磨损和磨粒磨损;大载荷作用时磨损形式为氧化磨损和黏着磨损。与300°C相比,500°C时合金接触表面塑性变形严重,摩擦系数小,氧化磨损加剧,疲劳裂纹扩展严重。TC4合金高温环境中微动磨损机制为黏着磨损、磨粒磨损、氧化磨损和疲劳磨损,其中氧化磨损在TC4合金高温微动磨损中占据主导地位。
    • 梁杰; 张志强; 高金刚
    • 摘要: 针对某核电阻尼器用自润滑关节轴承不允许使用聚四氟乙烯(PTFE)和铜材质零件的需求,研制了一种40Cr/石墨关节轴承。为了研究该液压阻尼器摆动工况对关节轴承的影响,首先通过自研的关节轴承负载模拟台对该关节轴承在10 kN的径向载荷、1 Hz的摆动频率和±5°的摆幅下进行了50000次摆动摩擦实验;然后利用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摩擦力矩、径向磨损量和摩擦温度分析了石墨与40Cr长时间对摩的摩擦学性能变化;最后借助双束扫描电子显微镜所获取的石墨内圈微观形貌探讨了实验工况下该关节轴承的磨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磨合阶段,磨损量、摩擦系数和温度呈现大幅提高,然后过渡到稳定磨损阶段,在稳定磨损阶段的后期,均呈现小幅上升趋势;轴承在整个摆动磨损过程中运动状态良好,无卡死现象,实验结束后轴承径向磨损量为112μm、内圈质量减少0.02 g;石墨内圈在不同接触位置上呈现不同的磨损机理,核心承压区主要为磨粒磨损、疲劳磨损和黏着磨损,非核心承压区主要为磨粒磨损。
    • 杨智勇; 臧家俊; 韩超; 李卫京; 李志强
    • 摘要: 研究SiCp/A356材料微弧氧化(MAO)膜与合成材料摩擦副在制动温升和干湿摩擦条件下的膜层稳定性及摩擦特性,为解决SiCp/A356材料制动盘表面划伤问题及提高SiCp/A356材料制动盘与合成材料闸片在潮湿工况下的制动可靠性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通过SiCp/A356材料MAO膜的热震试验,研究了膜厚对膜层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盘环摩擦试验,研究了SiCp/A356材料MAO膜与合成材料摩擦副在干燥和潮湿工况下的摩擦稳定性及磨损机理。随着MAO膜厚度的增加,膜层热震性能变差,升高热震温度会缩短膜层寿命,40μm厚的MAO膜在正常制动服役温升下具有良好的热震性能。在干燥工况下,MAO膜提高了SiCp/A356材料与合成材料摩擦副间的摩擦稳定性,MAO膜与合成材料的摩擦最终演变成第三体与合成材料的摩擦,并伴有第三体的粘着磨损与轻微磨粒磨损。在潮湿工况下,MAO膜可显著提高SiCp/A356材料与合成材料摩擦副间的摩擦系数(>0.3)和摩擦稳定性,MAO膜与合成材料间主要发生两体摩擦,合成材料磨损以磨粒磨损为主,MAO膜可有效保护SiCp/A356材料基体。MAO膜用于SiCp/A356材料与合成材料摩擦副具有较好的膜层稳定性并能改善摩擦副在潮湿工况下的摩擦性能。
    • 赵芳芳; 黄儒斌; 谌莉
    • 摘要: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磨损成为影响和制约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以某工厂自备电厂DG1242/25.4-Ⅱ1型35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为研究对象,运用CF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锅炉内的冷态流场,结合流场分析及循环流化床锅炉磨损的机理和常见的磨损原因分析提出相应可行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锅炉内实际磨损部位及CFD数值模拟结果吻合。数值模拟可作为监测炉内流场及优化炉膛结构的重要手段。
    • 杨东亚; 李伟涛; 李振宇; 田松; 熊新稳
    • 摘要: 鉴于目前高压柱塞泵服役工况愈发严苛,指出学者大多探究柱塞泵流体场、温度场耦合的复杂工况对可靠性与寿命的影响,归纳讨论了国内外柱塞泵关键摩擦副磨损机理、润滑特性、结构优化,通过对比归纳不同的研究方法指出制约高压柱塞泵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流-固-热三学科耦合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为高压柱塞泵在我国高端装备、军事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
    • 房玉鑫; 王优强; 张平; 王雪兆
    • 摘要: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因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和耐磨等优点,是发展轻量化制动部件的优良备选材料。采用由压力浸渗法制备的SiC_(p)/2024Al复合材料,与GCr15钢球进行干滑动摩擦磨损实验,探究其在T4和T6热处理以及不同载荷和滑动速度下的磨损机理和摩擦学性能,并与2024铝合金进行了对比实验,探究了SiC颗粒的加入对磨损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硬度SiC颗粒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SiC_(p)/2024Al复合材料相较于2024铝合金具有更高且稳定的摩擦系数,T6热处理工艺相较于T4工艺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剥层磨损,2024铝合金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SiC颗粒的加入引起了磨损机理的转变;磨损过程中亚表层颗粒在低速低载情况下能保持较为完整形态,起保护减磨作用,而在高速高载情况下更易破碎形成微观缺陷,加快亚表层微裂纹的扩展。
    • 史相如; 史耘嘉; 张欣; 周泽华; 王泽华; 陈坚
    • 摘要: 针对非晶碳基薄膜高内应力和低膜基结合强度的问题,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系统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制备多层结构掺杂类石墨薄膜(GLC),探究载荷、摩擦副和介质环境对薄膜摩擦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多层结构GLC薄膜结构致密均匀,膜基之间没有明显缺陷,且力学性能良好。薄膜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因数曲线呈明显的三阶段特征,分别对应于轻微的磨粒磨损、薄膜的剥离以及对磨球上碳质转移膜的形成。薄膜的平均摩擦因数随载荷的增加而显著提高,磨损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相对于ZrO_(2)陶瓷球,Si_(3)N_(4)陶瓷球因其较高的黏着倾向和较大的赫兹接触半径导致其较高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GCr15金属球因其较低的硬度,导致碳质转移膜随金属磨削的剥离而脱落,造成相对较高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相对于室温空气环境下,GLC薄膜在NaCl溶液中由于受到水溶液的冲洗和腐蚀介质Cl^(-)的侵蚀,导致薄膜从基体的快速剥离,造成更高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研究成果可为提高非晶碳基薄膜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服役寿命和使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
    • 邵志松; 高伟; 延鹏飞; 王东雪
    • 摘要: 树脂金刚石线切割机理在制造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对其磨损情况和磨损机理方面研究较少。采用自制的树脂金刚石线对硅晶体进行切割试验,用扫描电镜观察树脂金刚石线的磨损形貌,并对磨损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切割完成后,没有明显的树脂层脱落现象;树脂金刚石线的磨损主要表现为金刚石轻微破碎、开裂及整体破碎、金刚石和树脂层间的离隙和脱落。金刚石的轻微破损主要是在机械应力作用下产生,不存在热磨损的过程;金刚石开裂及整体破碎主要是因为金刚石内部本身存在微小的裂纹以及反复作用的切割力而造成的;树脂层的开裂是造成树脂层和金刚石产生离隙的主要原因,产生离隙的金刚石在切割力作用下发生脱落现象。根据树脂金刚石线的磨损形貌及机理分析,应选择内部裂纹少的金刚石,并尽量提高树脂层的强度及硬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