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葡萄孢菌
灰葡萄孢菌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19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41325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微生物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等;灰葡萄孢菌的相关文献由60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桂清、周明国、杨莹等。
灰葡萄孢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1325篇
占比:99.88%
总计:141491篇
灰葡萄孢菌
-研究学者
- 王桂清
- 周明国
- 杨莹
- 段亚冰
- 王建新
- 张晓柯
- 纪明山
- 邱德文
- 陈长军
- 杨秀芬
- 祁之秋
- 苟萍
- 袁京京
- 任雪艳
- 刘鹏飞
- 吕宝北
- 吴嘉纯
- 土丽丹
- 孔庆军
- 宋丹丹
- 尹雪峰
- 江国山
- 程根武
- 翟欣
- 胡志宏
- 谢飞
- 谷祖敏
- 韩庆莉
- 马雪梅
- 刘圣明
- 刘大群
- 刘峰
- 刘西莉
- 叶敏
- 吴明德
- 孙华
- 常旭念
- 张云华
- 曾洪梅
- 李国庆
- 杨红玉
- 王建明
- 王英姿
- 郭立华
- 高俊明
- 丁中
- 严雪瑞
- 于志国
- 代汉萍
- 侯燕华
-
-
于佳奕
-
-
摘要:
1番茄简介及主要病害1.1番茄简介番茄人工种植历史长,是中国重要果蔬。番茄含有丰富的维他命和抗氧化成分,中国番茄年产量为1.21亿t。中国蔬菜生产面积较大,种类较多,番茄产量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34.7%。番茄含有大量维生素,其中蕃茄红素抗氧化性较好,可以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1.2番茄灰霉病菌番茄灰霉病是灰葡萄孢菌侵袭植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危害蔬菜、果树和花卉。
-
-
文建斌;
沈文武;
詹红艳;
谢家华;
马蕊
-
-
摘要:
为比较1亿CFU·g^(-1)哈茨木霉菌WG、2亿孢子·g^(-1)木霉菌WP、24%井冈霉素AS、0.3%苦参碱AS 4种生物农药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开展随机区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4种生物药剂中,2亿孢子·g^(-1)木霉菌WP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在第2次施药后7 d和14 d均为最高,分别为73.38%、75.77%。2亿孢子·g^(-1)木霉菌WP对葡萄灰霉病具有较好防效,持效期较长,较适合建水县夏黑葡萄灰霉病防治。
-
-
马蕊;
沈文武;
詹红艳;
谢家华;
文建斌
-
-
摘要:
为比较1亿CFU/g哈茨木霉菌水分散粒剂、2亿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4%井冈霉素水剂、0.3%苦参碱水剂4种生物农药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开展田间随机区组小区试验。结果显示,4种生物药剂中,2亿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最好,第2次施药7d后防效为73.38%,显著高于1亿CFU/g哈茨木霉菌水分散粒剂和0.3%苦参碱水剂,第2次施药14d后,防效为75.77%,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生物药剂。2亿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葡萄灰霉病具有较好防效,持效期较长,较适合建水县夏黑葡萄灰霉病防治。
-
-
王泽琼;
刘勇;
王榕馨;
姜婷;
龚林忠;
孙中海;
吕亮
-
-
摘要:
【目的】了解湖北省葡萄主产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多样性,为葡萄灰霉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微生物分离法对从湖北省8个葡萄主产区采集的葡萄灰霉病样本进行灰葡萄孢菌分离,在PDA培养基上观察分离物菌落培养形态并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利用特异引物对各分离物的Flipper和Boty转座子片段进行扩增,区分转座子类型;扩增Bc-hch基因并用Hha I酶切检测分离物的多态性以区分组群;依据菌丝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及转座子类型挑选4株典型分离物在4个葡萄品种果实上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从病害样本中共分离获得51株分离物,菌落培养形态表明30株分离物为菌核型,20株为孢子型,仅1株为菌丝型,出现频率分别为58.82%、39.22%和1.96%。所有分离物菌丝生长速率均较高,在10.86~13.94 mm/d。分离物只存在2种转座子类型,其中50株为Transposa型,仅1株为Flipper型。Bc-hch基因Hha I酶切多态性鉴定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为Group II,为狭义的灰葡萄孢菌。分离物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率最低的WH3在供试葡萄品种上的致病力均最强,其次是Flipper型分离物SX1,菌丝生长速率最高的XN2和菌丝型WH6分离物致病力均较弱,且不同分离物在不同品种上致病力趋势不同。【结论】湖北省葡萄主产区灰葡萄孢菌菌落培养形态较丰富,所有分离物均为狭义灰葡萄孢菌,只存在Transposa和Flipper 2种转座子类型,前者占绝对优势,典型分离物间致病力差异明显。
-
-
-
-
摘要:
近日,先正达作物保护公司与基于信息素的作物保护解决方案领先技术供应商M2i扩大合作,共同推出基于信息素的全新解决方案EXPLOYO Vit,帮助法国葡萄种植者高效解决影响葡萄质量和产量的葡萄藤虫害。这项技术主要针对葡萄藤蛾,这种害虫以葡萄为食,并使作物感染一种会导致葡萄藤腐烂的潜在致命真菌灰葡萄孢菌。
-
-
贾国军;
赵慧军;
吴雄斌;
张永芳
-
-
摘要:
灰霉病是兰州地区温室草莓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时会造成果实腐烂,降低草莓产量和品质,给种植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温室草莓感染灰霉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草莓生产者提供参考。
-
-
郭月静
-
-
摘要:
黄瓜灰霉病又称烂果病、霉烂病,在黄瓜保护地栽培中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一种灰葡萄孢菌感染引起的,表现为黄瓜花器、瓜条、叶片、茎等部位发生腐烂、干枯等症状,导致减产20%~50%,严重时整株死亡。该病的典型症状是染病器官均出现灰色霉层。
-
-
-
-
摘要:
草莓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其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低温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3°C,最低4°C;分生孢子在13.7~29.5°C均能萌发,但以在较低温度时萌发有利,棚内85%以上的湿度十分有利于病菌的繁殖。
-
-
祝林;
向文良;
张楠笛;
许琴;
赵秋欢
-
-
摘要:
[目的]探究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对植物病原菌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et Daniels)、链格菌(Alternaria alternate)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拮抗作用并鉴定抗菌物质,为其病害防治提供优良生防菌.[方法]平板对峙法初筛和杯碟法筛选拮抗菌株;微生物形态学和16S rRNA基因鉴定拮抗菌株;薄层色谱(TLC)和编码基因分析鉴定抗菌物质;玉米田间生防试验评估拮抗菌对3种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结果]筛选到一株能够明显拮抗玉蜀黍尾孢菌、链格菌和灰葡萄孢菌的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1841,抑制率分别为65.95%、71.04%和46.69%,抑菌物质为伊枯草菌素类脂肽.玉米田间生防试验表明,菌株B-1841对玉蜀黍尾孢菌、链格菌和灰葡萄孢菌感染的玉米病害均有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分别为60.25%、69.89%和45.21%.[结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1841对玉蜀黍尾孢菌、链格菌和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病害有防治作用,在农作物真菌病害防治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
普继雄;
周宗山;
王娜;
冀志蕊;
张俊祥
-
-
摘要:
【目的】灰霉病是葡萄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商品价值。明确弥勒市不同葡萄产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咯菌腈和氟吡菌酰胺的抗药状况,为葡萄灰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弥勒市市辖的12个乡、镇(农场)采集葡萄灰霉病样本,分离和纯化得到197株灰霉病菌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97株灰霉病菌对4种农药的敏感性。【结果】葡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嘧霉胺抗药频率分别为71.1%、100.0%,高抗频率分别为13.7%和23.8%;除在弥勒市弥阳地区检测到2株低抗咯菌腈菌株,其他地区未检测到抗咯菌腈菌株;分离的葡萄灰霉病菌均对氟吡菌酰胺敏感。【结论】弥勒地区葡萄灰霉病菌对腐霉利和嘧霉胺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腐霉利和嘧霉胺双重抗性频率为71.1%。在实际生产中,建议以咯菌腈或氟吡菌酰胺与生物农药交替使用进行葡萄灰霉病的防治。
-
-
王凯博;
杨云海;
姜珊珊;
吴文伟;
何成兴;
吴永丽;
杨维剑
- 《云南省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本研究以“同源建模”的方法预测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琥珀酸脱氢酶的结构,使用Auto-Dock分子对接软件研究烟酰胺类化合物与其可能的作用靶标琥珀酸脱氢酶之间的结合模式,并分析烟酰胺类化合物和靶标之间的亲和力与其抑菌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琥珀酸脱氢酶中部分氨基酸构成的活性口袋能够与烟酰胺类化合物结合,两者之间的亲和力与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之间具有相关性.通过分子对接方法预测化合物与靶标的结合是对杀菌剂抑菌机制的基础探索,同时能够为杀菌剂先导化合物的设计提供指导.
-
-
Zhu He;
朱赫;
Huang Chengtian;
黄成田;
Ji Mingshan;
纪明山
- 《第十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是一种重要的空气传播的植物病原菌,有着广阔的寄主范围.由该病菌引起的灰霉病常导致产量减少、质量降低,引起严重的损失.在国内,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霉病可以导致蔬菜生产中10%~20%的损失,在一些发病严重的地区甚至可以高达60%以上.新型杀菌剂啶菌噁唑已在国内注册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目前暂未广泛使用.本研究基于2012年采自辽宁省的165株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值,建立了番茄灰霉病菌对啶菌噁唑的敏感基线.结果表明啶菌噁唑EC50值的分布频率是一个单峰曲线,带有右侧拖尾.EC50值的平均值为(0.0676±0.0409)(SD)μg/mL,分布范围为0.0128~0.1987μg/mL.啶菌噁唑与多菌灵和腐霉利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采用离体叶片法和盆栽法测定了啶菌噁唑的防效.在离体叶片试验中,啶菌噁唑在100,200,400μg/mL的浓度下可以达到80%以上的保护性防效和50%以上的治疗性防效.在盆栽试验中,啶菌噁唑在100,200,400μg/mL的浓度下可以达到80%以上的保护性防效和60%以上的治疗性防效.这些结果说明啶菌噁唑在防治番茄灰霉病方面是一个兼具保护性和治疗性作用的高效杀菌剂.
-
-
Ren Weichao;
任维超;
Wu Dongxia;
武东霞;
Duan Yabing;
段亚冰;
Hou Yiping;
侯毅平;
Wang Jianxin;
王建新;
Zhou Mingguo;
周明国;
Chen Changjun;
陈长军
- 《第十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研究监测了2012-2014年江苏和山东两省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灰葡萄孢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于2013年首次在山东寿光黄瓜灰霉菌株中筛选到2株高抗菌株,高抗频率为2.67%,2014年在山东潍坊番茄灰霉菌株中筛选到4株高抗菌株,高抗频率为1.30%,而在江苏地区未发现咯菌腈高抗菌株.通过室内药剂驯化获得6株咯菌腈抗药性突变体,抗性稳定,抗性倍数从30到10000以上不等.与野生敏感菌株相比,田间、室内咯菌腈抗性突变体的生物适合度均显著降低,而且都对渗透胁迫高度敏感.当用1μg/mL咯菌腈处理4h后,敏感菌株的胞内甘油含量及Bchog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升,而田间抗性菌株及室内诱抗突变体的上升幅度远低于敏感菌株.田间、室内咯菌腈高抗突变体均在Bos1基因检测到突变,但存在差异:田间高抗菌株的突变位点均位于近N末端的HAMP结构域内,而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高抗突变体的突变类型分为两种:一类位于HAMP结构域,另一类位于近C末端的HATpase_c结构域内.本文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咯菌腈田间、室内抗药性突变体的特性,为明确灰葡萄孢菌对咯菌腈的抗性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
-
胡志宏;
吴嘉纯;
刘鹏飞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为了分析灰葡萄孢菌的代谢组,采用极性不同的提取溶剂∶甲醇/水(v/v∶80/20)、甲醇/乙酸乙酯(v/v∶50/50)和乙酸乙酯,对灰葡萄孢S28的代谢物质进行提取,经硅烷化衍生和GC/MS检测分析,获得了灰霉菌菌丝、菌核和孢子的代谢组.结果表明,采用甲醇/水(v/v∶80/20)提取检测菌丝代谢组,获得了159个峰,甲醇/乙酸乙酯提取检测出127个峰,乙酸乙酯提取检测出72个峰.甲醇/水提取出的物质数目最多,并且涵盖了另外两种提取溶剂的提取检测谱,表明甲醇/水作为提取溶剂能获得最为丰富的代谢物信息.通过NIST谱库检索(NIST谱库检索匹配度大于85%),确认菌丝代谢组包括了10种氨基酸、7种糖类、12种有机酸、6种醇类及其他6种代谢物。孢子和菌核的代谢组分别包括49个和36个代谢物质。灰葡萄孢代谢组提取检测方法的建立有助于对灰葡萄孢代谢的研究分析,对灰葡萄孢菌丝、孢子和菌核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灰葡萄孢菌生长阶段的作用。
-
-
刘圣明;
段亚冰;
陈长军;
周明国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引起赤霉病最主要的病原菌之一.赤霉病不仅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而且降低小麦的品质,同时,禾谷镰孢菌产生多种衍生真菌毒素及次生代谢物质,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等,引起人类和哺乳动物中毒,严重威胁着人和动物的健康.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ex Fr.)可以侵染番茄、黄瓜、茄子、西葫芦、草莓、葡萄等200多种植物,引起作物灰霉病的发生.灰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在设施蔬菜上为害尤为严重,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在10%~20%,严重者可达60%以上.rn 通过测定灰葡萄孢菌抗多菌灵β-微管蛋白基因分别同源置换禾谷镰孢菌β1-微管蛋白基因和β2-微管蛋白基因获得的转化子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葡萄孢菌抗多菌灵β-微管蛋白基因同源置换禾谷镰孢菌β1-微管蛋白基因和β2-微管蛋白基因后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敏感性降低,但不表现抗药性。rn 通过测定灰葡萄孢菌抗多菌灵β-微管蛋白基因分别同源置换禾谷镰孢菌β1-微管蛋白基因和β2-微管蛋白基因转化子菌株对应的β2-微管蛋白基因和β1-微管蛋白基因敲除突变体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菌丝生长速率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禾谷镰孢菌β1-微管蛋白基因和β2-微管蛋白基因对抗多菌灵β-微管蛋白基因在禾谷镰孢菌中的功能表达没有抑制作用,突变体对多菌灵仍然敏感,不表现抗药性。
-
-
-
-
冀盈盈;
李保明;
赵淑梅;
周清;
曹薇
- 《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2009)》
| 2009年
-
摘要:
植物病害是引起植物品质下降和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农药的滥用或不当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Fr.)引起的植物灰霉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本文旨在将微酸性电生功能水高效、无污染、无残留和安全的杀菌特性替代化学农药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主要研究了微酸性电生功能水(pH 6.0-6.5, ORP 750-850 mV, 有效氯浓度21-59 mg/L)对灰葡萄孢菌的杀灭效果。考察了有效氯浓度、杀菌时间和处理温度对微酸性电生功能水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酸性电生功能水对灰葡萄孢菌具有较强的杀灭效果。有效氯浓度超过31 mg/L 时,处理30 s,杀菌率可以达到99%以上;在4、22 和45°C下有效氯浓度为40 mg/L 的微酸性电生功能水可使灰葡萄孢菌分别降低2.18、2.88 和4.72 log10 CFU/mL。
-
-
力丰;
宋晰;
林东;
刘利;
刘西莉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引起的番茄灰霉病是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目前,生产上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常见药剂包括β-微管蛋白抑制剂多菌灵、甾醇14α-脱甲基酶抑制剂戊唑醇、QoI类药剂嘧菌酯和SDHI类杀菌剂啶酰菌胺等.灰霉病菌遗传变异快,群体数量大,极易产生抗药性.本研究选取2011年采自南京、福建、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和上海等省、市的番茄灰霉病菌菌株16株、苯酰菌胺抗性突变体1株(RZ.BCl6)为研究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供试菌株对多菌灵、戊唑醇、嘧菌酯、啶酰菌胺的敏感性,获得了对多菌灵、嘧菌酯、啶酰菌胺表现三抗的菌株,对多菌灵、啶酰菌胺表现双抗(RCRB)的菌株,对嘧菌酯、啶酰菌胺表现双抗(RARB)的菌株,未发现对戊唑醇抗性的菌株。进一步从温度敏感性、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量、离体果实致病力等方面研究了不同抗性类型的番茄灰霉病菌的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类型的菌株在温度敏感性、菌丝生长速率、产菌核量、致病力方面无显著差异;三抗、双抗菌株生长速率较快,致病力较强,有较好的生存适合度。本研究分别克隆了多菌灵、嘧菌酯、啶酰菌胺三类药剂的靶标蛋白基因,以研究多抗菌株的抗药性机制。结果表明,在三抗菌株中:多菌灵的靶标位点β-微管蛋白的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AG)突变为缬氨酸(GTG);嘧菌酯靶标位点CYTB蛋白的第143位氨基酸由甘氨酸(GGT)突变为丙氨酸(GCT);啶酰菌胺靶标位点SDHB蛋白上未发生与抗性相关的点突变。本研究系统地检测了番茄灰霉病菌对四种药剂的抗性情况,通过对双抗或三抗菌株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评估了其生存适合度;并初步研究其抗性分子机制,解析多抗菌株产生原因,为田间番茄灰霉病防治及抗药性的治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