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果病
烂果病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2868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中国植保导刊、北方果树、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讨论会等;烂果病的相关文献由22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吉奎、丰东升、周雨璊等。
烂果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2868篇
占比:99.89%
总计:92967篇
烂果病
-研究学者
- 王吉奎
- 丰东升
- 周雨璊
- 宋宇迎
- 张维谊
- 曹逸芸
- 朱春燕
- 李珊珊
- 杨虎军
- 翟彩霞
- 邓波
- 韩奕奕
- 乔波
- 代敏
- 任秋萍
- 刘建标
- 崔福臻
- 张德和
- 张振军
- 张晓燕
- 牛庆国
- 王霞
- 程冉
- 章镇
- 蔡振虎
- 谭清军
- 辛玉成
- 陈长星
- 马志锋
- 高志红
- 丁丽
- 丁克友
- 于兴权
- 于子河
- 于洪海
- 任厚彬
- 任善军
- 任国兰
- 任庆民
- 任爱霞
- 佚名
- 俎文芳
- 倪英
- 冯展光
- 冯秀果
- 冶海林
- 刘冠义
- 刘冠武
- 刘向新
- 刘启山
-
-
郭月静
-
-
摘要:
黄瓜灰霉病又称烂果病、霉烂病,在黄瓜保护地栽培中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一种灰葡萄孢菌感染引起的,表现为黄瓜花器、瓜条、叶片、茎等部位发生腐烂、干枯等症状,导致减产20%~50%,严重时整株死亡。该病的典型症状是染病器官均出现灰色霉层。
-
-
刘文杰;
王文政;
罗兰
-
-
摘要:
采后腐烂给南瓜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明确山东省青岛胶州南瓜果实腐烂病的病原,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方法,依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从发病南瓜果实上共分离出2种菌株;经鉴定,引起南瓜果实腐烂的病原菌分别为腐皮镰刀菌(Fusanrum solani)和匍枝根霉菌(Rhizopus stolonifer).这是我国腐皮镰刀菌和匍枝根霉菌侵染南瓜果实的首次报道.
-
-
孙凯;
陈夕军;
沈迎春;
徐冬祥;
陈宸;
黄奔立
-
-
摘要:
为明确江苏省栝楼果实腐烂病病原并选择对其有效的防控药剂,从田间采集病果,经单孢分离后,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根据菌丝形状、菌落特征、孢子形态与类型,并结合病菌ITS区序列分析,明确引起江苏省栝楼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菌为拟茎点霉.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咪鲜胺、多菌灵、戊唑醇、嘧菌酯、丙硫菌唑和中生菌素等药剂对该病菌均有较高的毒力,抑制中浓度(EC50)为0.0055~19.9473 mg/L;而噻呋酰胺、多抗霉素和春雷霉素对该病菌基本无抑制作用,即使浓度大于200 mg/L,菌丝生长抑制率也仅为20%~30%.明确病原物及化学药剂对该病菌的毒力,将为该病的发生、流行和防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
-
-
摘要:
疫病引起的烂果疫病从苗期到结果期都有发生,是造成落花、落叶、落果的主要病害,烂果多数先从蒂部染病、呈水渍状灰绿斑后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稀疏的白色霉层,果实干缩不脱落;其他部位如茎杈枝叶上,常有水渍状褐斑.
-
-
-
-
-
高崇孝;
杨虎军;
翟彩霞;
徐世红(编、校)
-
-
摘要:
近年来,红枣作为佳县的主导产业,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病虫害防治不及时,严重影响着红枣的产量和品质。几年来,在枣区推广枣树炭疽病、缩果病和烂果病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