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瓜灰霉病

黄瓜灰霉病

黄瓜灰霉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5004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植物保护、北方园艺、上海蔬菜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26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流会、第六届全国农药交流会、第二十二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等;黄瓜灰霉病的相关文献由25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刚、王光富、吴学民等。

黄瓜灰霉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2.2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5004 占比:97.60%

总计:5127篇

黄瓜灰霉病—发文趋势图

黄瓜灰霉病

-研究学者

  • 刘刚
  • 王光富
  • 吴学民
  • 康占海
  • 张新刚
  • 张晓慷
  • 汪清香
  • 王海利
  • 蒲丽
  • 代庆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佩; 罗远婵; 田黎; 李淑兰; 李元广
    • 摘要: 为研究1株海洋芽孢杆菌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及防治机制,从室内生测、盆栽药效及田间药效3个方面研究了1株海洋芽孢杆菌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同时,从拮抗作用、定殖特性、诱导抗病性3个方面来研究其生防机制。室内生测及盆栽药效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显著优于对照药剂嘧霉胺(P<0.05),其发酵液处理在接种病原菌5 d后对黄瓜灰霉病的盆栽防效为83.23%。此外,菌株制剂300倍液对灰霉病的田间治疗效果达77.31%。防治机制研究表明,该菌株发酵上清液能使灰霉病菌菌丝畸形生长,原生质浓缩并外渗,导致菌丝死亡;能抑制灰霉病菌孢子萌发,并导致萌发孢子不能正常生长;该菌株能在黄瓜苗的根、茎、叶等生态位点良好定殖,定殖量维持在10万~100万CFU/g;黄瓜苗经菌株发酵液处理后,与抗病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升高,CAT对应的基因转录量也增加,从生理水平和转录水平说明该菌株发酵液对黄瓜有诱导抗病性的作用。说明该株海洋芽孢杆菌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防治机制包括抑菌、定殖和诱导抗病性。
    • 张江兆; 徐重新; 沈燕; 高美静; 卢莉娜; 卢飞; 刘贤金
    • 摘要: 为探究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对黄瓜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的联合毒力,进而通过减少用药量及施药后残留动态分析,提升黄瓜中这两种农药的风险防控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腐霉利和咯菌腈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69 mg/L和0.103 mg/L;而将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用时,EC_(50)值为0.016 mg/L,增效系数(synergistic ratio,SR)达到5.0,表现为强增效作用。腐霉利和咯菌腈单独处理3 d后的灰霉病菌菌丝经电镜扫描观察,分别表现为菌丝干瘪和胞内物质溢出;而经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合处理后,灰霉病菌同时出现了菌丝干瘪和胞内物质溢出现象,混用对菌丝的损伤符合叠加增强特征。为进一步分析腐霉利和咯菌腈混配施用后的动态残留情况,对可同时检测这两种农药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进行了优化。所用方法下,腐霉利和咯菌腈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0%~102%和94%~96%,相对标准偏差(R S D)为1.7%~5.3%和2.8%~3.4%,定量限(LOQ)为0.01 mg/kg,符合残留检测要求。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配用于田间试验,施药21 d后在黄瓜上的最终残留量比单独使用腐霉利和咯菌腈分别降低了59%和86%;混配施药后腐霉利和咯菌腈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从5.38 d和6.93 d缩短至4.39 d和4.33 d。研究表明,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切实增强了对黄瓜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为农药合理减量增效应用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可有效降低黄瓜中的农药残留风险。
    • 王春霞; 王飞
    • 摘要: 为了探究枯草芽孢杆菌对黄瓜灰霉病的抑制作用,采用室内抑菌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对峙培养法测定表明,枯草芽孢杆菌YN-5对黄瓜灰霉病菌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对黄瓜灰霉病菌菌丝及孢子都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盆栽试验表明,拮抗菌YN-5的抑病效果在50%以上。该菌株可作为黄瓜灰霉病生物防治的优良候选微生物资源,开发及应用前景广阔。
    • 郭月静
    • 摘要: 黄瓜灰霉病又称烂果病、霉烂病,在黄瓜保护地栽培中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一种灰葡萄孢菌感染引起的,表现为黄瓜花器、瓜条、叶片、茎等部位发生腐烂、干枯等症状,导致减产20%~50%,严重时整株死亡。该病的典型症状是染病器官均出现灰色霉层。
    • 刘刚
    • 摘要: 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是在可食用的白羽扇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特定时期提取的,由天然贮存蛋白水解而成的一种多肽,属于新型广谱保护性生物杀菌剂,2017年在我国获得临时登记,2019年转为正式登记。制剂为20%β-羽扇豆球蛋白多肽可溶液剂,低毒,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草莓灰霉病、黄瓜灰霉病、番茄灰霉病和葡萄白粉病。
    • 刘刚
    • 摘要: 日前,山东省青岛凯源祥化工有限公司申请的25%啶菌噁唑·啶酰菌胺悬浮剂产品获批登记,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黄瓜灰霉病,建议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以67~93毫升/亩剂量首次喷雾,每隔7~10天施药1次,视病害发生情况施药2~3次,每季最多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3天。这是啶菌噁唑首次在我国黄瓜上取得正式登记。
    • 刘忠强
    • 摘要: 大棚黄瓜由于连年种植,造成大棚内病菌逐年积累,特别是黄瓜灰霉病的发生逐年加重,已成为大棚黄瓜生产的一大障碍。发病大棚一般可减产2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提前拉秧、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质量。一、症状表现黄瓜灰霉病多从开败的雌花开始侵入,初始在花蒂产生水渍状病斑,逐渐长出灰褐色霉层,引起花器变软、萎缩和腐烂,并逐步向幼瓜扩展,瓜条病部先发黄,后期产生白霉并逐渐变为淡灰色,导致病瓜生长停止,变软、腐烂和萎缩,最后腐烂脱落。
    • 摘要: 黄瓜冬春季节栽培,受低温寡照条件影响,流胶病常发。造成黄瓜流胶的原因有细菌病害:黄瓜细菌性流胶病;真菌病害:黄瓜菌核病、黄瓜灰霉病、黄瓜蔓枯病、黄瓜黑星病等;生理性病害:昼夜温差大,黄瓜有伤口时,容易产生流胶;点花药浓度过大或药液残留过多也会导致流胶。黄瓜流胶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如下。
    • 杜晓峰; 王璐; 张杰婷; 李梦妤; 雷春媚; 顾容榕; 王晓梅
    • 摘要: 为探寻黄瓜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新途径,试验以黄瓜灰霉病病原菌为靶标菌,从蔬菜根际土壤中筛选靶标菌的拮抗菌株,并进行鉴定.试验结果如下:从土壤中分离196个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与靶标菌进行对峙培养,筛选了效果较好的6个菌株.通过复筛,6个菌株中M-46菌株对黄瓜灰霉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高达77.64%,确定M-46菌株作为后续的拮抗菌株.抑菌谱试验结果表明:M-46菌株发酵液对12种常见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其抑菌谱较广,在黄瓜灰霉病的生物防治上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M-46菌株为半知菌类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
    • 史绵1; 郭亮2; 陈艳丽3; 吉根林4
    • 摘要: 黄瓜灰霉病是黄瓜温室大棚栽培中的一种常见病害,由于果实受害后会腐烂,菜农常称之为烂果病、霉烂病。1危害症状黄瓜灰霉病多从开败的雌花开始侵入,初始在花蒂上产生水浸状病斑,逐渐长出灰褐色霉层,引起花器变软、萎缩和腐烂,并逐步向幼瓜扩展。瓜条病部先发黄,后期产生白霉并逐渐变为淡灰色,导致病瓜生长停止,变软、腐烂和萎缩,最后腐烂脱落。叶片染病,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变为不规则形的淡褐色病斑,边缘明显,有时病斑长出少量灰褐色霉层。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形成直径15~20mm的大型病斑。茎蔓染病后,茎部腐烂,瓜蔓折断,引起烂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