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联合毒力

联合毒力

联合毒力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4943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广东省作物学会、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年会等;联合毒力的相关文献由55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百重、陈锡岭、刘刚等。

联合毒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4943 占比:99.70%

总计:55110篇

联合毒力—发文趋势图

联合毒力

-研究学者

  • 张百重
  • 陈锡岭
  • 刘刚
  • 耿忠义
  • 胥燕博
  • 苏栩
  • 赵京岚
  • 任勇攀
  • 周国
  • 孙国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蕾; 张雷; 赵宗祥; 王梦茹; 李世广
    • 摘要: 为了明确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反式茴香脑与高毒力昆虫病原真菌黄绿绿僵菌Mf82菌株的相容性以及其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本文在室内评价了半致死浓度(LC_(50))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Mf82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以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对菌株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菌药联合使用对2龄菜青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与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活性;反式茴香脑LC_(50)剂量与黄绿绿僵菌Mf82混合对菌株的菌落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两者以体积比5:5、4:6和3:7处理后明显促进菌丝生长,且随着反式茴香脑在混剂中所占比例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孢子萌发率也比两者以2:8和1:9混合后的孢子萌发率高;混剂对菜青虫的致死率随二者混合比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反式茴香脑LC_(50)分别与孢子悬浮液(1.5×10^(4)~1.5×10^(8)孢子/mL)以体积比5:5、4:6和3:7混合处理试虫的死亡率高于两者以2:8和1:9混合处理的死亡率,共毒系数分别为287、108和83,表明具增效与相加作用;以体积比5:5、4:6和3:7混合处理的致死中时(LT_(50))也比单用黄绿绿僵菌的短。因此,在防治菜青虫时应选择相容性好、共毒系数高的混合比例,即5:5、4:6或3:7。黄绿绿僵菌和反式茴香脑联合应用对菜青虫的高毒力表明其具有开发成生物制剂用于对害虫进行高效安全绿色防控的潜力。
    • 蒋春艳
    • 摘要: 用浓度为1.0×10^(8)个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分别与不同浓度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鱼藤酮和印楝素混配处理黄曲条跳甲,室内进行了联合毒力测定和3种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金龟子绿僵菌与低浓度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和鱼藤酮混合处理黄曲条跳甲都有增效作用,其中1.0×10^(8)个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浓度为1.92×10^(8) IU/L苏云金杆菌混配效果最好,协同毒力指数达165.0,其次为与浓度0.01 mg/L阿维菌素混配,协同毒力指数为96.0;保护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120 h内各处理酶活性均出现一定规律变化,1.0×10^(8)个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1.92×10^(8) IU/L苏云金杆菌混配处理后3种酶活性最大值均高于其他所有混合处理中最大值,SOD、POD和CAT活性分别在混配后24、120和24 h达到高峰,且显著高于对照,即SOD活性值为190.270 U/g鲜重、POD活性值为1573.333 U/g鲜重、CAT活性值为396.237 nmol/min/g鲜重。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苏云金杆菌混合对黄曲条跳甲具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这与联合毒力测定结果相一致。
    • 夏丽娟; 卿尚飞; 苏正川; 杨惠玲
    • 摘要: 为明确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复配在防治葡萄霜霉病上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对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进行了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田间药效及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按质量比1:1复配,对葡萄霜霉病的联合毒力表现为增效作用,EC50值为2.52 mg/L,共毒系数(CTC)为154.53。30%噁唑菌酮•精甲霜灵悬浮剂(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质量比1:1)按有效成分120~200 mg/kg剂量喷雾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最佳防效可达83.9%;其有效成分200 mg/kg剂量下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68.75%噁唑•锰锌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687.5 mg/kg剂量的防效;有效成分120和150 mg/kg剂量下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68%精甲霜灵•锰锌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1360 mg/kg剂量的防效。在0.1~5 mg/kg添加水平下,噁唑菌酮和精甲霜灵在葡萄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1%~107%和92%~107%,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7%;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在葡萄中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8.9~12.8 d和7.4~10.0 d,均属易消解性农药。研究表明,噁唑菌酮与精甲霜灵质量比1:1复配所得30%噁唑菌酮•精甲霜灵悬浮剂防治葡萄霜霉病具有高效、低残留、易降解及使用安全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 张江兆; 徐重新; 沈燕; 高美静; 卢莉娜; 卢飞; 刘贤金
    • 摘要: 为探究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对黄瓜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的联合毒力,进而通过减少用药量及施药后残留动态分析,提升黄瓜中这两种农药的风险防控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腐霉利和咯菌腈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69 mg/L和0.103 mg/L;而将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用时,EC_(50)值为0.016 mg/L,增效系数(synergistic ratio,SR)达到5.0,表现为强增效作用。腐霉利和咯菌腈单独处理3 d后的灰霉病菌菌丝经电镜扫描观察,分别表现为菌丝干瘪和胞内物质溢出;而经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合处理后,灰霉病菌同时出现了菌丝干瘪和胞内物质溢出现象,混用对菌丝的损伤符合叠加增强特征。为进一步分析腐霉利和咯菌腈混配施用后的动态残留情况,对可同时检测这两种农药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进行了优化。所用方法下,腐霉利和咯菌腈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0%~102%和94%~96%,相对标准偏差(R S D)为1.7%~5.3%和2.8%~3.4%,定量限(LOQ)为0.01 mg/kg,符合残留检测要求。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配用于田间试验,施药21 d后在黄瓜上的最终残留量比单独使用腐霉利和咯菌腈分别降低了59%和86%;混配施药后腐霉利和咯菌腈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从5.38 d和6.93 d缩短至4.39 d和4.33 d。研究表明,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切实增强了对黄瓜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为农药合理减量增效应用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可有效降低黄瓜中的农药残留风险。
    • 高珍
    • 摘要: 为了研制有效防治瓜蚜的药剂,在室内采用喷雾法测定了氟啶虫酰胺、啶虫脒不同比例混配组合对黄瓜蚜虫的联合毒力,评价了最佳配比组合对蚜虫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氟啶虫酰胺与啶虫脒混配比例为5∶4(体积比)时,增效作用最显著。最佳配比混剂18%氟啶虫酰胺·啶虫脒可分散油悬浮剂使用剂量为30~37.5 g a.i./hm^(2)时,对黄瓜蚜虫的防效达85%以上,建议在黄瓜蚜虫发生始盛期施药1次,可有效控制蚜虫的危害。
    • 李建明; 何莲; 孔玄庆; 喻快; 成淑芬; 吴晓峰; 欧晓明
    • 摘要: 为明确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对柑橘炭疽病病原菌的联合毒力及最佳配比下的田间防效,采用平皿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物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其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效。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与吡唑醚菌酯质量比为1∶1的混合物对柑橘炭疽病病原菌生长抑制最明显,EC_(50)值为0.525 mg/L,增效系数为1.658;在田间药效试验中,2种药剂质量比1∶1混用对柑橘炭疽病的防效仅次于苯醚甲环唑,但没有显著性差异,2 000倍液时其对叶片和果实的防效分别为87.16%±1.61%和80.858%±5.68%。综上所述,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质量比1∶1混合为最佳配比,对柑橘炭疽病的联合毒力为增效作用,在此配比条件下,田间防效较好,可推荐在田间使用。
    • 陈柳; 李海燕; 孟庆林; 郑立秋; 常海城
    • 摘要: 为筛选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有效药剂,明确不同杀菌剂复配对核盘菌的联合毒力,测定了啶酰菌胺与咪鲜胺复配对核盘菌菌丝生长、菌核的萌发及生理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啶·咪复配对核盘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二者复配比例为1:1时,增效系数为1.7657,增效作用最强;啶·咪复配能够有效抑制核盘菌的生长,降低菌核的萌发率和子囊盘形成率,其效果明显优于两单剂;啶·咪复配处理下,核盘菌草酸的分泌量和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显著降低,核盘菌的Ss-oah1、Ss-pg1和Ss-pg3等3个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下调了69.90%、55.00%和71.30%。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咪鲜胺复配,能有效抑制核盘菌的生长,降低核盘菌的致病力,是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有效复配药剂。
    • 龚洛; 邓佳辉; 焦芹; 刘翔; 乔治华; 王金花; 李向东; 姜兴印
    •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7种杀菌剂对玉米穗腐病致病菌的毒力测定和田间病害防治试验,筛选对玉米穗腐病具有良好防控作用的药剂,为生产中病害治理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对戊唑醇最敏感,EC_(50)为0.232 mg/L;拟轮枝镰孢F.verticillium对丙环唑最敏感,EC_(50)为0.512 mg/L;青霉Penicillium sp.对吡唑醚菌酯表现敏感,EC_(50)为1.522 mg/L;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对戊唑醇表现敏感,EC_(50)为0.354 mg/L。将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按照1∶50的有效成分质量比进行混配,对抑制禾谷镰孢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达到688.830;将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按1∶20的有效成分质量比进行混配,对抑制拟轮枝镰孢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达到500.220,并在室内盆栽试验中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达到78.23%,田间试验中防治效果也达到74.27%。研究表明,在玉米灌浆期施用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混剂,对于防治玉米穗腐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 李美霞; 陈香华; 周长勇; 陈亚丽; 朱春华; 曹凯歌; 王建新; 周明国; 段亚冰
    •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毒力,测得灭菌唑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_(50)值范围为0.0664~0.7661μg/mL。采用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为60、120和240μg/mL的25 g/L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水稻种子后,对水稻发芽率、株高、鲜重均无影响。表明灭菌唑对水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且对水稻安全,可用于水稻恶苗病的化学防控。氰烯菌酯对10株水稻恶苗病菌的EC_(50)值范围为0.0076~0.2629μg/mL。将氰烯菌酯和灭菌唑分别按质量比4:1、3:1、2:1、1:1、1:2、1:3和1:4复配,测定了复配药剂对水稻恶苗病菌的联合毒力,所得增效系数在0.5~1.5之间,均为相加作用。研究表明,将氰烯菌酯与灭菌唑复配后施用,不仅能显著降低单剂的使用剂量,且能降低氰烯菌酯对病原菌群体的选择压力,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保障病害防效和水稻生产安全。
    • 胡贵磊; 苏栩; 胡帅飞; 汪耿; 张百重; 陈锡岭
    • 摘要: 为了使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有所提升,降低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危害,延缓害虫抗药性.研究采取带虫浸渍法测定除虫菊素与多杀菌素复配对小麦蚜虫的联合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监测其防效和持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除虫菊素与多杀菌素有效成分为400∶1与44∶1时,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43.96和101.89;有效成分比例为450∶1是最佳比例,其LC50质量浓度为31.328μg/mL.田间药效试验中,复配药剂除虫菊素:多杀菌素(7+420)mL/hm^(2)防治效果较好且持效强,药剂处理14 d后防除效率达到90.0%.除虫菊素和多杀菌素在混配使用上增效显著,对有效控制小麦蚜虫的危害并减少农药的使用提供了合适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