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51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7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44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昆虫学报、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情况总结及2016年发生趋势预测研讨会、重庆市昆虫学会2013年学术交流及研讨会、重庆市昆虫学会2012年学术交流及研讨会等;东亚飞蝗的相关文献由89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龙、张泽华、王广君等。

东亚飞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7 占比:63.38%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2.77%

专利文献>

论文:244 占比:33.84%

总计:721篇

东亚飞蝗—发文趋势图

东亚飞蝗

-研究学者

  • 张龙
  • 张泽华
  • 王广君
  • 农向群
  • 马恩波
  • 严毓骅
  • 李贝贝
  • 田野
  • 吕国强
  • 涂雄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霍英慧; 陈娟; 王晗; 叶小芳; 于非
    • 摘要: 本文对新疆地区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7株绿僵菌Metarhizium菌株以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为供试昆虫进行毒力测定,筛选获得高毒力菌株,并对筛选后的高毒力绿僵菌菌株进行耐短时高温能力、抗紫外线能力和耐干旱能力的测试,分析高毒力绿僵菌菌株的抗逆性,以期获得致病力高且抗逆性好的菌株,为下一步绿僵菌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依据。研究发现,M1-17、M1-13、M1-09、M1-16、M1-05五株菌株为对东亚飞蝗高致病力的菌株,平均僵虫率在80.00%~96.67%之间,LT_(50)在2.92~3.65之间。对高温的抗性效果较好的菌株为M1-17和M1-05;对紫外线的抗性效果较好的菌株为M1-17和M1-16;而菌株M1-09、M1-17和M1-16抗旱能力较好。菌株M1-17较其它菌株具有更好的抗逆性,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 刘启航; 高新国; 周国涛; 周强
    • 摘要: 为明确偏振波谱光态光照参量对蝗虫趋偏响应效应的影响作用,获取蝗虫偏振诱导光场的技术特征,研制蝗虫偏振诱导光源,利用蝗虫偏光响应试验装置测试了蝗虫对紫、蓝部分偏光及线偏光的响应特征,以此优选波谱偏振光态矢量的作用模式,分析偏振波谱光态光照参量对蝗虫偏光响应机制的影响,探讨蝗虫偏光波谱矢量敏感模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部分偏光中,紫波谱未引起而蓝波谱导致蝗虫视响应与视趋性敏感矢量发生改变;线偏光中,紫、蓝波谱均影响蝗虫趋偏响应效应的矢量敏感模式,且波谱相同,部分偏光矢量置向模式对蝗虫的操控诱导、视趋强度的调控性优于线偏光,而偏振矢量光态相同,紫波谱的作用效果强于蓝波谱。蝗虫趋偏响应效应与偏振波谱、偏振光态的异质作用效应有关,且线偏紫波谱120°左右置向矢量对蝗虫的诱导效果最强(94.5%),而紫波谱部分偏光左60°及右150°矢量对蝗虫视趋强度的作用效果最强(68.5%);部分偏光矢量置向模式的作用效果与波谱光致性视敏偏振效应有关,且蓝波谱中偏振度越高而光照度越低,矢量模式的操控诱导性越强,紫波谱中偏振度越低而光照度越强,矢量模式对蝗虫趋偏聚集程度的作用效果越强。从而,线偏与部分偏光不同矢量光照交替刺激模式可提高蝗虫趋偏响应敏感性。
    • 田野; 李贝贝; 李霜; 农向群; 张泽华; 刘廷辉; 王广君
    • 摘要: 为了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免疫相关FK506结合蛋白(FK506 binding protein,FKBP)的功能,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FKBP52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以及不同龄期中肠中的表达量;克隆并表达了FKBP52基因,纯化获得目的蛋白;测定了FKBP52蛋白对金龟子绿僵菌IMI330189侵染东亚飞蝗东亚飞蝗体内保护酶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FKBP52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中肠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在不同龄期的中肠中,以卵期和成虫期的相对表达量较高.FKBP52基因全长1 242 bp,编码蛋白分子量为46 kDa.生测及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IMI330189与FKBP52混合处理时,东亚飞蝗第10天累计死亡率显著提高到93.33%,东亚飞蝗体内的保护酶活力均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FKBP52基因能够通过抑制东亚飞蝗体内保护酶活性,促进金龟子绿僵菌IMI330189的侵染.
    • 卓富彦; 谢爱婷; 陈勇; 李娜; 朱景全; 刘万才
    • 摘要: 蝗虫的发生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近年来京津冀地区围绕推进蝗虫联防联控开展了积极的探索,笔者回顾总结了三地在搭建平台、监测预警、应急演练等方面取得的实效.对进一步推进蝗虫联防联控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继续强化宣传引导、拓展联动空间、夯实绿色防控,不断提升蝗虫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联防联控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 李贝贝; 田野; 闫多子; 李红梅; 曹广春; 刘明娜; 张泽华; 王广君
    • 摘要: Serpins是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体内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一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前期研究发现Serpin1能够降低绿僵菌Metarhizium对蝗虫的杀虫效果,本研究旨在从酶学角度明确Serpin1蛋白抑制绿僵菌毒力的原因,进一步揭示Serpins的功能与作用机制.本实验采用饵剂饲喂的方法进一步明确Serpin1蛋白对绿僵菌侵染东亚飞蝗的抑制效果;测定绿僵菌侵染东亚飞蝗过程中,添加Serpin1蛋白对东亚飞蝗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PO)、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乙酰胆碱酯酶AchE)共6种酶的影响,以明确Serpin1对东亚飞蝗酶学免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Serpin1能够显著降低绿僵菌对蝗虫的杀虫效果;将Serpin1与绿僵菌混合后处理东亚飞蝗,12 d后其死亡率为63.5%,显著低于绿僵菌单独处理(死亡率为80.6%).酶活测定结果显示,将绿僵菌IMI330189与Serpin1蛋白混合处理后,与绿僵菌处理组相比,东亚飞蝗体内保护酶SOD和PO的活力总体表现为上调,而POD的活力呈现降低的趋势;解毒酶MFO、GSTs的活性呈现升高趋势,AChE的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Serpin1蛋白能够增强东亚飞蝗体内解毒酶和保护酶的活性,提高东亚飞蝗的酶学免疫,增强对绿僵菌侵染的抵御能力,从而降低东亚飞蝗的死亡率.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Serpins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 摘要: 2021年预计蝗虫发生接近常年,其中,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中等偏轻发生,北方农牧区土蝗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可能出现高密度蝗情,黄脊竹蝗在云南边境地区存在暴发可能性。为有效应对蝗虫灾害,特制订本方案。一、防控目标围绕“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的总体目标,国内蝗虫监测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边境地区蝗虫迁入风险点监测覆盖率达100%。
    • 王麒霖; 邱佳; 余瑛; 夏玉先
    • 摘要: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SMC抗原特性进行分析;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pSMC_(249-383)重组表达菌株;以Ni亲和层析技术纯化重组pSMC_(249-383)蛋白;用重组pSMC_(249-383)蛋白免疫小鼠,制备Anti-pSMC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SMC在血细胞中的定位。将pSMC编码区249-383区段插入pET30a(+),成功构建了pSMC_(249-383)原核表达菌株;用表达、纯化获得的重组pSMC_(249-383)蛋白免疫小鼠成功获得了高效价的Anti-pSMC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SMC在东亚飞蝗血淋巴吞噬细胞高表达,定位于细胞核,为研究pSMC功能奠定了基础。
    • 王麒霖; 邱佳; 余瑛; 夏玉先
    • 摘要: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SMC抗原特性进行分析;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pSMC_(249-383)重组表达菌株;以Ni亲和层析技术纯化重组pSMC_(249-383)蛋白;用重组pSMC_(249-383)蛋白免疫小鼠,制备Anti-pSMC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pSMC在血细胞中的定位。将pSMC编码区249-383区段插入pET30a(+),成功构建了pSMC_(249-383)原核表达菌株;用表达、纯化获得的重组pSMC_(249-383)蛋白免疫小鼠成功获得了高效价的Anti-pSMC多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检测显示pSMC在东亚飞蝗血淋巴吞噬细胞高表达,定位于细胞核,为研究pSMC功能奠定了基础。
    • 李林; 柏召; 刁磊; 唐詹; 郭旭超
    • 摘要: 针对目前国内蝗虫监测主要以人工监测为主、监测效率低且计数不准确的问题,以5龄东亚飞蝗为实验对象,提出了一种蝗虫视频计数方法K-SSD-F算法。该方法可以实时、连续、自动监测蝗虫的数量。首先利用背景分离法中的KNN算法提取视频前后帧的时空特征;然后通过标注好的数据训练SSD模型,并对视频进行检测,提取视频的静态特征,二者结合以提高计数准确率;最后利用补帧算法识别因姿态变化导致的漏计数的帧。实验结果表明,蝗虫识别准确率为97%,召回率为89%,平均检测精度(mAP)为88.94%,F1值为92.82%,且检测速度达到了19.78 f/s。本文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可以实现蝗虫的实时和自动计数,其精度优于其他模型,也可为其他种类的昆虫自动识别计数提供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