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孢子

孢子

孢子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471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园艺、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8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4036篇;相关期刊409种,包括菌物学报、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等;孢子的相关文献由9225位作者贡献,包括钱一帆、林峻、周泽扬等。

孢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8 占比:13.9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36%

专利文献>

论文:4036 占比:85.67%

总计:4711篇

孢子—发文趋势图

孢子

-研究学者

  • 钱一帆
  • 林峻
  • 周泽扬
  • 张西臣
  • 沈建
  • 宫鹏涛
  • 李建华
  • 潘国庆
  • 冯鹏
  • 刘吉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陈宝瑞; 王琳璐; 李文学; 陈小平; 尹红; 青学刚
    • 摘要: 僵蚕总灰分是判定僵蚕品质、影响僵蚕售价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水洗僵蚕、干刷僵蚕体表2种方法试图降低僵蚕体表孢子含量,进而降低总灰分含量,提升药材品质。测定采用两种方法处理后的僵蚕总灰分含量,结果表明:水洗僵蚕不能保证僵蚕总灰分含量降低;干刷僵蚕体表的方式能够降低总灰分,但总灰分含量还是不能达标,难以实现使僵蚕总灰分达标的目的。
    • 刘燕琴; 曹敏; 唐祥友; 刘正宇; 张军; 杨美森
    • 摘要: 目的:为槲蕨孢子育苗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不同基质进行直播,观测其萌发率和生长势;在原叶体快速生长期以1/2MS、1/4MS、1/8MS营养液、清水定期喷施,研究原叶体受精率。结果:不同基质中槲蕨孢子萌发率呈显著差异,其中以“细腐殖土”(过3号筛)“、中号腐殖土”(过1号筛)“、细河沙”(过3号筛)、中号河沙(过1号筛)、紫色细壤土(过3号筛)、紫色中壤土(过1号筛)为基质,孢子萌发率高于82.0%,原叶体长势好;在原叶体快速生长期,环境湿度90%有利于原叶体受精及孢子苗生长;以1/4MS营养液间隔3 d喷1次,原叶体生长良好,受精率最高,为41.00%。结论:基质对槲蕨孢子萌发和生长有影响,原叶体生长期喷施营养液能促进其生长和受精。
    • 邹金平; 魏萱
    • 摘要: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导致菇农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有效的病害诊断方法,将显微高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双孢蘑菇疣孢霉病早期检测研究。首先借助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学习能力,采用基于注意力机制和稀疏自编码器重建网络的BS-Net-FC算法对厚垣孢子显微高光谱图像波段选择,并提出基于厚垣孢子目标形态特异性的MTCEM算法检测厚垣孢子目标,结果显示波段选择算法保证波段子集的信息量同时有效降低了冗余波段,在波段数为17的波段子集上MTCEM算法AUC达到最佳为0.8785。本方法能够有效减少数据冗余以及对厚垣孢子目标检测效果良好,为双孢蘑菇疣孢霉病早期检测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 万小铭; 曾伟斌; 雷梅; 陈同斌
    • 摘要: 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具有超强的砷吸收和富集能力,生物量大,被认为是修复砷污染土壤的理想植物材料。基于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的植物修复技术已经推广应用到了我国20多个污染区的土壤修复实践中。目前所报道的所有蜈蚣草均具有砷超富集能力,并且该特性能够得到稳定遗传。蜈蚣草是如何通过仅仅几十个微米的孢子将这种砷超富集能力传递给下一代?与其他微区分析手段相比,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分析灵敏度高、操作简便,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超富集植物的研究中,它也使得研究几十个微米的孢子中砷及其他元素的分布成为可能。为了揭示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孢子的化学元素组成,该研究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探针分析技术首次揭示了蜈蚣草的生殖细胞——孢子中砷、铜、锌等微量元素的浓度分布,以及钾、钙等大量元素的浓度分布;并将砷的分布趋势与大量营养元素钾、钙、铁、硫,以及微量元素铜、锌的分布趋势进行对比。蜈蚣草的微区元素分布研究表明,孢子囊中砷和钙、砷和硫的分布特征具有相似性,砷和硫、钙更有可能同时聚集在孢子中。这表明,在孢子产生和萌发过程中,砷、硫和钙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揭示变价元素砷在孢子中的存在形式,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首次揭示了蜈蚣草孢子中砷的微区形态,结果表明,蜈蚣草孢子中砷的存在形态与羽叶一致,以低价态的AsⅢ为主。AsⅢ是活性和毒性都相对较强的一种砷存在形式。这表明蜈蚣草孢子对于高毒性高活性的三价砷具有较强耐性。通过采用高分辨率低检测限的X射线荧光探针和X射线吸收光谱技术,揭示砷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孢子中砷的分布和存在形式,研究结果为了解蜈蚣草砷富集能力的遗传特性提供基础信息。
    • 吴茜茜; 周金旺
    • 摘要: 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为研究对象,研究贮藏温度和湿度对小麦中主要危害真菌产孢的影响,利用快检方法即时测定AFB1、DON和ZEN毒素。结果表明,当水分含量为15.0%时,贮藏温度的上升与尖孢镰刀菌产孢量呈负相关,而其与黄曲霉产孢量呈正相关;当温度为25°C时,小麦水分的提高则会促进尖孢镰刀菌和黄曲霉大量产孢。在水分含量≤20.0%且温度≤30°C条件下,尖孢镰刀菌DON和ZEN毒素积累缓慢,小麦贮藏49 d后DON和ZEN毒素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当水分含量>15%且温度>20°C时,提高温度和湿度会加速黄曲霉B1毒素合成,小麦贮藏14~21 d后,毒素远超过国家的限量标准。
    • 郝哲; 张彦飞; 高升成; 梁海燕; 李惠霞; 李红; 思瑞琳
    • 摘要: 为发掘适合陕北风沙区栽培的野生羊肚菌资源,确定最佳菌种分离方法及培养配方,探索出适合当地推广的优质菌株,从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菌种分离纯化、培养基筛选、大田试种与推广几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不同地方的26个菌株主要包括梯棱羊肚菌7株、六妹羊肚菌5株、七妹羊肚菌4株。以菌盖部位进行的组织分离,菌核密集且含有MAT1-1-1和MAT1-2-1两种交配型基因;以孢子分离获得的菌丝长势强、菌核密集且含有2种交配型基因。5种培养基中以配方M2最佳,菌丝健壮浓密、长势强且整齐。经过初选和复选获得6个优选菌株,在试验生产示范和大面积推广栽培中驯化选育出的6个菌株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抗病性,平均产量均超过200 kg·667m^(-1)m^(-2)。其中,以采自四川绵阳的七妹羊肚菌菌株NK-2平均产量最高,达到292 kg·667^(-1)m^(-2)。
    • 美合日班罕·艾则孜; 买买提明·苏来曼
    • 摘要: 为了完善有关裂叶苔科植物孢子、弹丝和油体的研究,为该科植物的分类提供详细的资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裂叶苔科(Lophoziaceae)11种植物的孢子、弹丝和油体的形态特征,其中有6种具备了孢子和弹丝的形态特征,9种具备了油体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①裂叶苔科的6种植物的孢子为球形、近球形和椭圆形;颜色为褐色、红褐色和黄褐色;直径在10~16μm,属于小型孢子(MI);近极面向内凹,纹饰为疣状、棍棒状、刺状、颗粒状和短棒状。②弹丝均为紧密双螺旋状,两端圆钝,表面平滑或具稀的颗粒2种。③裂叶苔科的9种植物的油体形状为球形、椭圆形、球形或卵形,直径在3~10μm。本研究对这11种植物的孢子、弹丝和油体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附图示,为裂叶苔科植物的系统分类、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申园园; 王刘中; 曹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声带真菌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对声带真菌感染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原发性声带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声带真菌感染患者,男2例,女23例,平均年龄28.3岁。自发病至到我院就诊平均时间为16.2 d。所有患者均以声带新生物为诊断入院,均有声音嘶哑,均有感冒病史、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电子喉镜示双侧声带片状白色伪膜样增生物。25例患者均经手术取病理活检,显示均为声带真菌感染,确诊后停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1个月。术后1个月复查,21例声音嘶哑消失,4例基本消失,电子喉镜检查示所有患者声带白膜消退、无充血,6例患者声带轻度增厚僵硬。随访半年以上无复发。结论 声带真菌感染多见于青年女性,感冒后不恰当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好发,易误诊漏诊。声带片状白色伪膜是喉镜下的特征,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声音嘶哑。活检病理诊断是诊断的金标准,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治愈。
    • 吕晓阳; 黄骞; 李蒙; 刘炜鑫; 李才文
    • 摘要: 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p.)是一类感染海水甲壳类的致病性寄生甲藻,在全球主要经济蟹、虾类中频繁导致流行性病害,严重危害我国沿海重要经济蟹类的渔业生产。为进一步厘清血卵涡鞭虫的生活史,通过血涂片法、H&E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体外培养方法系统研究了从我国沿海天津厚蟹(Helice tientsinensis)中分离的血卵涡鞭虫株系的生活史,描述并比较了血卵涡鞭虫在宿主体内(血淋巴、组织)和体外培养体系中各生活史阶段的细胞形态,并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血卵涡鞭虫生活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血卵涡鞭虫在感染宿主过程中经历了丝状滋养体、类变形虫滋养体、蛛网状滋养体、团块状聚合体、孢子母细胞、孢子前细胞和孢子等生活史阶段。温度显著影响血卵涡鞭虫的细胞生长发育与增殖过程;在实验低温(10°C)和高温(30°C)条件下,血卵涡鞭虫不能在宿主体内顺利寄生增殖;在15~25°C范围内,温度越高其细胞生长发育及细胞增殖速度越快,而在15°C和20°C条件下,血卵涡鞭虫可在感染的天津厚蟹体内产生大量游动孢子并释放到水体中。
    • 刘冬梅; 孙雪言; 严碧云; 陈泽群; 刁文彤; 梁呈元
    • 摘要: 为开发南京紫金山野生生物资源,对采自紫金山的一株野生菌株ZJ-1进行了分离鉴定。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该野生菌株为灵芝(Ganoderma lucidum),并对菌株ZJ-1开展了菌丝培养特性研究及驯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C~32°C,适宜pH为4.0~5.0,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酵母粉;通过人工栽培成功获得了灵芝菌株ZJ-1的子实体。利用扫描电镜发现灵芝菌管内有着规则的网状结构,其上布满卵形孢子。研究结果将为菌株ZJ-1的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