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脱氢酶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29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7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87930篇;相关期刊303种,包括四川动物、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中成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首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暨“中医药资源本土与国际化发展”论坛、2011年全国西安病理技术学术会议暨全军第七届病理技术学术会议、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等;琥珀酸脱氢酶的相关文献由1644位作者贡献,包括史献君、康颂建、成元华等。

琥珀酸脱氢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7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7930 占比:99.74%

总计:188414篇

琥珀酸脱氢酶—发文趋势图

琥珀酸脱氢酶

-研究学者

  • 史献君
  • 康颂建
  • 成元华
  • G·拉布迪特
  • H·拉切斯
  • L·德梅耶
  • 任重
  • 史永芝
  • 叶彬
  • 朱俊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舒丽; 邓秋红; 黎威巍; 金科华; 刘汉才
    • 摘要: 目的:对传统实验“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进行改进,使实验操作更易,现象更明显,同时缩短实验时间。方法: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改变试剂的配制和加入量,改变琥珀酸与丙二酸的浓度比,减少肝糜液的量,将溶液褪色时间与传统实验进行比较。结果:褪色时间明显变短,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结论:通过实验改进,不仅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而且缩短了实验时间,节约了实验材料,减少了实验经费支出。
    • 陶丽红; 李康; 王显助; 普特; 史晶; 詹俊杰; 叶敏; 王凯博
    • 摘要: 为寻找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酰胺类化合物,本研究将天然单萜酚类化合物香芹酚和百里香酚与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药效团拼合,设计并合成了30个酰胺类杂合分子,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高分辨质谱(HRMS)等确认。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较好,其中7e(N-(4-羟基-5-异丙基-2-甲基苯)-3-甲基噻吩-2-酰胺)的活性最高,对茄链格孢菌和灰葡萄孢的EC_(50)值分别为3.28和15.06μg/mL,且7e与啶酰菌胺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测定表明,7e对灰葡萄孢敏感、抗性和B-P225F突变菌株的SDH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分子对接研究表明,7e与野生型和突变型灰葡萄孢琥珀酸脱氢酶(BcSDH)之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推测7e是潜在的新型SDHI,其与啶酰菌胺之间对菌株SDH抑制活性的差异和与野生型和突变型BcSDH之间结合模式的差异,可能是二者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的原因。
    • 李新鹏; 张超; 陈军
    • 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主要发病机制是c-kit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突变。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 IM)可改善晚期GIST患者的生存期。然而部分患者因对IM耐药导致治疗失败。分子学研究表明约10%~15%的GIST无c-kit与PDGFRA基因突变,被称为野生型GIST。野生型GIST包括:NF1相关性、BRAF突变型、K-RAS突变型、四重野生型及其他基因突变型(PIK3CA突变) GIST与无综合征相关性、Carney三联征相关性、Carney-Stratakis综合征相关性GIST。同时表观遗传改变作为新的作用机制参与GIST的发生,对GIST的表观遗传的调控成为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对国内外GIST分子学研究进行概述,旨在进一步阐明GIST的发病机制,为制定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帮助。
    • 曾令强; 罗睿童; 陈琼; 郝格非; 朱晓磊; 杨光富
    • 摘要: 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是重要的杀菌剂靶标之一,而很多植物病原菌对靶向SDH的杀菌剂已经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抗药性,因此新型靶向SDH的杀菌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药效团连接碎片的虚拟筛选(PFVS)是一种独立于生物物理技术的高通量药物发现方法,采用PFVS方法成功获得了靶向SDH的新型杀菌剂候选化合物—氟苯醚酰胺。本文主要从PFVS原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取代基的修饰以及杀菌活性研究等方面对氟苯醚酰胺的创制进行系统分析。氟苯醚酰胺创制的案例分析可为农药研究工作者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 摘要: 王应睐(1907年11月-2001年5月),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生从事生物化学研究,领导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工作,创立了琥珀酸脱氢酶提纯方法,使我国人工合成大分子的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王婷(摘译); 余英豪(审校)
    • 摘要: 肾细胞癌是一类由具有独特组织学特征和遗传学改变的不同肿瘤类型组成的异质性疾病,其中包括延胡索酸水合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柠檬酸循环酶基因突变。作者报道1例独特组织学的右肾内多灶(6灶)实性肿物,患者男性,42岁,肿物直径0.6~1.4 cm,切面呈棕色,无坏死、出血。镜下肿瘤组织学形态呈双向分化:一种成分由弥漫生长的小细胞构成,偶见腺样和囊状结构,似Ⅰ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另一种成分由胞质丰富且嗜酸性或透明的大细胞呈实性生长.
    • 李政晓; 孙嘉晨; 刘苏卫; 任铁柱; 周俊林
    • 摘要: 病例资料患者,男,34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1个月余,无腰酸、腰痛、无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实验室检查:NSE 21.5 ng/mL。CT检查:左肾下极类圆形混杂密度占位,大小约42 mm×36 mm×47 mm,边界尚清,局部见多囊性改变,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左肾血管未见侵犯。CT诊断:左肾透明细胞癌多考虑。
    • 刘英香; 王丽辉; 李晓惠; 韦喜生; 唐育群; 郑晓君
    •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环氧化酶-2(COX-2)、琥珀酸脱氢酶(SDHB)、热休克蛋白90β(HSP90β)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78例鼻咽癌组织和65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COX-2、SDHB、HSP90β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鼻咽癌组织中COX-2、SDHB、HSP90β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相关性.所有患者随访3年,根据不同COX-2、SDHB、HSP90β表达情况将患者分为COX-2阳性组、COX-2阴性组、SDHB阳性组、SDHB阴性组、HSP90β阳性组、HSP90β阴性组,比较各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鼻咽癌组织中COX-2、HSP90β阳性率显著高于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SDHB阳性率显著低于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中低分化、有颈淋巴结转移者鼻咽癌组织中COX-2、HSP90β阳性率显著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高分化、无颈淋巴结转移者,SDHB阳性率显著低于TNM分期为Ⅰ+Ⅱ期、高分化、无颈淋巴结转移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鼻咽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SDHB表达呈负相关(rs=-0.462,P=0.008),与HSP90β表达呈正相关(rs=0.501,P=.000),HSP90β表达与SDHB表达呈负相关(rs=-0.438,P=0.012).随访3年,存活49例,死亡29例,存活率62.82%.鼻咽癌组织COX-2阴性组、SDHB阳性组、HSP90β阴性组患者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显著优于COX-2阳性组、SDHB阴性组、HSP90β阳性组患者(P<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COX-2、SDHB、HSP90β表达情况与患者TNM分期、肿瘤分化情况和颈淋巴结转移相关,且其表达情况与鼻咽癌患者生存期有密切关系.
    • 许凌峰; 黄艳萍; 郭冬琴; 杨敏; 张杰; 赵晶晶; 周浓
    • 摘要: [目的]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混合菌剂在不同接种时期与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幼苗的共生效应.[方法]采用室内盆栽法,于灭菌土壤基质中进行共生培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共生受体类似激酶基因(SYMRK)和产生钙离子振荡的通道蛋白基因(DMI1)表达水平,及其对滇重楼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滇重楼可与AMF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幼苗菌根的侵染率达到了80.00%以上,其中,由Gigaspora margarita、Gigaspora gigantea、Scutel-lospora calospora等6种AMF组成的S6型混合菌剂的各指标总体较高,在滇重楼2年生苗(T4时期)接种时的碱性磷酸酶(ALP)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以及SYMRK和DMI1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滇重楼的生物活性较佳.[结论]人工栽培滇重楼过程中接种AMF的最佳方案是在栽培种源2年生苗期接种S6型混合菌剂,这为引种培育出高品质的滇重楼提供了新的思路.
    • 高萍; 高士刚; 成玮; 曾蓉; 徐丽慧; 宋志伟; 张扬; 戴富明
    • 摘要: 为明确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succinate dehydrogenase inhibi-tors,SDHIs)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及抗性机制,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9年上海市5个草莓主产区的90个灰葡萄孢菌株对氟吡菌酰胺的抗性,并分析了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SHD)亚基序列.结果显示:敏感性频率分布基线呈一个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平均EC50为(1.68±0.91)μg/mL,氟吡菌酰胺对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最低值为0.09 μg/mL,最高值为75.91 μg/mL.根据新建立的抗性划分标准,发现上海奉贤区已存在抗氟吡菌酰胺的菌系,抗性频率72.77%,抗性菌株的最高抗性倍数为45.18,其他地区抗性频率较低,浦东新区和嘉定区分别为25.00%和4.76%,崇明、青浦区菌株的抗性频率均为0.已有抗性的菌群抗性突变位点在Sdh B亚基的N230I位和P225F位这二个位点,突变后分别导致低抗、中抗菌株的产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