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药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3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67742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现代临床医学、护理研究、中国临床护理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七次全国中毒与危重症救治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宝安急危重症高峰论坛、2014中国中毒救治首都论坛——暨第六届全国中毒及危重症救治学术会议、全国第八届输血医学学术年会、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输血前试验及输血治疗共识专题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一届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输血科医师分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会议等;溶血反应的相关文献由532位作者贡献,包括冉晓、刘伟权、封志纯等。
溶血反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7742篇
占比:99.87%
总计:167959篇
溶血反应
-研究学者
- 冉晓
- 刘伟权
- 封志纯
- 常平
- 张传仓
- 朱为国
- 魏培红
- 丛波
- 于淑萍
- 何维杰
- 余翠琴
- 全金梅
- 凃莉娜
- 刘秀珍
- 周梅亭
- 孔令杰
- 宋淑蔚
- 康建南
- 康汇然
- 张涛
- 张淑芳
- 张玲
- 张白鹿
- 徐云英
- 方惠
- 曾其毅
- 李军
- 李嘉琳
- 李志静
- 李文用
- 李笋
- 李蓉萍
- 林明和
- 梁宇
- 楼颖1
- 沈相俊
- 燕朋波
- 申秀吉
- 程亚军
- 肖玉芹
- 苏永军
- 苏爱华
- 蒋蕊
- 郑亦男
- 金道俊
- 陈文江
- 陈方亮
- 陈津2
- 韩虎龙
- 黄秉周
-
-
鞠琦;
韦东瑶;
田依凡;
李源;
张雪艳;
孙丽;
杨印东
-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在接受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后出现的溶血反应。方法回顾报道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1例确诊为CIDP的患者,入院后给予IVIG(0.4 g/kg),总剂量为25 g,共125 g,静点5 d;在停药第2日,患者发现尿呈暗红色,皮肤黄染,双眼巩膜黄染,后诊断为大剂量IVIG导致的溶血性贫血,在给予患者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后溶血反应完全好转。结果此CIDP患者在大剂量使用IVIG后出现溶血反应,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后溶血反应好转。结论一般情况下IVIG临床应用时,较少出现不良反应,但在大剂量应用IVIG时要提高接受中、大剂量的患者发生重大溶血的可能性的认识。
-
-
杨海燕;
周继春;
张军霞;
郭兴辉;
李展;
张婷婷;
王娟
-
-
摘要:
目的研究硫酸阿米卡星注射剂对凝血功能及溶血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阿米卡星加入到正常血浆中,制备含药血浆,分别测定正常血浆及含药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分别用光度法及目视法比较两种溶剂中,硫酸阿米卡星注射剂引起的溶血反应。结果测定结果表明,阿米卡星浓度为128 mg/L时(为说明书最大血药浓度的2倍),与正常血浆对照相比,0h的APTT值均有显著性增加(P0.95)。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稀释液达到5 mg/mL临床配伍浓度时,存在溶血的安全隐患。而以5%葡萄糖注射液为稀释液的供试品溶液达到10、5和2.5 mg/mL临床配伍浓度时,9家企业22批次产品溶血率均小于5%,均未发生溶血现象。结论在体外实验中,硫酸阿米卡星注射剂可以影响血凝检测结果。硫酸阿米卡星注射剂存在溶血安全隐患,临床配伍时,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为稀释液可能会更安全。
-
-
黄文娟;
刘不尽;
蒋玉林;
毛伟;
唐彦
-
-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对输血相容性试验的影响。方法将经过检测为正常ABO血型的献血者红细胞按照A、B、O、AB血型分为A、B、O、AB 4组,制成5%悬液。IVIG倍比稀释后,对以上4组红细胞进行致敏,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红细胞的致敏效果;对致敏后的红细胞进行热放散试验,并检测热放散试验后上清液中存在的抗体。结果4组红细胞均可被稀释比例为1∶4的IVIG致敏,其中A组和AB组红细胞致敏强度最强,O组最弱;IVIG稀释比例为1∶8时,可观察到稀释后的抗体对A组红细胞致敏强度仍最强,AB组红细胞被致敏强度次之,B组红细胞极少被致敏,O组红细胞为阴性。致敏后4组细胞中A组能放散出与A型和AB型红细胞反应的抗体;B组能放散出与B型和AB型红细胞反应的抗体;AB组能放散出与A、B、O、AB型红细胞反应的抗体。结论IVIG可体外致敏红细胞,致敏效果较好的是A型和AB型红细胞,O型红细胞致敏效果最差。致敏后的红细胞能放散出影响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抗体,IVIG可能影响输血相容性试验结果。
-
-
王丛慧;
陈筱诗;
张雪;
蒋琦
-
-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脾破裂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溶血反应的原因,了解发生溶血后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临床处理的方法及效果、病人的转归等.以该病例让临床医务人员认识到自发性脾破裂需要输血相较于创伤性脾破裂发生溶血或其他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几率可能性偏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方法 对自发性脾破裂患者输血后的各项检查结果的动态分析,直接或间接推断出发生原因.结果 血液制品输注后发生了不严重的溶血反应,经过紧急有效地处置,患者转归良好,未造成生命威胁或留有脏器功能的不可逆损害.结论 免疫反应造成溶血的可能性大.
-
-
李洪兵;
王纯;
文玲;
孙徐;
陈周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规则抗体检测对非Rh血型系统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及溶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重庆市黔江区某三甲医院输血的134例非Rh血型系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输血前是否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将患者分为研究组(n=67)和对照组(n=67).抽取研究组患者肘静脉血,分析研究组患者不同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及免疫球蛋白类型分布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34例非Rh血型系统患者中MNS血型系统占41.79%,Lewis血型系统占41.04%,Kidd血型系统占7.46%,Duffy血型系统占7.46%,P血型系统占1.49%,Diego血型系统占0.75%,本研究中以MNSs、Lewis血型系统为主;研究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阳性中男性占35.82%,女性占64.18%,有输血史占77.61%,无输血史占22.39%,有妊娠史占79.07%,无妊娠史占20.93%;研究组不规则抗体免疫球蛋白类型中,IgM型占11.94%,IgG型占71.64%,IgG+IgM型占16.42%;研究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2.99%)明显低于对照组(1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输血反应发生率为对照组的0.20倍(RR=0.20).结论 对需要输血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保证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作为临床输血前必查项目.
-
-
吴玲玲
-
-
摘要:
静脉输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三基"内容之一,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而溶血反应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1],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在教学中,无法还原真实的溶血反应现场,学生在生活中也只是听说过溶血反应,且其发生机制抽象[2].该文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
-
-
-
张雪丽
-
-
摘要:
目的 研究溶血反应的护理处理效果.方法 在溶血反应患者中择取33例,时间为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结合患者实际临床症状,给予静脉输液、碱化尿液处理,并保护肾脏,同时给予心理护理及抗休克护理,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重度患者由54.54%减少至12.12%,轻度患者由12.12%增加至51.51%,P<0.05;护理干预后,患者脉搏水平、血压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结论 针对溶血反应患者,结合临床特点进行护理处理后,能够保证生命安全,降低危险,值得推广.
-
-
刘力殊
-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从2017年8月~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的体检正常病例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每一位接受体检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并置于两个试管之中,对照组为正常的血液,观察组为发生溶血反应的血液,进行临床生化检验,对两组数据变化和生化检验准确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溶血反应前后的血清葡萄糖、尿素氨等指标对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溶血前后的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生化检验准确率为38.89%,与对照组的94.44%差异显著(P<0.05).结论:发生溶血反应的血液,对临床生化检验成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成酶类指标的检测准确性的降低,所以在临床生化检测时,必须防止溶血反应,确保各类指标的检测准确性的提升.
-
-
-
-
-
-
-
王琴;
杨洋;
马强;
吴芳洲;
王小翠;
徐晓玉
- 《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会议》
| 2011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可能引起的溶血反应及其机制.rn 方法:采用人红细胞进行体外溶血性实验;KM小鼠进行体内实验,设80、160mg/kg葛根素注射液和5%葡萄糖组,小鼠尾静脉给药7d/周期,停药5d,给药4个周期.于给药前、每周期末次给药后,进行溶血和血液指标检测,以确定发生溶血的小鼠.对发生溶血的小鼠测定其红细胞渗透脆性范围和膜胆固醇(Ch)、磷脂(P1)含量,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显微镜观察肝、肾组织结构.rn 结果:所用葛根素注射液未引起人红细胞体外溶血反应;在动物第4个周期给药后,80mg/kg组有2只(6.67%)小鼠表现溶血反应,其粪隐血实验阳性,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值降低,网织红细胞数增多;肝、肾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改变.与5%葡萄糖组相比,溶血小鼠红细胞渗透脆性范围、膜Ch/P1比值未见异常.DAT实验IgG(+).160mg/kg组小鼠均未发生溶血反应.rn 结论:所用葛根素注射液未引起人红细胞体外溶血;反复给药可致小鼠偶发溶血,但与剂量无关;其溶血发生机制与红细胞膜渗透脆性和流动性无关,与IgG型免疫应答有关.
-
-
陈静
- 《第二届药物性损害与安全用药学术会议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应用专题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目的:分析盐酸克林霉素注射剂致溶血反应的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笔者所在医院收集到的2001年以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资料和2002年以来的药学期刊,对查阅到的1O例盐酸克林霉素注射剂致溶血反应的病例进行分类和回顾性分析。结果:日剂量为1.2g、1.8g分别是3例、7例,1日剂量1次给药9例,1日剂量分2次给药1例,日剂量为1.8g的占7O%,1日剂量1次给药的占90%;稀释浓度为2.4mg/ml(1例)、3.6 mg/ml(1例)、4.8 mg/ml(2例)和7.2 mg/ml(6例),稀释浓度为7.2 mg/,ml的病例数占10例溶血反应病例的60%;多数未按规定严格控制滴速。结论:盐酸克林霉素注射剂溶血反应与高剂量、高浓度和给药速度过快有关,使用时应引起重视。
-
-
康汇然;
康建南
- 《第二届活性肽开发应用新技术与产业化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观察注射用天蚕素抗菌肽有无溶血反应.方法:从健康家兔动脉取血,制成2%的兔红细胞混悬液,并取其分别与氯化钠注射液混匀后于37°C恒温30min,再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注射用天蚕素抗菌肽,摇匀,置37°C恒温箱中,开始每隔15min观察一次,1h后,每隔1h观察一次,共4h,按常规的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法),结合体外溶血性实验法(分光度法)测溶血率(%).结果:溶血率小于5%.结论:注射用天蚕素抗菌肽无溶血和凝集现象.
-
-
康汇然;
康建南
- 《2012活性肽与健康及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观察注射用天蚕素抗菌肽有无溶血反应.方法:从健康家兔动脉取血,制成2%的兔红细胞混悬液,并取其分别与氯化钠注射液混匀后于37°C恒温30min,再分别加入不同量的注射用天蚕素抗菌肽,摇匀,置37°C恒温箱中,开始每隔15min观察一次,1h后,每隔1h观察一次,共4h,按常规的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法),结合体外溶血性实验法(分光度法)测溶血率(%).结果:溶血率小于5%.结论:注射用天蚕素抗菌肽无溶血和凝集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