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湿化学法

湿化学法

湿化学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72316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实验与检验医学、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2012年第十六届华东六省一市物理学会联合年会、第十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等;湿化学法的相关文献由74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利华、潘裕柏、翟爱霞等。

湿化学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2316 占比:99.87%

总计:172546篇

湿化学法—发文趋势图

湿化学法

-研究学者

  • 徐利华
  • 潘裕柏
  • 翟爱霞
  • 郭景坤
  • 沈春英
  • 王缓
  • 蔡雄辉
  • 邸云萍
  • 其鲁
  • 刘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智斌; 周静
    • 摘要: 对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高温固相法和燃烧法这2种干热合成法,分析了溶胶-凝胶法、沉淀法和水热法这3种湿化学合成法,介绍了每一种合成方法的实验路径和影响因素。每一种合成方法都在发光材料一些特性上有它的优势,在另一些特性上有它的不足。高温固相法仍是一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发光材料的方法,每一种合成方法都在实验室被广泛使用,都有其新颖和独到之处,也有其不足需要改进和完善。在具体的实验中,需要根据所选原料和目标产物的特性等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合成方法。
    • 姚孟余; 罗明健; 谌业锋; 任洪宇; 叶联康; 戴新义
    • 摘要: 制备高电压钴酸锂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但随着充电截止电压的升高,会加剧电极表面副反应的发生及钴酸锂结构的衰退,从而降低其电化学性能。表面包覆是改善上述问题的有效有段,本文采用湿化学法对钴酸锂材料进行了氧化锌包覆,研究了煅烧温度对包覆层特性及钴酸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达到450°C时包覆前驱体乙酸锌完全分解为氧化锌包覆层,且对钴酸锂本身晶体结构没有产生明显影响,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包覆层结晶颗粒变大。氧化锌包覆后钴酸锂循环性能明显改善,LCO-Z450样品在3~4.5V电压区间充放电循环40周后容量保持率达89.8%,而相同条件下未包覆的钴酸锂样品只有72.1%。
    • 孙倩; 贾忱; 赵勇; 赵川
    • 摘要: 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电化学CO_(2)还原反应(CO_(2)RR)可以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成为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单原子催化剂(SAC)是一种分散在载体上的孤立的单金属原子催化剂,由于具有强单原子-载体相互作用、最大的金属利用率和较好的催化活性,在CO_(2)RR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然而,SAC存在颗粒团聚、金属负载量低、难以大规模生产等问题.此外,作为另一类单原子基催化剂,分子催化剂由金属离子和配体分子组成,具有与金属氮碳(M-N-C)类似的金属氮(M-N)活性中心,由于其明确的活性位点以及活性位点的空间和电子性质的可调性,其表现出高活性.然而,分子催化剂存在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不够高、导电性较差及容易聚集等问题.目前,许多研究工作致力于克服SAC和分子催化剂的上述问题,以获得高性能的CO_(2)RR催化剂,但关于其制备、应用和表征的系统总结的综述较少.基于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用于制备CO_(2)RR的SAC的先进策略,包括湿化学方法(缺陷工程、空间限制、配位设计)、其他合成方法和大规模生产SAC.此外,讨论了SACs和分子催化剂在CO_(2)RR上的电化学应用,包括产物的法拉第效率、分电流密度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简要评述了在非原位和原位/操作条件下的表征技术,有助于探索活性位点和理解CO_(2)RR催化机理.最后,指出了单原子基催化剂(SACs、分子催化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 周春元; 赵欣雅; 周娟; 冯晋芳; 白鸿雁; 姬翠英
    • 摘要: 通过对近红外法与湿化学法的比较,对湿化学法测定奶牛TMR日粮的营养成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矫正近红外法测定的结果,最终指导奶牛TMR日粮的配制。取3个养殖水平相近的不同牧场的前期、中期、后期、干奶期4个不同饲养阶段的奶牛TMR,采用2种方法对奶牛4个时期TMR的水分、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和磷9项营养指标进行检测,验证湿化学法和近红外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用湿化学法与近红外法测定的水分、干物质、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和磷绝大多数有显著差异(P<0.05),且水分、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呈强相关,灰分和磷呈弱相关,脂肪和钙相关性不稳定。对呈强相关的指标构建了相应的回归方程以校正近红外法测定的结果。结果提示,构建的回归方程可直接矫正FOSS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丹麦FOSS公司)。
    • 全志林; 李志祥; 焦斌; 周贤委; 向德兴; 冯晓琴; 黄宏升
    • 摘要: 本文利用溶液法制备了K_(2)Ba[B_(4)O_(5)(OH)_(4)]_(2)·8H_(2)O,并将其进行热处理制备得到了KBaB_(5)O_(9),利用XRD、FT-IR、TG-DTA-DTG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研究了由K_(2)Ba[B_(4)O_(5)(OH)_(4)]_(2)·8H_(2)O热处理制备KBaB_(5)O_(9)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过程,其物相变化经历脱结晶水、脱羟基、重结晶、再分解、熔融再结晶5个阶段,其中结晶水的脱失分两步进行。运用Kissinger法、Flynn-Wall-Ozawa法、atava-est k法对K_(2)Ba[B_(4)O_(5)(OH)_(4)]_(2)·8H_(2)O结晶水第二步脱失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计算,可知K_(2)Ba[B_(4)O_(5)(OH)_(4)]_(2)·8H_(2)O结晶水第二步脱失过程的活化能E_(s)为151.94 kJ/mol,指前因子的对数值lg A_(s)为21.25 min^(-1),机理函数G(α)=(1-2α/3)-(1-α)^(2/3)(其中α为转化率)。
    • 程怡然; 高杰; 刘呈燕; 谢正川; 余中海; 张忠玮; 李佳慧; 白小波; 司瑞凡; 苗蕾
    • 摘要: 硒化银(Ag 2Se)是一种典型的适用于室温附近的热电材料,尽管掺杂异质原子是优化热电性能的有效方法,但低能耗湿化学法制备的硒化银基热电材料往往难以实现精准掺杂。为了实现精准控制掺杂含量以制备高性能的硒化银基热电材料,采用单质硒(Se)和硝酸银(AgNO_(3))为原料,以乙二胺为溶剂,采用湿化学法制备硒化银基体粉末,再通过熔融法将单质硫(S)掺入硒化银,最后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成高性能块体材料。对不同硫(S)含量掺杂的硒化银基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进行物相分析,使用能谱仪(EDS)进行微区元素分析,并利用热电性能测试系统对其在300~400 K温度范围内的热电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掺杂样品在低温相下实现了泽贝克系数(α)的显著提升和热导率(κ)的显著下降,掺杂含量为3%摩尔百分比的样品在393 K的泽贝克系数约为-152μV·K^(-1),热导率约为0.91 W·m^(-1)·K^(-1)。最终,掺杂浓度为3%摩尔百分比的样品在393 K下取得0.81的最高zT值。因此,单质硫掺杂是一种调控硒化银基材料热电性能的有效方法。
    • 张立波
    •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燃料电池有序合金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并总结了有序合金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燃料电池有序合金催化剂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热退火法、包覆物保护合成法、载体辅助退火法和湿化学法等。与商业Pt/C催化剂相比,有序合金催化剂的活性显著提高。在有序合金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存在粒子团聚、比表面积小、批量化制备困难等问题,但由于它的性能优异以及制备方法简单得到了广泛关注。有序合金催化剂已成为有潜力的燃料电池催化剂之一,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目前燃料电池研究的热点。
    • 姚向阳; 芦伟; 纪君宇; 汪卫华
    • 摘要: 以六水合氯化铝和尿素为原料,甲醇为溶剂,在NH_(3)气氛下通过湿化学法制备AlN粉体,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煅烧温度在900°C以上可获得六方AlN粉体;煅烧温度为1000°C时获得的AlN粉体具有球形特征,粉体的平均晶粒尺寸为17.0 nm,平均粒径为159.5 nm。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表征了AlN粉体的微观结构。拉曼光谱结合能谱分析表明,存在于AlN粉体中的非晶杂质不是残留的含碳副产物,而是粉体表面水解产生的氢氧化铝。
    • 刘伟明; 李久勇; 张晓锋; 马一博; 韦友秀; 张旋; 颜悦
    • 摘要: 对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是制约电池性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以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以P2 S5,Li2 S和LiI为反应原材料,采用湿化学法及后续真空热反应方法成功制备出Li7 P2 S8 I固态电解质.通过同步热分析仪、粉末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所制备电解质样品的形貌、元素分布和物相组成进行表征分析.利用交流阻抗测试、循环伏安法和直流极化等手段研究了Li7 P2 S8 I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不同温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Li7 P2 S8 I固态电解质的最佳热处理温度为230°C,在此条件下的制备产物具有纳米多孔结构且组成元素分布均匀.电化学测试表明该电解质在25°C下的离子电导率为1.63×10-4 S·cm-1,活化能为0.388 eV,电化学窗口达到5 V,锂离子迁移数高于0.999.该电解质与锂金属组装的对称电池可充放电稳定循环>262次(525 h),表明以此方法制备的Li7 P2 S8 I固态电解质与金属锂负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化学相容性.
    • 严欣亮
    • 摘要: 目的 对干化学法和湿化学法测定部分生化项目的结果进行比较,了解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及相关程度.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3月住院或门诊患者血清生化指标高低值不同的血清标本44例,分别用干化学和湿化学法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尿素氮(BUN)、肌酐(CREA)、尿酸(UA)、血糖(GLU)、总胆红素(TB)、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的浓度,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各项目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GLU、TB、ALP、ALB、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GT、UA、CK、TP、BUN、AST、CREA、LDH、ALT两种方法检测所得之结果比较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检测的13个项中,虽然有的项目检测结果有差异,但所有项目检测结果相关性及线性良好.因此,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要定期校准和比对两台仪器,干化学仪的正常参考范围作出相应调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