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理论
游戏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3677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经济技术协作信息、新闻研究导刊、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1数码游戏化学习国际学术会议、2016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研讨会、2015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等;游戏理论的相关文献由25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慧臣、冯娜、刘欣然等。
游戏理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677篇
占比:99.36%
总计:33895篇
游戏理论
-研究学者
- 赵慧臣
- 冯娜
- 刘欣然
- 吴嫣
- 吴艳玲
- 张增一
- 张宝仪
- 张引江
- 张秀宁
- 朱励瑶
- 朱海燕
- 朱海霞
- 杨兴国
- 杨宁
- 段荣
- 毛卫良
- 王晓东
- 王汀若
- 王瑜元
- 盛焕烨
- 罗绂文
- 肖志华
- 邓鲁萍
- 黄发洋
- 龚淑娜
- Jimmy Teng
- Yi Kuang
- 丁淑艳1
- 万妮娜
- 严晨
- 乐佳敏
- 于军
- 于宁
- 于雪棠
- 任彩霞
- 任晓龙
- 何烨
- 余佳
- 佚名
- 侯燕婷
- 傅曼颖
- 关景媛
- 刘世博
- 刘伊宁
- 刘建明
- 刘栋
- 刘沛
- 刘艳红
- 刘芳儒
- 刘黎娟
-
-
谢宛霏
-
-
摘要:
近年来“红色剧本杀”涌现,创新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以往的红色文化传播形式中,受众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红色剧本杀”通过参与式传播、沉浸式传播、互动式传播,在发挥玩家主动性,增强玩家体验感的同时,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本文建议“红色剧本杀”创作者必须坚守尊重历史事实的底线,保证红色文化内容输出的准确性、严肃性,助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
王擎;
揭其涛
-
-
摘要:
技术驱动与人类非功利活动的增加共同引发了移动阅读的游戏化趋势。移动阅读也通过机制设计、元素搭配产生乐趣,帮助用户沉浸其中,达到预设目标。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厘清移动阅读游戏化设计中,游戏的构成元素、内容、内涵及表现方式。通过梳理移动阅读的发展历程与特点,考察技术与乐趣耦合驱动下移动阅读游戏化的革新,并基于“游戏”理论视角对这一趋势的策略进行解读,总结出游戏式移动阅读中,场景沉浸、互动仪式、营造乐趣三个特征。最后,本文对移动阅读游戏化的趋势进行了双向审视。
-
-
严晨;
吴丹丹
-
-
摘要:
目的以在游戏理论界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为代表,探究以游戏理论指导包装创意设计实践的可行性、设计思路与具体方法。方法对游戏理论的缘起进行系统回顾与思辨,分析赫伊津哈视角下游戏的定义与游戏的属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结合“时光机纸牌”“福虎镇宅”2个案例展开具体研究,论述游戏理论与包装创意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赫伊津哈视角下游戏的3种属性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结果得出赫伊津哈游戏理论中所述游戏的3种属性,即自主性、界定性、情感化,如何应用于产品包装的结构、情境与视觉创意设计之中。结论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与包装创意设计之间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可以从游戏理论的新视角为设计实践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
-
侯燕婷
-
-
摘要:
本文从游戏理论视角出发,剖析了同人作品的生产传播逻辑,并对其生产传播进行了审思,认为当前同人作品的生产传播离不开个体的游戏化情感诉求,这也是个体自我取悦下的趋同性选择,两者构成了同人作品的内在生产传播逻辑;而游戏式社交所促成的狂欢互动则体现了同人作品生产传播的外显行为特征,成为其外在的生产传播逻辑。与此同时,同人作品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发展,但是,也存在着狂欢过度、侵权现象频出的问题。
-
-
傅曼颖
-
-
摘要:
游戏论是西方由来已久的艺术理论,其蕴含了一种自由主义精神,在追求自由精神的过程中表现出自由状态及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形而上的方法论。美术教育是艺术活动维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美术教育已不同于以往的经验性和手艺性师徒式教育,但在我国目前整体重视经验传授、轻视知识传授的美术教育现实面前,如何综合考虑作为经验的美术和作为学科的美术这两者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下美术教育的重点。文章借助游戏理论探讨其对高校中国美术史教育的启示。
-
-
江唯烨;
苗艳凤
-
-
摘要:
儿童家具市场需求随着儿童数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在此大背景下家长对儿童家具质的追求也逐渐提升,设计以理论研究成果支撑成为大势所趋。以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游戏的定义、游戏分类、游戏发展目标、游戏行为特征、游戏年龄差异等能够为儿童游戏家具设计提供指导意义的研究以及儿童行为观察结论进行梳理总结,以此提出3项儿童游戏家具的设计准则,为促进儿童游戏家具科学化设计发展提供新思路。
-
-
张娜
-
-
摘要:
作为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游戏对幼儿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游戏理论对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本文对幼儿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游戏理论在幼儿游戏教学中的渗透对策,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
-
岳静
-
-
摘要:
在当下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幼儿教育越来越被关注,且愈发的被注重。幼儿是人类在成长发展中的第一阶段,也是开始走向学习生活的铺垫阶段。幼儿在此阶段面临着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发育,也是人格塑造与发展的起始起始。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承担的责任尤为重要,如何能够结合幼儿发展特性来进行实践教育,是幼儿教师应进行研究的主题。
-
-
黄恬馨
-
-
摘要:
将游戏理论贯穿运动教育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展示真实的竞技特点,通过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到乒乓球的学习过程当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运动教学模式能够将文化学习和实践教学良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游戏运动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喜悦感,进而提高高校乒乓球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
-
王咏春
-
-
摘要:
美国桂冠诗人凯·瑞安在《瑞安精选诗集》(The Best of It -New and Selected Poems)中有很多描写动物游戏的诗歌,结合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分析动物游戏的非功利特征,表达诗人对游戏的愉悦精神的追求,沉浸于创作所带来的愉悦中,能够坚持初心,自得其乐敢于寂寞的创作;同时帮助人们摆脱资本主义商品消费的诱惑,暂时得以从局促紧张的生活压力中摆脱出来,以包容性态度接纳不同文化的存在,克服人类生命的有限性。
-
-
晋孟雨
- 《第六届首都旅游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2-7-1945-2-1)是荷兰赫赫有名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本文通过分析赫伊津哈《游戏的人》这部经典巨著,梳理赫伊津哈的个人经历,研究其游戏理论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其理论发展历程,进而对其游戏思想进行概述,分析其核心贡献和历史价值,并对前人评述做出归纳总结,最后提出自己的感悟.赫伊津哈的游戏理论拓展了游戏概念的内涵,指出了游戏的重要性尤其是游戏与文化演进的密切关联.文化始终具有某些游戏的成分和特征,倘游戏成分在文化中衰退,势必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存亡.中国正在大力进行文化建设,游戏论或将对中国的文化创新实践有所启发.
-
-
董华峰
- 《2015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在经典游戏理论视野里,电视真人秀节目本质上是一种体现着游戏表征的"雇佣的艺术".在我国,它担负着颠覆传统综艺模式的历史使命,以无形式的自然游戏风格登场,最终成为今天这种规则严正、设计缜密,具有游戏形式,却已失却游戏本质的伪游戏.但在"虚拟偶遇"论视野里,这种具有乌托邦意味的娱乐节目样式,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拥有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巨大优势,因而,它能够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电视娱乐场中占据霸主地位.
-
-
-
刘芳儒
- 《2018年广东省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8年
-
摘要:
受众作为传播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也折射出了其所对应的传播环境和媒介行为的特征.在大众传播时代,受众研究主要是基于“刺激——反应”模式下的效果研究,这也折射出当时人们对传播的研究多带有结构功能主义的色彩,“受众”行为被视作传播过程的一环最终服务传播效果.网络的出现再造了以往的传播环境,解构了之前的传播模式,对“受众”的研究也迈入了新的阶段,于是有研究者用“用户”、“新闻使用者”等称谓来替换之前的“受众”.本文认为通过梳理对“受众”称谓的改变能窥视出网络时代传播环境和媒介接触行为的变化,也从根本上提示如何以本学科的视野观察“人”以及“人”之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学对“人”的考察应该回到对人“主观感受”和“精神世界”的探索,进而完成对“人”之建构,而这一研究视角与以往被主流传播学界忽略的传播的游戏理论不谋而合.
-
-
吴嫣
- 《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16年学术讨论会》
| 2016年
-
摘要:
博物馆历来是—个静态的、端庄的存在,这是人类对于博物馆的固有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转变,博物馆在扮演好传统的角色外,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会教育功能,值得深思.游戏理论是一个严谨的学说,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相结合,不得不说是一种相得益彰的结合.一动一静,抓住青少年受众群体对于游戏本能的心理,寓教于乐,更能让博物馆提升其教育功能,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
-
吴嫣
- 《2016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博物馆历来是一个静态的、端庄的存在,这是人类对于博物馆的固有印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转变,博物馆在扮演好传统的角色外,如何提升自己的社会教育功能,值得深思.游戏理论是一个严谨的学说,但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相结合,不得不说是一种相得益彰的结合.一动一静,抓住青少年受众群体对于游戏本能的心理,寓教于乐,更能让博物馆提升其教育功能,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