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基础油
润滑油基础油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0篇、会议论文85篇、专利文献259265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当代石油石化、炼油技术与工程、石油商技等;
相关会议34种,包括中国润滑技术论坛(2015)暨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2012年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北方组年会等;润滑油基础油的相关文献由1880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庆洲、王鲁强、全辉等。
润滑油基础油—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9265篇
占比:99.78%
总计:259840篇
润滑油基础油
-研究学者
- 郭庆洲
- 王鲁强
- 全辉
- 赵威
- 夏国富
- 黄卫国
- 张志银
- 田志坚
- 林振发
- 曲炜
- 李鹏
- 毕云飞
- 王从新
- 潘振栋
- 姚春雷
- 马怀军
- 李洪宝
- 王冬娥
- 孙国权
- 早坂和章
- 王玉章
- 方文秀
- 白振民
- 高杰
- 李为民
- 永易圭行
- 聂红
- 丁洛
- 刘广元
- 岩间真理绘
- 杨清河
- 刘平
- 朱忠良
- 李洪辉
- 石亚华
- 关明华
- 李明丰
- 王琳
- 任庆功
- 祖德光
- 段庆华
- 管翠诗
- 高善彬
- 康小洪
- 蔡晨
- 刘林东
- 李景
- 王新苗
- 艾军
- 刘彦峰
-
-
-
-
摘要:
2022年1月3日,昆仑润滑连续清洁生产成套技术低黏度PAO工业示范装置开车成功,实现国内低黏度PAO润滑油生产技术首次工业应用,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对加速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的升级换代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由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和昆仑润滑联合开发,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润滑油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的重要成果。
-
-
-
-
摘要:
项目简介及应用领域润滑油产业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之一,我国为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虽然我国也是润滑油生产大国,但由于大部分生产企业仍沿用传统工艺,技术落后,只能满足中低档油的市场需求,高档润滑油发展受到制约。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是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生产的最新技术。自1999年起,大连化物所瞄准国际炼油技术前沿,开展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技术及催化剂的开发研制。
-
-
无
-
-
摘要:
基于汽柴油的近红外光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汽柴油、蜡油及润滑油基础油快速分析技术,可对炼油厂多种汽油加工装置馏出口的汽油(FCC汽油、S Zorb汽油以及烷基化汽油)的辛烷值(预测标准偏差SEP为0.5)及PONA值(SEP为1.0%)进行快速分析;可对炼油厂多种柴油加工装置馏出口的柴油(加氢精制柴油、加氢裂化柴油柴油以及FCC柴油)的十六烷值(SEP为1.5)及烃族组成(SEP为1.5%)进行快速分析;可对LTAG原料加氢后的中间物料的多环芳烃含量进行快速分析;可对蜡油黏度、碳氢组成进行快速分析;可对润滑油基础油黏度,黏度指数进行快速分析。
-
-
杜洋;
陈云龙;
马瑞;
李维民;
王静;
王晓波
-
-
摘要:
针对电动汽车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三合一”集成驱动系统对传动液电气性能提出的新要求,依据液态烃类电导率测定法(ASTM D4308),系统研究了润滑油基础油和添加剂对不同温度下电动汽车传动液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受油品黏度降低以及载荷迁移速率增大的影响,所有测试油品的电导率均增大;润滑油基础油和抗磨、抗氧、防腐添加剂对传动系统用油的电导率影响较小;清净剂是决定油品电导率的关键组分,高碱值清净剂对电导率的影响大于中、低碱值清净剂;分散剂对油品电导率的影响仅次于清净剂,经硼磷化处理的分散剂电导率高于未经处理的分散剂。
-
-
郭守敬;
白天忠;
梁雪美;
安良成
-
-
摘要:
倾点作为润滑油基础油低温流动性一项重要指标,与脱蜡技术密切相关。根据含蜡原料生产基础油过程中脱蜡技术的不同,介绍了3种脱蜡技术:溶剂脱蜡、催化脱蜡和异构脱蜡,并着重阐述了目前国内外主流脱蜡技术——异构脱蜡技术,为煤间接液化技术加氢重油生产低倾点、高收率和高品质合成润滑油基础油提供理论指导。
-
-
黄丽敏(摘译)
-
-
摘要:
韩国润滑剂品牌商Kixx向全球推出Kixx BIO10W-20生物基全合成汽油机油。Kixx公司与美国生物基润滑油基础油公司Novvi合作,由Novvi公司提供SynNova Sustainable Synthetic Base Oil(SSBO)品牌生物基基础油,该基础油原料为棕榈油、椰子油、大豆油和油菜籽。Kixx BIO10W-20汽油机油中植物基基础油占比为86%,该产品已获得美国农业部的生物基产品认证,且满足API SP和ILSAC GF-6A规格要求。
-
-
王秀绘;
王玉龙;
刘通;
王亚丽;
李洪鹏;
高晗;
曾群英
-
-
摘要:
为了扩宽聚α-烯烃合成润滑油基础油(PAO)的原料来源,以1-丁烯为原料,对TiCl_(4)催化体系与阳离子AlCl_(3)体系下制备润滑油基础油的两步聚合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结果及产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两步法合成的产品综合性能较AlCl_(3)一步法合成的明显提高。较佳的工艺条件为:第一步聚合的催化剂TiCl_(4)用量为2%(质量分数,基于1-丁烯的质量)、AlEt_(2)Cl为助催化剂、铝钛物质的量比为1.0,反应温度为85°C,压力为1-丁烯在此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反应时间为2 h;第二步聚合的催化剂为AlCl_(3),催化剂用量为2%(质量分数,基于二步聚合起始原料),反应温度为50°C,聚合3 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产品黏度约为30 mm^(2)/s,黏度指数达126,倾点为-33°C。
-
-
-
-
摘要:
项目简介及应用领域润滑油产业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之一,我国为世界第二大润滑油消费国,虽然我国也是润滑油生产大国,但由于大部分生产企业仍沿用传统工艺,技术落后,只能满足中低档油的市场需求,高档润滑油发展受到制约。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是高档润滑油基础油生产的最新技术。自1999年起,大连化物所瞄准国际炼油技术前沿,开展润滑油基础油加氢异构脱蜡技术及催化剂的开发研制。项目先后投入科研经三千多万元,历经小试开发、中试放大和工业试验,通过一系列创新集成及技术突破.
-
-
徐岩峰;
王启升;
张翠侦
-
-
摘要:
采用中试装置,以石蜡基减四线馏分油为原料,评价两个催化剂级配方案生产高品质润滑油基础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三段高压加氢工艺的A催化剂级配方案,可得到满足Q/SY 44—2009指标要求的5cst及10cst润滑油基础油,在选定的试验条件下收率分别为17.96%和45.14%,280~360°C馏分无法满足2sct润滑油基础油的指标要求,但可作为变压器油基础油;采用三段加氢工艺的B催化剂级配方案,可得到满足指标要求的润滑油基础油,在选定的试验条件下2cst,5cst以及10cst润滑油基础油的收率分别为9.01%,14.56%和37.17%。
-
-
羊依智
-
-
摘要: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力学方法研究了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过程、氧化产物及其颜色,采用模型化合物试验研究了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对润滑油基础油(简称基础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油氧化过程中,含氮化合物被氧化为含羰基化合物,产生新氢过氧化物自由基,可促进其他有机烃分子氧化,羰基为氧化产物的显色基团;含硫化合物被氧化为含亚硫酰基的亚砜类化合物或含硫酰基的砜类化合物,不产生新氢过氧化物自由基,可终止自由基氧化反应,含硫酰基化合物不显色。
-
-
-
孙成杰;
景莹莹
- 《中国润滑技术论坛(2015)暨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由于内燃机油的发展趋势是更好的燃料经济性,保持发动机清洁和提高发动机可靠性,减少尾气排放,延长机油换油期等。因此,对内燃机油有了更高的性能要求,要求油品具有优异的粘温性能、低温性能、低蒸发损失、良好的氧化安定性、高温剪切性等。除了相关添加剂的选用外,基础油的作用不容忽视,对基础油的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高黏度指数、好的低温流动性、低挥发性、好的热氧化稳定性等。通过分析不同基础油的组成、倾点、低温动力黏度,浅析了矿物型基础油组成与低温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加氢基础油,可通过对其原料的筛选、工艺加工条件的控制、催化剂的选择等手段,调整链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环烷烃(单环、多环)组成,找出一个合适的比例,生产出黏温性能与低温性能达到最佳匹配的高质量润滑油基础油.
-
-
王燕;
张霞玲;
王凯明;
张关琼
- 《2015年中国石油炼制科技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对润滑油基础油-添加剂二元体系中基础油芳烃与抗磨剂在低温下溶解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动黏度较低的润滑油基础油对于抗磨剂的溶解性更好;油品在低温下与抗磨剂的溶解性随基础油芳烃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芳烃可以改善油品在低温下对抗磨剂的溶解性;高芳烃油品对润滑油基础油-抗磨剂低温溶解性的影响顺序与油品中所含芳烃呈正比,但芳烃加入量应适量,否则会影响油品的抗磨性能.
-
-
马艾莉;
顾敏莉;
姚俊兵
- 《2017中国润滑技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离子液化合物,作为润滑油基础油或润滑油添加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是一润滑性优良、可生物降解的润滑油基础油.由于存在摩擦表面上的竞争性吸附,使得传统的极压抗磨剂很难在高极性的TMPTO基础油中发挥理想的作用.四球实验表明,离子液型磷酸酯胺盐添加剂,在TMPTO基础油、TMPTO/传统油混合基础油中,均表现优秀的极压、抗磨和减摩性能.MTM(Mini Traction Machine)实验表明,磷酸酯胺盐添加剂,在摩擦表面具有极强的成膜能力,可以有效降低TMPTO在混合润滑区的摩擦系数,和边界润滑区的磨损.磷酸酯胺盐添加剂与TMPTO基础油结合,可以同时获得优良的极压、抗磨和减摩性能,这一直是摩擦学家和润滑工程师梦寐以求的目的.
-
-
-
马艾莉;
顾敏莉;
姚俊兵
- 《中国润滑技术论坛(2015)暨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离子液化合物,作为润滑油基础油或润滑油添加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PAG(聚醚),特别是油溶性PAG(OSP),是较为新型的润滑油基础油.由于存在摩擦表面上的竞争性吸附,使得传统的极压抗磨剂很难在高极性PAG基础油中发挥理想的作用.四球实验表明,离子液型磷酸酯胺盐添加剂,在各类PAG基础油、PAG/传统油混合基础油、PAG基润滑脂中,均表现优秀的极压、抗磨和减摩性能.MTM(Mini Traction Machine)实验表明,磷酸酯胺盐添加剂,在摩擦表面具有极强的成膜能力,可以有效降低PAG在混合润滑至边界润滑区的摩擦系数.磷酸酯胺盐添加剂与PAG基础油结合,可以同时获得优秀的极压、抗磨和减摩性能.
-
-
孔劲媛;
王昭;
张蕾
- 《2016中国润滑技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文章对我国润滑油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对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未来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我国基础油市场从供需两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了分析对比,对未来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我国润滑油市场目前正处于"见顶回落"的调整期,预计"十三五"中后期将恢复缓慢增长,其中车用油需求将保持增长,工业油消费仍将停滞在下降通道;基础油市场受亚太地区宽松的供求关系影响,国内产能开工率难以提高,进口基础油仍将保持高位.
-
-
孔劲媛;
王昭;
张蕾
- 《2016中国润滑技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文章对我国润滑油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对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未来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我国基础油市场从供需两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了分析对比,对未来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我国润滑油市场目前正处于"见顶回落"的调整期,预计"十三五"中后期将恢复缓慢增长,其中车用油需求将保持增长,工业油消费仍将停滞在下降通道;基础油市场受亚太地区宽松的供求关系影响,国内产能开工率难以提高,进口基础油仍将保持高位.
-
-
孔劲媛;
王昭;
张蕾
- 《2016中国润滑技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文章对我国润滑油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对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未来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我国基础油市场从供需两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了分析对比,对未来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我国润滑油市场目前正处于"见顶回落"的调整期,预计"十三五"中后期将恢复缓慢增长,其中车用油需求将保持增长,工业油消费仍将停滞在下降通道;基础油市场受亚太地区宽松的供求关系影响,国内产能开工率难以提高,进口基础油仍将保持高位.
-
-
孔劲媛;
王昭;
张蕾
- 《2016中国润滑技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文章对我国润滑油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对发展变化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对未来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对我国基础油市场从供需两侧,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了分析对比,对未来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我国润滑油市场目前正处于"见顶回落"的调整期,预计"十三五"中后期将恢复缓慢增长,其中车用油需求将保持增长,工业油消费仍将停滞在下降通道;基础油市场受亚太地区宽松的供求关系影响,国内产能开工率难以提高,进口基础油仍将保持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