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黏度指数

黏度指数

黏度指数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8318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煤炭科学技术、炼油技术与工程、石化技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年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北方组年会、2011年润滑油技术经济论坛、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十七届年会等;黏度指数的相关文献由3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嵬、鄂彦鹏、陈晓伟等。

黏度指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1.1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8318 占比:98.79%

总计:8420篇

黏度指数—发文趋势图

黏度指数

-研究学者

  • 李嵬
  • 鄂彦鹏
  • 陈晓伟
  • 丁洛
  • 于军
  • 刘晓杰
  • 宋春侠
  • 彭东岳
  • 梁宇翔
  • 王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基于汽柴油的近红外光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汽柴油、蜡油及润滑油基础油快速分析技术,可对炼油厂多种汽油加工装置馏出口的汽油(FCC汽油、S Zorb汽油以及烷基化汽油)的辛烷值(预测标准偏差SEP为0.5)及PONA值(SEP为1.0%)进行快速分析;可对炼油厂多种柴油加工装置馏出口的柴油(加氢精制柴油、加氢裂化柴油柴油以及FCC柴油)的十六烷值(SEP为1.5)及烃族组成(SEP为1.5%)进行快速分析;可对LTAG原料加氢后的中间物料的多环芳烃含量进行快速分析;可对蜡油黏度、碳氢组成进行快速分析;可对润滑油基础油黏度,黏度指数进行快速分析。
    • 羊依智
    • 摘要: 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日益严格,对低黏度,超高黏度指数基础油的需求持续提升,因受限于原油的性质,石油基基础油已逐渐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合成型基础油的规模化及经济性生产已经十分紧迫。可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成熟的煤制油技术生产低黏度,超高黏度指数的基础油(CTLs基础油)以适应高端润滑油发展的需求。就CTLs基础油的性能,应用,煤制油技术及生产工艺进行了综述。建设自主可控的CTLs基础油生产装置,对我国润滑油高端化,打破高端基础油依赖进口的局面意义重大。
    • 焦玉萍
    • 摘要: 黏度指数改进剂如聚甲基丙烯酸酯(PMA)是常用的改善润滑油黏温特性的功能添加剂。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在不同基础油中的功效并不相同,这主要源于基础油饱和烃的含量不同。就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5种基础油运动黏度,黏度指数,倾点以及剪切安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基础油与黏度指数改进剂的筛选及匹配提供系统的技术支持。基础油饱和烃的含量低,PMA的增黏作用强。在饱和烃含量相对低的基础油中,PMA提高黏度指数的效果较优,而在饱和烃含量高(饱和烃含量100%)的合成烃(PAO及CTL)中的效果相对稍差。合成烃对PMA黏度指数改进剂的感受性较好,在低剂量(1.0%)下即可大幅度降低合成烃基础油的倾点。基础油饱和烃含量越高,PMA黏度指数改进剂的剪切安定性也越好。
    • 许育鹏; 刘丹; 褚小立; 章群丹; 陈瀑; 吴梅
    • 摘要: 基于大量有代表性的样本,采集其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预测加氢裂化尾油和基础油馏程、黏度、黏度指数和倾点的近红外分析模型,模型交互验证结果表明,近红外方法与实验室标准方法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通过配置在线近红外分析系统和应用所建加氢裂化尾油和基础油多性质近红外分析模型,将在线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于润滑油加氢异构装置,对加氢裂化尾油和基础油进行在线分析,可在30 min内完成对6路物料馏程、黏度、黏度指数和倾点的在线分析。加氢裂化尾油初馏点和终馏点的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7和6°C,100°C黏度为0.261 mm^(2)/s,黏度指数为2;基础油初馏点和终馏点的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5和6°C,40和100°C黏度分别为1.01、0.151 mm^(2)/s,倾点为3°C,黏度指数为1,满足工业现场快速分析的需求。
    • 毕云飞; 杨清河; 郭庆洲; 李洪辉; 黄卫国
    • 摘要: 针对直链烷烃异构反应过程的特点,开发了一种新加氢异构降凝催化剂。该催化剂采用新特制酸性分子筛以促进反应物分子接近反应位及异构中间产物快速脱离反应位。物化性质表征结果表明,与对比分子筛和催化剂相比,新分子筛和催化剂具有更大的孔体积和孔径以及更弱的酸性。以实际油品(加氢裂化尾油及费-托合成精制蜡)为原料的中试评价结果表明,与对比催化剂相比,采用新催化剂可获得更高的目标产品收率和黏度指数,且能适应不同的原料油。特别是加工费-托合成精制蜡时,新催化剂的活性和异构选择性优势更为明显。
    • 姜维
    • 摘要: 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加氢裂化装置第六周期采用FF-66加氢精制催化剂及FC-16B/FC-14组合加氢裂化催化剂,装置运行36个月后,产品变压器油氧化安定性降低,倾点较高,尾油黏度指数无法满足润滑油基础油的需求。为了改善产品质量,提高加氢能力,装置第七周期精制剂采用FF-66级配体相催化剂FTX-1,裂化剂采用FC-16B/FC-14级配体相催化剂FTXC-1。标定结果表明,与第六周期相比,第七周期产品重石脑油硫质量分数从4.0μg/g降低至1.3μg/g,喷气燃料烟点从25.4 mm升高至26.8 mm,变压器油倾点从-9°C降低至-12°C。芳烃含量高是变压器油氧化安定性差的主要原因,通过加氢饱和处理,变压器油的芳烃质量分数从约10%降至最低约0.5%,氧化安定性得以改善。但是,第七周期尾油黏度指数为91,未能满足润滑油基础油的要求,可以通过掺炼石蜡基油种的蜡油和提高裂化剂的开环能力来提升尾油黏度指数
    • 谢彬; 王嘉祎; 刘坤红; 刘彦峰; 王新苗; 袁继成; 马安
    • 摘要: 富含长链正构烷烃的石蜡基减四线VGO是生产重质高品质API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简称基础油)的优质原料.然而过高的蜡含量在提高基础油黏度指数的同时,也造成了基础油产品浊点的升高.针对这一技术问题,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从分子筛形貌控制、催化剂制备技术入手,开发出了新一代低浊点润滑油加氢异构催化剂PHI-01,解决了重质基础油因黏度指数升高而带来的浊点与收率的平衡问题.该催化剂在中国石油大庆炼化分公司200 kt/a润滑油加氢异构装置的工业应用结果表明,加工大庆减四线加氢精制油时,液体收率为96%,10 cSt基础油产品收率为68.1%,其浊点为-7°C,达到低于-5°C的指标要求.
    • 任志超; 石薇薇; 杜佳芮; 韩冬云; 刘振业
    • 摘要: 采用混合α-烯烃为原料,运用齐聚反应合成高黏度聚α-烯烃基础油(PAO),并通过实验考察了混合α-烯烃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反应条件对聚合产物的影响,测定100°C运动黏度、黏度指数以及产品收率.实验验证最佳反应条件,以1-辛烯和1-癸烯混合物(体积比为2:1)为原料,加入质量分数为3%的催化剂,在反应温度为30°C,反应时间8 h,加聚温度为80°C的条件下,得到最佳的聚合产物,收率为91.61%,其性质:100°C运动黏度为54.76 mm2·s-1,黏度指数为162,凝点为-40°C,闪点为285°C.对比PAO40标准,所得聚合产物为高黏度润滑油基础油.
    • 黄新平; 魏军; 王华; 伍三军
    • 摘要: 采用氧化再生和有机溶剂浸渍重生工艺对失活LH-26加氢处理催化剂进行重生,制备出重生催化剂,利用物理吸附仪、X射线衍射仪、碳硫分析仪等仪器分析了其物性,并以脱沥青油为原料,按照工业装置运行工艺条件,对新鲜催化剂和重生催化剂进行加氢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与再生催化剂相比,使用有机溶剂(质量分数8%)浸渍过的重生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得到有效恢复,有机溶剂起到再分散金属的作用,团聚金属晶型峰强度明显变小;与新鲜催化剂相比,重生催化剂的活性反应温度约高5°C,当反应温度为375~390°C时,重生催化剂生成油中含硫(氮)质量浓度均小于10 mg/L,重质润滑油收率为51.20%~64.30%,其黏度指数为92~105,满足催化剂工业应用要求.
    • 欧阳密; 秦超; 郑启波; 林泓见; 张诚
    • 摘要: 采用无溶剂硅氢加成法,以1-辛烯、1-十二烯、1-十六烯、含氢硅油为原料,氯铂酸为催化剂,制备长链烷基改性硅油.产物的结构采用FTIR和1 H-NMR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n(S i—H):n(C C)对S i—H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产物的最佳合成工艺.研究了不同烷基摩尔质量比和烷基长度对产物的黏度指数、表面张力、润滑性能、折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工艺条件(n(Si—H):n(C C)=1:1.2,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100°C,十二烯活化催化剂用量3 mg/L)下,产物的Si—H转化率高达92.6%;随着烷基摩尔质量比和烷基长度的增加,硅油的黏度指数逐渐下降至358,从而降低了硅油的黏温性能,但其表面张力变化不大.改性后的硅油的润滑性能和折光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其磨斑直径最小为0.33 m m,折光率最大值为1.4396.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