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浸润性

浸润性

浸润性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98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4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438083篇;相关期刊361种,包括国际外科学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放射学实践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核技术及新技术在中医中药中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等;浸润性的相关文献由2585位作者贡献,包括江雷、宋延林、张志谦等。

浸润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4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8083 占比:99.87%

总计:438651篇

浸润性—发文趋势图

浸润性

-研究学者

  • 江雷
  • 宋延林
  • 张志谦
  • 赵勇
  • 成中军
  • 肖升高
  • 刘丽
  • 刘宇艳
  • 徐进良
  • 李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宏霞; 李林涵; 高翔; 王逸然; 郭宇翔
    • 摘要: 基于多孔或微结构表面润湿性改性的核态沸腾强化传热,已得到广泛研究。利用CFD-VOF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单晶硅微柱表面单气泡的生长及脱离过程,进行表面浸润性分段调控,实现气泡沸腾换热的全程强化。分别调控初始接触角为48°、60°、90°和110°后,同一时刻(t=0.152 ms)变接触角为20°,对比研究分段调控浸润性对气泡动力学过程与表面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性可提高气泡生长速率,增强微柱表面对气泡的黏附力,促进气泡在微结构缝隙内的横向铺展;t=0.150 ms时接触角为110°表面上气泡与底面接触面积增加1.3倍,微层蒸发功率增加1.2倍。需要指出的是,毛细效应随颗粒粒径变化趋势受到多孔介质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在当前粒径范围内,认为其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在更大范围内的对应关系,还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揭示。
    • 陶晶莹; 刘雪; 郭依楠; 吴林玉
    • 摘要: 磨玻璃结节(GGN)是临床常见的多种肺部疾病影像学表现,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GGN的检出率明显提升。GGN与肺腺癌密切相关,不同浸润程度肺腺癌的影像学表现及患者的预后不尽相同,因此早期诊断GGN和准确鉴别GGN型肺腺癌的浸润性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本文从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常规CT影像表现、影像组学建模形态学及定量特征鉴别GGN型肺腺癌浸润性方面文献并予以综述,为临床中GGN的管理及诊断提供帮助。
    • 王宜飞; 王清强; 姬德生; 李申芳; 金楠; 赵玉潮
    • 摘要: 通道壁面浸润性对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具有重要影响。利用等离子体辅助接枝改性,将甲基丙烯酰乙基磺基甜菜碱(SBMA)及1H,1H,2H,2H-全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接枝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表面,得到了10°、40°、70°和110°四种接触角的微通道,并考察了浸润性对流型、气泡长度和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接触角增大,气泡截断位置下移,膨胀阶段缩短,挤压阶段变长;低流量时,气泡长度随接触角增加而增大,高流量时则减小;建立了与材料表面水接触角相关的气泡尺寸预测关联式,与Garstecki经典预测关联式相比,预测精度更高;θ90°时,三相接触线使流动阻力和压降增加。
    • 矫知真; 韩星尘; 周昊; 韩冬冬
    • 摘要: 受到自然界的猪笼草启发,超滑表面受到了许多关注。本文通过激光加工技术在石墨烯和聚偏氟乙烯的复合材料表面(G@PVDF)进行烧蚀,采用热旋涂法将石蜡材料均匀地填充于网格状沟槽内部。利用共聚焦显微镜(CLS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激光加工后沟槽的形貌与深度,利用UV3600以及红外热成像仪测试样品的光吸收以及光热特性。当复合材料表面未受到强光照射时,液滴“钉”在表面;由于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能力,当复合材料表面受到强光照射时,复合材料表面吸收光能并产生热量使石蜡融化,液滴与表面由粗糙的气/液/固状态转变为光滑的气/液/润滑剂/固状态,液滴可在倾斜角约10°的状态滑动且无残留。另一方面,通过外界电压也能同样控制液滴的行为。研究结果对于智能化操控液滴有着重要的意义。
    • 高春雷; 郑咏梅
    • 摘要: 对液滴在界面上动态行为的研究是化学和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许多先进的表面和界面技术,比如集水、防覆冰、防雾、微流体控制和传热等,均属于这一范畴。通过模仿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和特定化学组成的生物表面,设计并构筑相应具有特殊浸润性的仿生界面,对仿生界面材料的技术应用起到了良好的先导与示范作用。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以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和梯度特征的生物表面为出发点,分别从仿生多微纳米梯度界面的雾滴传输聚集调控、低温憎水/防覆冰动态调控、微液滴驱动调控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仿生多微纳米梯度界面的液滴动态行为调控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 房坚; 孙炎冰; 陶广昱
    • 摘要: 目的:探讨超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ultra 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UHRCT)靶扫描技术对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浸润性鉴别的影像组学模型的效能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01例GGN患者的UHRCT资料。分别使用常规扫描数据和靶扫描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比较二者效能。结果:基于常规扫描数据和基于靶扫描数据的影像组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正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 vs 0.83、78.7%vs 82.3%、81.6%vs 85.7%和60.7%vs 61.3%,其中基于靶扫描CT数据的组学模型在预测GGN的浸润性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扫描下的组学模型(DeLong检验,P=0.01)。结论:超高分辨率靶扫描CT可以提高组学模型鉴别GGN浸润性的效能。
    • 刘洋; 尚怀学; 姚鹏飞
    • 摘要: 目的 探究CT影像亚实性结节对浸润性肺腺癌型别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SSN肺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25例原位癌(AIS),29例微浸润性腺癌(MIA)和34例浸润性腺癌(IPA)。所有患者均经螺旋CT机扫描,比较四组患者的病变部位、密度、大小、各CT影像征象和CT定量特征。结果 四组患者的发病部位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MIA组与IPA组患者的密度大于AAH组和AIS组,IPA组患者的最大轴位长径大于MIA组、AAH组和AI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理级别的升高,支气管改变、分叶、瘤-肺界面(粗糙)、棘突、毛刺、“空泡”征、胸膜凹陷的出现率增加,实性成分增加,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理级别的升高,CT影像WNLW、SCT、SCLW、SCMW水平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诊断浸润性肺腺癌良恶性价值大,对AAH、AIS、MIA、IPA的鉴别有重要意义,病变密度、大小、支气管改变、分叶、瘤-肺界面(粗糙)、棘突、毛刺、“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均可帮助鉴别浸润前病变、微浸润病变和浸润性病变。
    • 林晨晨; 刘海洋; 于春艳; 周超; 辛瑞夏; 王慧; 徐志伟; 张晓菊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CT定量分析对肺部混合磨玻璃结节(mixed ground-glass nodule,mGGN)浸润性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2月至2021年3月就诊的mGGN患者共204例,根据结节的组织病理描述分为浸润性病变(IA)组(n=144)和非浸润性病变(non-IA)组(n=60),比较两组结节直径、体积、平均CT值和血管密度等三维CT参数的差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断各指标的预测效能。结果IA组结节的直径、体积、平均CT值和血管密度均显著大于non-IA组(P<0.001)。其中,结节体积和平均CT值是预测病灶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节体积取2250mm^(3)为最佳截断值,预测病灶浸润性的AUC为0.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3.9%、90.0%;平均CT值取-475HU为最佳截断值,AUC为0.91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4%、81.7%;两者联合的预测概率值AUC达到0.94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1%和83.3%,预测价值最高。结论三维CT定量分析可以有效预测mGGN的浸润性,为肺结节的筛查及辅助诊断提供指导。
    • 任玉菊; 巴双; 李桂芬
    • 摘要: 目的探究多模态影像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价值及与相关肿瘤标志物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120例,根据病理类型分为浸润组(浸润性乳腺癌,n=89)和非浸润组(非浸润性乳腺癌,n=31)。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CEUS)、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扫描,分析其影像学特征、CEUS及DCE-MRI定量参数,评估多模态影像对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不同影像学定量参数与癌胚抗原(CEA)、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和糖类抗原153(CA15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χ^(2)=10.561)、淋巴结转移(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00)和灌注情况(χ^(2)=10.094)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浸润组患者的峰值强度(PI)、强化率和信号增强比率均明显高于非浸润组,峰值时间明显低于非浸润组(t值分别为6.210、4.247、2.218、9.651,P<0.05);浸润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以Ⅱ型为主,与非浸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03,P=0.013)。CEUS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准确率为76.67%,灵敏度为81.11%,特异度为63.33%;DCE-MRI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准确率为84.17%,灵敏度为87.50%,特异度为70.83%;其联合检测诊断浸润性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4.17%,灵敏度为96.63%,特异度为87.10%。CEUS联合DCE-MRI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高于CEUS、DCE-MRI单独诊断(Kappa值分别为0.846、0.417、0.541),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诊断(χ^(2)=10.674,P<0.05)。浸润组患者的血清CEA、TPS和CA153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浸润组(t值分别为4.864、3.348、7.673,P<0.05);PI、强化率、信号增强比率与血清CEA、TPS、CA153水平均呈正相关(PI:r分别为0.708、0.726、0.681,P<0.001;强化率:r分别为0.576、0.583、0.607,P<0.001;信号增强比率:r分别为0.496、0.527、0.573,P<0.001);峰值时间与血清CEA、TPS、CA153水平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93、-0.651、-0.647,P<0.001)。结论多模态影像对浸润性乳腺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提高浸润性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且CEUS、DCE-MRI定量参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浸润性乳腺癌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 屈传贵; 董晨羽
    • 摘要: 乳腺腺肌上皮瘤(AME)是由腺上皮和突出增生的肌上皮构成的双相型肿瘤,成分之一或同时恶性则为恶性AME[1]。该类肿瘤罕见,占乳腺肿瘤的1%以下,组织学表现复杂,组织构型模式异质性大,故极易导致误诊[2-4]。本文报告1例恶性AME,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精准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