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纳米结构

微纳米结构

微纳米结构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53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3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2122510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2014北京国际腐蚀技术大会等;微纳米结构的相关文献由1401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奎庆、耿延泉、肖荣诗等。

微纳米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22510 占比:99.99%

总计:2122732篇

微纳米结构—发文趋势图

微纳米结构

-研究学者

  • 彭奎庆
  • 耿延泉
  • 肖荣诗
  • 袁志华
  • 谭炳幸
  • 闫永达
  • 黄婷
  • 于博文
  • 胡振江
  • 赵学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雅凤; 郝苏仂亚; 王宏涛; 魏鑫
    • 摘要: 由于含油废水的排放会使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遭到严重破坏,合成一种有效的油水分离材料是极其重要和具有挑战性的。介绍了一种具有高效油水分离效率的泡沫铜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抽提法将表面粗糙度为微纳米级的有机金属骨架涂层附着在泡沫铜上,然后用硅烷偶联剂KH570蒸汽对其进行改性,制备高效能的油水分离膜。制备的泡沫铜具有较大的孔隙结构、微/纳米级两层表面粗糙度、高的水接触角,能从水中分离出四氯化碳、甲苯、三氯甲烷等一系列油品。此外,制备的泡沫铜可循环利用。
    • 高春雷; 郑咏梅
    • 摘要: 对液滴在界面上动态行为的研究是化学和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许多先进的表面和界面技术,比如集水、防覆冰、防雾、微流体控制和传热等,均属于这一范畴。通过模仿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和特定化学组成的生物表面,设计并构筑相应具有特殊浸润性的仿生界面,对仿生界面材料的技术应用起到了良好的先导与示范作用。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以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和梯度特征的生物表面为出发点,分别从仿生多微纳米梯度界面的雾滴传输聚集调控、低温憎水/防覆冰动态调控、微液滴驱动调控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仿生多微纳米梯度界面的液滴动态行为调控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 顾寅伟; 李艳; 凌晶晶; 顾宁
    • 摘要: 在再生医学领域中,材料对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的调节作用一直是极为关键的问题。随着表面图案化技术的发展,在材料表面制备规则、可控、种类多样的图案化区域成为可能,因而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组织工程以及细胞诊断等相关学科领域。通过微纳米表面图案化方法,改变材料的化学性质和拓扑结构,从而实现对细胞粘附、迁移、增殖、凋亡、基因表达及分化的调控,受到越来越多关注。这其中涉及多种多样的微纳米结构、基底材料、修饰材料、细胞类型和细胞行为。该文归纳了目前主要的微纳米表面图案化方法,并从各向异性拓扑结构、各向同性拓扑结构以及复合型结构着手,概述了基于材料微纳米结构对细胞行为调控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尝试总结细胞行为与生长环境的具体联系,为再生医学中所使用的支架、植入物的设计提供参考。
    • 孙春强; 王卓超; 姬栋超; 曹文鑫; 朱嘉琦
    • 摘要: 激光诱导向前转移技术(LIFT)是一种新兴数字打印技术,利用脉冲激光束透过石英基板辐射供体材料,进而推动部分材料于受体表面沉积成膜。LIFT技术具有打印膜层精度高、非接触式沉积、操作环境限制低和可操作性高等特点。LIFT技术印刷材料跨度大意味着更广泛的激光诱导向前转移技术应用领域,从表面微结构到印刷电极,从化学传感器到航空航天设备。随着各种功能化材料的需求出现,LIFT技术不断创新,目前包括吸收层LIFT技术、气泡驱动LIFT技术、动态释放层LIFT技术和基质辅助脉冲激光蒸发直写技术等。针对固相与液相的薄膜材料,从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及转移的机制方面进行了归纳,综述了LIFT技术在制造各种功能器件的研究进展,希望为该技术进一步发展提供新思路,以应对在多尺度多材料应用平台开发相关材料的挑战。
    • 吕继组; 高林松; 常胜南; 邢志远; 姜洪鹏; 白敏丽
    • 摘要: 为满足大缸径发动机活塞的冷却需要,必须采用冷却油腔进行强制冷却;但随着发动机强度的不断提升,活塞冷却油腔的换热已无法满足低速船用柴油机高强化程度发展的需求.为提升往复运动活塞冷却油腔的换热能力,从壁面改性角度着手,在不改变任何活塞结构前提条件下,将微纳米结构用于冷却油腔表面.利用往复振荡换热模拟试验研究其强化传热的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往复振荡冲击换热的最佳换热充液率为50%,既可保证液体对壁面的冲击速度,也可使上壁面形成有效的液膜覆盖;随着转速的增加,会增大液体与气体在腔内的混合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能强化内冷油腔的换热;采用微结构超亲表面后,强化换热效果最大.
    • 李吉泰; 展悦; 冯明珠; 崔永岩
    •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工业上的石油泄漏以及含油废水的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网膜分离法因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且容易操作等优点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工作将3⁃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80)和带阳离子的[2⁃(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通过点击反应和脱水缩合反应接枝在纳米二氧化硅(SiO_(2))上,并使其与带阴离子的全氟辛酸钠(PFOA⁃Na)反应,喷涂于不锈钢金属网上,制备成超亲水⁃空气疏油水下超疏油金属网。之后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且考察了纳米二氧化硅的质量对水下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成功接枝了季胺阳离子,并且与全氟辛酸钠上的阴离子反应,而且超亲水⁃空气疏油水下超疏油金属网在空气中与水的接触角为0°,达到了超亲水状态,在空气中对食用油的接触角为120°。几种有机油的水下接触角大于150°,选择0.4 g作为合适的纳米二氧化硅质量,取得的水下接触角和孔径较优。超亲水⁃空气疏油水下超疏油金属网对实验的五种有机油的分离效率大于96.85%,测得五种有机油的最大分离通量为23192 L/(m_(2)·h),选择食用油作为研究对象,经过30次分离循环后分离效率也不低于95.65%,这表明超亲水⁃空气疏油水下超疏油金属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 赵怿哲; 洪明辉
    • 摘要: 如今,具有各向异性浸润性和粘附性的金属超疏水表面由于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变得越发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了脉冲激光烧蚀和低温退火后处理的新型制备策略。通过激光烧蚀在不锈钢表面制备出斜锥结构阵列,然后进行120°C低温退火处理。得到的表面表现出优异的机械耐久性和各向异性超疏水性。实验证明,水滴在制备表面的接触角沿其斜锥结构的平行方向(167°±2°)和垂直方向(157°±2°)是不同的。此外,还表征了斜锥结构表面的水滴滑动各向异性和机械耐久性,性能均符合预期。本文中可以快速制备且对环境友好的超疏水表面可广泛用于集水、液滴处理和管道运输等实际应用中。
    • 张欣; 关金鹤; 尹华伟; 胡传波
    • 摘要: 梳理了超疏水表面的润湿原理,归纳了水热法、刻蚀法、电化学沉积法、阳极氧化法、模板法和喷涂法制备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综述了常见金属基体上超疏水表面在腐蚀防护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并对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申朝阳; 王元圣; 何雨莲; 杨青慧; 陈智; 文岐业
    • 摘要: 研究了由微米金字塔阵列和纳米级氧化铝(Al_(2)O_(3))薄膜构成的微纳复合结构对硅基光控太赫兹调制器调制性能的增强效应和机制。实验表明,相对于半导体硅片,硅表面的微米金字塔阵列能够显著减少激光反射率,提高对激光的利用率,且能增加太赫兹波的调控面积。更重要的是,金字塔阵列上沉积的纳米级厚度Al_(2)O_(3)薄膜还能进一步降低激光反射率,并能明显提升太赫兹波的调制效果,在95.5 mW/mm^(2)的激光功率密度下,其调制深度可达91.2%。该光控太赫兹调制器在低激光功率下拥有高调制深度,在太赫兹成像和通信领域都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王旻; 姜楠; 祝颂松
    • 摘要: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微纳米共存梯度仿生表面结构,并探究其对骨髓间充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和阳极氧化处理分别在纯钛表面(纯钛组)制备微米骨小梁样结构(微米骨小梁组)和TiO2纳米管形貌(TiO2纳米管组);再通过阳极氧化法在微米骨小梁样结构上制备TiO2纳米管结构,形成新型微纳米共存梯度仿生表面结构,命名为微纳米复合钛组。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接触角(contact angle,CA)测量对纯钛组、微米骨小梁组、TiO2纳米管组和微纳米复合钛组进行表征观察。将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MCs)接种于4组材料上,SEM观察细胞黏附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分化能力;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下观察细胞黏附、免疫荧光检测相关蛋白肌动蛋白(F⁃actin)、黏着斑蛋白(vincu⁃lin)、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qRT⁃PCR观察细胞成骨转录因子RUNX2、OCN、OPN、I型胶原(collagen I,COLI)表达情况。结果微纳米复合钛组表面亲水性最好(CA为9°±2.1°);MTT结果示5~9 d,微纳米复合钛组和TiO2纳米管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纯钛组和微米骨小梁组(P<0.001);ALP结果示14 d时,微纳米复合钛组表面ALP活性最高;CLSM结果示培养24 h后,微纳米复合钛组肌动蛋白(F⁃actin)染色最深;培养72 h后,微纳米复合钛组OCN、OPN表达强于微米骨小梁组和TiO2纳米管组。qRT⁃PCR结果示TiO2纳米管组和微纳米复合钛组表面细胞所有成骨转录因子RUNX2、OCN、OPN、COLI的基因表达水平强于纯钛组和微米骨小梁组,其中I型胶原COLI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微纳米复合钛这种新型微纳米共存梯度仿生表面结构能有效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黏附、增殖及成骨向分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