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覆冰
防覆冰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495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00257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科技资讯、材料导报、南方电网技术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2008年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等;防覆冰的相关文献由1320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晓燕、朱孔营、张庆华等。
防覆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00257篇
占比:99.99%
总计:600340篇
防覆冰
-研究学者
- 袁晓燕
- 朱孔营
- 张庆华
- 王健君
- 詹晓力
- 李晓晖
- 冯兵
- 刘凯
- 周舟
- 赵蕴慧
- 陈丰秋
- 高淑辉
- 龚尚昆
- 宋延林
- 彭杰
- 谭新玉
- 陶杰
- 高英力
- 万涛
- 不公告发明人
- 冀凯琳
- 吕健勇
- 周子毓
- 张恒
- 彭琳峰
- 徐松
- 温卫宁
- 王嫚
- 蒋果
- 谭凌峰
- 赵健
- 郑咏梅
- 郑燕
- 刘兴海
- 刘波
- 向振涛
- 吕伟桃
- 吕刚
- 吴利群
- 周冬旭
- 周建伟
- 帖荣俊
- 张世永
- 李晓明
- 李炜
- 杨瑷碧
- 沈一洲
- 罗运柏
- 胡铭杰
- 阎映弟
-
-
熊广友;
张少君;
王明雨;
王天舒;
史培博
-
-
摘要:
为解决低温环境下船体表面易结冰的问题,研制一种用于船舶甲板除冰的纳米SiO_(2)-环氧树脂超疏冰涂层。采用正辛基三乙氧基硅烷(n-Octyl triethoxysilane,OTS)和全氟葵基三甲氧基硅烷(1H,1H,2H,2H-Perfluorodecyltrimethoxysilane,FAS)三官能度低聚物材料对纳米SiO_(2)粒子进行疏水改性,将改性后的纳米SiO_(2)粒子溶于乙醇后,喷涂在基材表面的环氧树脂上,利用自组装技术使其表面结构高度有序,室温固化后制备超疏冰涂层。采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分析改性后的纳米SiO_(2)粒子的性能,结果表明纳米SiO_(2)粒子改性成功。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仪、接触角测试仪对纳米SiO_(2)-环氧树脂涂层进行结构表征,可证明改性纳米SiO_(2)的质量分数为15%的纳米SiO_(2)-环氧树脂涂层防覆冰效果最佳,接触角为161.012°。在-30°C环境下,将0.9 mL水滴在有涂层的钢板和玻璃板上,完全结冰时间分别为103、173 s,与纯钢板和纯玻璃基材表面结冰时间相比,分别延长90、110 s,表明涂层疏冰性能较好。
-
-
高春雷;
郑咏梅
-
-
摘要:
对液滴在界面上动态行为的研究是化学和材料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许多先进的表面和界面技术,比如集水、防覆冰、防雾、微流体控制和传热等,均属于这一范畴。通过模仿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和特定化学组成的生物表面,设计并构筑相应具有特殊浸润性的仿生界面,对仿生界面材料的技术应用起到了良好的先导与示范作用。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以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和梯度特征的生物表面为出发点,分别从仿生多微纳米梯度界面的雾滴传输聚集调控、低温憎水/防覆冰动态调控、微液滴驱动调控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仿生多微纳米梯度界面的液滴动态行为调控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
-
尹桂来;
李侣;
陈田;
王芹;
向振涛
-
-
摘要:
为了解决输电线路的覆冰问题,对导线涂覆吸能超双疏防覆冰涂层,研究吸能超双疏防覆冰涂层的接触角、滚动角、覆冰减少率、冰粘结力、低温脱冰性能、表面温升。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吸能超双疏防覆冰样板具有超疏水超疏油性能,比空白样板覆冰减少55%,水平粘结力比空白样板减少99%,垂直粘结力减少89%。因此,超双疏防覆冰涂层具有超双疏、减少覆冰量、降低冰附着力、低温脱冰的性能,将极大改善低温环境中导线覆冰的问题,在输电线路防覆冰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李彬;
聂立军;
郭杰;
王峰;
陈智;
向振涛
-
-
摘要:
为了解决风机叶片的覆冰问题,对风机叶片基材涂覆吸能超双疏防覆冰涂层,研究吸能超双疏防覆冰涂层的接触角、滚动角、覆冰减少率、冰粘结力、低温脱冰性能和表面温升。通过实验表明:吸能超双疏防覆冰叶片样板具有超疏水、超疏油性能,覆冰比空白叶片样板减少了55%,水平粘结力比空白叶片样板减少了99%,垂直粘结力减少了89%;吸能超双疏防覆冰涂层表面有温升效果,-2°C环境温度下,晴天天气涂层表面温升为4.2°C,多云天气涂层表面温升为2.4°C,阴天天气涂层表面温升为1.7°C。因此,超双疏防覆冰叶片具有超双疏、减少覆冰量、降低冰附着力和低温脱冰的性能,改善了风机运行中叶片覆冰的问题。
-
-
伍大恒;
刘文静;
吴斌;
梁伟;
蓝席建
-
-
摘要:
表面覆冰和积雪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但在极端复杂低温环境下,工程设备表面严重积冰会影响其使役性能,常常导致高能耗或灾难事故发生。传统除冰技术如机械除冰、加热融冰以及喷洒化学试剂等效率低,费用高,作业危险性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实际工程领域的覆冰难题。通过采用涂装功能防覆冰材料的策略,抑制或延缓材料表面覆冰的形成,降低表面冰层的结合强度和覆冰量,从源头上解决覆冰问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相比于传统物理法和化学法,该方法具有高效率、低能耗、简便易行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此,在详细阐述了材料表界面润湿特性和防覆冰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极端低温环境下防覆冰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固–液界面型、液–液界面型以及复合涂层材料等几类主要防覆冰材料的适用性及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最后指出了目前防覆冰材料应用面临的技术瓶颈,并对未来防覆冰材料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了展望,为极端低温环境防覆冰材料的设计和选择提供参考。
-
-
罗莎;
吴贺贺
-
-
摘要:
激光制造超疏水表面是制造仿生超疏水表面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激光制造超疏水表面在自清洁、耐腐蚀和防覆冰等应用方面的专利发展脉络,重点针对激光制造超疏水表面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为激光制造超疏水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
舒忠虎;
鲍江涌;
陈标;
何建军;
揭军;
蒲珉
-
-
摘要:
目的通过磁控溅射及表面氟化修饰不同纳米尺度的氧化锌(ZnO)和二氧化硅(SiO_(2))粒子,获得一种新型的ZnO/SiO_(2)复合超疏水涂层。方法研究不同氟化修饰剂对新型ZnO/SiO_(2)复合超疏水涂层防冰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涂层的水接触角(CA)、滚动角(SA)、微观膜层形貌以及氟化前后化学键的改变进行分析。采用自制结冰装置及数显拉力计对涂层在高湿低温环境中的结冰时间和冰层在涂层表面的黏附强度进行测试。结果磁控溅射ZnO和SiO_(2)纳米粒子复合制膜得到的粒子排列状态规则,并且两种不同尺寸粒子的掺混使得涂层表面呈多簇状微纳米二级结构,能够很好地降低液滴与表面的附着力;分别选用十七氟癸基三乙氧基硅烷(FAS-17)、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十二氟庚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G50_(2))、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4种氟化修饰剂对涂层表面进行整体修饰,其中,FAS-17修饰后的涂层表面防冰效果最好,其液-气复合接触面积比例达到了94.38%,接触角和滚动角达到最佳,分别为164.7°和3°,且冰在表面的黏附强度降低至3.8 kPa;在湿度为60%,温度分别为-2、-10及-20°C的条件下,涂层延缓结冰时间分别为2446、1604、137 s。结论采用不同纳米尺度的ZnO和SiO_(2)纳米粒子,经过磁控溅射和整体表面改性可以得到簇状结构的新型复合超疏水涂层。通过FAS-17乙醇溶液进行表面氟化修饰,更加显著地提高了涂层的超疏水性能。
-
-
李怡达;
勾昱君;
李嘉纯;
韩佳
-
-
摘要:
运用喷涂法,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纳米颗粒分别引入普通的疏水性涂料中,以紫铜板为基底,制作3种表面结构不同的疏水表面。搭建半导体制冷试验台,在自然对流条件下,进行壁面温度为-6°C、-10°C以及-15°C条件下不同表面的结霜试验。结果表明,与裸铜表面相比,3种疏水表面均具有显著的防冰抑霜性能,其中添加石墨烯的疏水表面抑霜效果最为明显;在不同壁温条件下,3种疏水表面的凝结液滴的冻结时间分别延长6 294 s、2 955 s和752 s,霜高减小21%、37%和46.5%,得到两种纳米颗粒的相对最佳添加量;-12°C条件下,3种疏水表面的液滴冻结时间分别延长10.9倍、12倍和13倍。
-
-
陈诗宇;
马艳丽;
李博;
沈艳琴;
武海良
-
-
摘要:
以棉/异形截面涤纶复合针刺布为基体,选用溶胶-凝胶法构建表面,无氟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与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疏水剂对复合针织布进行疏水功能化处理,赋予棉/异形截面涤纶复合针刺布防覆冰性能,用以解决农林绿化中贵重植株的防冻保护问题。利用红外光谱图、扫描电镜分析了功能化处理前后针刺布的化学结构及微观形貌;将针刺布置于-20°C环境下,将相同体积的水滴滴在其表面,记录不同正硅酸乙酯添加量针刺布上水滴的冻结状态及冻结时间。结果表明:SiO 2纳米粒子在纤维表面均匀分散,疏水型针刺布的静态接触角可达105.0°~120.0°,防覆冰性能显著提升。因此,无氟疏水型棉/异形截面涤纶复合针刺布在农业防冻布领域具有潜在的优势。
-
-
-
夏强;
沙莎;
李仕林
- 《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典型表面进行实验室低温箱人工气候室研究。实验现象表明,超憎水表面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发生显著劣变,丧失原有的超憎水性,但在对不同水平倾角的试验研究中发现,当超憎水表面水平倾角大于90°时,可表现出相对的防冰性能。低粘附力表面的研究表明,要使冰依靠自身重力脱离物体表面,冰与表面粘附力的大小在目前认识的最小粘附力表面的基础上还需下降1.5个数量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