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能

吸能

吸能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95029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一般工业技术、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4672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机械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爆炸力学实验技术学术会议、中国航空学会2000年环控暨人机工效学术交流会、第十三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等;吸能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张勇、刘伟等。

吸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4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4672 占比:99.62%

总计:95029篇

吸能—发文趋势图

吸能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勇
  • 刘伟
  • 张伟
  • 王伟
  • 茅忠群
  • 刘若鹏
  • 王磊
  • 诸永定
  • 李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成磊; 赵怀义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人们更多的是比较关注乘用车的安全问题,对小、轻型载货汽车的安全问题关注则相对较少,且汽车厂商在这些车型的碰撞安全方面的研发投入又很少,导致小、轻型载货汽车事故率高、事故伤害大。由于这些车型的优点,在市场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这类货车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修订的 GB11554—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把最大设计总质量不大于 2500kg 的 N1 类汽车也纳入到碰撞安全要求中。本文以某小货车型为研究对象,根据碰撞仿真结果,对车架纵梁进行优化设计。
    • 张曰东; 赵国辉; 徐元志; 张振
    • 摘要: 为提升高速列车前端吸能结构的耐撞性能,将厚度梯度变化理念引入常规多胞吸能结构设计中,对变厚度多胞管的吸能特性进行了分析。文章结合有限元模型与全因子试验设计,对比试验点的响应特征,分析了截面最小厚度和厚度变化梯度对多胞吸能结构吸能特性的影响,构建了多胞吸能结构的比吸能和峰值压溃载荷关于最小厚度和厚度变化梯度的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采用NSG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后的变厚度多胞吸能结构的吸能量提高了18.11%,比吸能提高了16.12%,峰值压溃载荷降低了0.39%,表明其耐撞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可为高速列车吸能结构设计思路提供参考。
    • 李帅; 姚盛杰; 何文涛; 王俊
    • 摘要: 本研究对2根微珠泡沫柱及5根玻璃纤维复合材料(GFRP)约束微珠泡沫组合柱开展准静态轴压试验,探讨了GFRP层数、横向纤维与纵向纤维比例、泡沫密度等参数对组合柱极限承载力和吸能效应的影响,并与静态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不同加载速率对构件受压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准静态压缩作用下GFRP层数和泡沫密度的增加均提高了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吸能特性;而纤维横向与纵向比例的增加能提高构件的极限承载力,但对吸能影响较小。增大加载速率,组合柱的破坏范围更大,泡沫压碎更充分,因此准静态压缩作用下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吸能均要高于静压试验下的构件。有限元仿真结果表明,长细比从5∶1增加到10∶1会改变组合柱原有的破坏模式,组合柱发生失稳破坏。
    • 杨泽水; 薛玉祥; 刘爱荣
    • 摘要: 在传统二维负泊松比星型结构基础上延展,提出了一种新型三维负泊松比星型结构。三维负泊松比星型结构具有质量更轻、材料利用率更高、抗冲击性能强和实用性强等优点。通过冲击试验和有限元模拟,对其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的变形行为模式和力学响应、及在不同设计角度下的吸能特性和抗冲击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三维负泊松比星型结构在冲击过程中的力学响应可大致分为应力上升阶段、应力平台阶段、平台应力增强阶段和密实阶段,并且随着冲击速度和设计角度的增大,模型的平台应力和单位质量吸能随之增大,其中40°模型在冲击过程中具有“米”字型效应,能够较大提高结构的抗冲击性。
    • 周若璞; 王伟; 徐明朗; 仝真真; 张俊杰; 周震寰
    • 摘要: 基于局部表面纳米化技术,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重型装备空投的新型缓冲吸能结构设计。与传统吸能结构设计方式不同,本文利用纳米化技术对金属薄壁结构进行局部改性,从而诱导其产生吸能效果最佳的变形模式,该设计方法具有无须改变结构形状、无附加质量等显著优点。首先,介绍了泡沫铝填充式薄壁金属方管的设计流程,并制作了相关试件。其次,基于有限元仿真和试验测试对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发现,在结构几何尺寸一定的情况下,环向反对称布局方案为最佳设计,此时吸能结构呈现出稳定的渐进层叠的变形模式,形成的褶皱较其他方案更多。最后,进一步研究了表面纳米化对提升该类吸能结构吸能性能的作用机理,并分析了所设计的缓冲平台的吸能效果。结果表明,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不仅提高了薄壁结构自身的吸能性能,同时增强了薄壁结构与泡沫铝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大幅提高整体结构的吸能性能,并且该设计在多柱排列使用时,吸能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
    • 杨玉勤
    • 摘要: 滚装码头是与靠泊船舶密切相关的一种码头类型,滚装船吃水浅,上层结构高大,舷侧设置有用以保护船身的凸出的钢质护舷材,易造成防冲板及码头前沿护轮坎等损坏,大于3000 GT的大中型滚装码头往往布置有辅助靠泊平台,采用侧靠导向、正向丁靠方式靠泊。本文针对滚装船特有的船型特点及靠泊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湛江港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0#泊位为实例,针对性地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护舷布置方案,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 赵凡; 方海; 梁志雯; 祝露; 韩娟; 王盛
    • 摘要: 针对传统桥梁防撞措施造价高、难修复、削减船撞力有限、易造成船舶损毁等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散粒体填充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软体系统,探究碰撞荷载作用下该系统的变形和吸能性能.使用船艏模型分别对裸墩、设有散粒体填充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软体防撞系统的桥墩进行了水平撞击试验;建立该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对其破坏过程进行数值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软体在变形恢复和防破损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直径300 mm、400 mm、500 mm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软体对撞击力的削减率分别为25.87%、42.08%、58.77%,软体直径对其撞击吸能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 崔宏伟; 郝琪; 刘正午; 梅佳炜
    • 摘要: 为提高小偏置碰撞下整车的耐撞性,对某微型电动车前端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可操作空间延长防撞横梁长度的20%,在前纵梁新增>形结构件,并对整车进行64 km·h^(-1)正面小偏置碰撞工况仿真分析。改进后前纵梁吸能量提高了128.4%,整车吸能量提高了26.3%,乘员加权综合损伤值降低50%。
    • 尹桂来; 李侣; 陈田; 王芹; 向振涛
    • 摘要: 为了解决输电线路的覆冰问题,对导线涂覆吸能超双疏防覆冰涂层,研究吸能超双疏防覆冰涂层的接触角、滚动角、覆冰减少率、冰粘结力、低温脱冰性能、表面温升。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吸能超双疏防覆冰样板具有超疏水超疏油性能,比空白样板覆冰减少55%,水平粘结力比空白样板减少99%,垂直粘结力减少89%。因此,超双疏防覆冰涂层具有超双疏、减少覆冰量、降低冰附着力、低温脱冰的性能,将极大改善低温环境中导线覆冰的问题,在输电线路防覆冰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张瑞杰; 张一帆; 张凡; 徐进; 陈建港; 孙宝龙; 张慧莉
    • 摘要: 弹性吸能材料在大变形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研究对于工程和设备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圆柱体和立方体浇注型聚氨酯弹性材料的循环压缩试验研究,测试了聚氨酯弹性材料在大变形压缩条件下应变分别为0.5和0.7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以及10次循环压缩过程中的吸能值。试验结果表明:聚氨酯弹性体表现出了优秀的弹性、力学性能和吸能特性。应力应变曲线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吸能主要发生在塑性变形到压实阶段;聚氨酯弹性体在重复试验下力学性能和吸能特性会趋于稳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