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术语
法律术语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6篇,主要集中在法律、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160篇;相关期刊319种,包括法学、法制与社会、人民检察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等;法律术语的相关文献由42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炯、徐迅、那日松等。
法律术语
-研究学者
- 陈炯
- 徐迅
- 那日松
- 姜剑云
- 李文娟
- 刘青
- 袁华平
- 吕锡坪
- 吴伶俐
- 王东海
- 窦可昀
- 金晓燕
- 钱长源
- 陈洁
- 马淑霞
- 于海鹏
- 刘国生
- 刘洋
- 刘红婴
- 刘蔚铭
- 吕宣宣
- 吴娜
- 吴晓红
- 吴越
- 周迎燕
- 夏勇
- 姜晓辉
- 孔飞燕
- 屈文生
- 张建荣
- 张法连
- 朱文静
- 朱磊
- 朱道华
- 李文龙
- 李正
- 李泽铭
- 李钢
- 林天虹
- 楚文凯
- 汤洪波
- 滕超
- 王颖
- 程乐
- 罗祥远
- 胡健稳
- 胡晓凡
- 蔡元元
- 贾丽娟
- 邓海荣
-
-
邵楠梓;
戴建彬
-
-
摘要:
当前,我国正式法律渊源对"渔业船舶"这一术语的界定存在冲突,不利于渔业船舶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也给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造成了不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和《广东省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对"渔业船舶"的定义出发,通过法律解释、法理分析和实证分析来探析"渔业船舶"这一法律术语的界定,得出《广东省渔港和渔业船舶管理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对"渔业船舶"定义的条文存在抵触的结论。
-
-
张敏;
张顺生
-
-
摘要:
本文归纳了法律术语区别于其他术语的特征,发现术语的单义性原则在法律术语翻译实践中并未得到良好贯彻。对此,本文指出法律术语汉译是一项基于区分意识的翻译工作,译者要善于从英文术语的若干内涵中准确识别出最能代表其实质特征的、能产生相同法律效果的最佳功能对等词,结合语境进行翻译,这是跨越法系的术语汉译工作的核心目标。基于此,本文梳理了区分意识在法律术语汉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从中西制度与文化、法的应然与实然以及法学典籍汉译史三个方面探究汉译法律术语经常出现“一仆多主”现象的原因,明确英文法律术语翻译实践需要基于区分意识开展,如此才能有效促进法律术语汉译名的规范统一。
-
-
谢晓尧
-
-
摘要:
法律是借助语词来表达的观念系统,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的地位至为重要。《反不正当竞争法》术语意识淡漠是其先天不足,大量语词来自其他法律的术语延伸。术语突出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准确理解术语背后的概念内涵,就必须深入不同的语境,在目光往返的比较中把握其意义。深入语境意味着高昂的学习成本,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具有认知难度大的特点,作为降低成本的认知策略,反不正当竞争法常被知识产权法和传统民法架空。这导致了大量超离反不正当竞争法语境的话语实践,法律概念无法在自身脉络中归认其意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有赖于改善法律的语词系统及其言说中的话语实践。
-
-
刘娜娜;
冉倩
-
-
摘要: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财产,是一 个指称“心智创造”的法律术语,包括音乐、文学和其 他艺术作品,发现与发明,以及一切倾注了作者心智 的语词、短语、符号和设计等被法律赋予独享权利的 “知识财产”①。在新媒体语境下,随着“内容创意” 的重要性不断提升,IP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出现了IP 电影、IP动漫等。
-
-
李茜
-
-
摘要:
钟点工,用法律术语讲,即非全日制用工。2003年5月30日,劳动部发布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以部门规章对非全日制用工作出了相应规定;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突破原《劳动法》的局限,将非全日制用工纳人了法律保护范围之内。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相比较,有共同点,亦有特殊性,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应当掌握相关法律政策,戴上法律“护身符”,唯如此,才能在遭遇侵权时,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
李泽铭
-
-
摘要:
从历史角度来看,口译出现的时间要远早于笔译,但由于其即时性特点,为人们对口译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困难.目前,国内外对于口译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各种理论技巧在一些特定领域的实践方面运用不够完善,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对于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及特殊表达不够了解,其次,对相应的口译理论掌握得不够透彻,难以与特定专业领域相结合.该文在对国内外口译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西文化对应下的法律术语,法律制度以及通过法律语言转换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结合释意理论对法律口译进行分析,促进中西文化差异下法律口译工作的发展.
-
-
李泽铭
-
-
摘要:
从历史角度来看,口译出现的时间要远早于笔译,但由于其即时性特点,为人们对口译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困难。目前,国内外对于口译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各种理论技巧在一些特定领域的实践方面运用不够完善,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对于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及特殊表达不够了解,其次,对相应的口译理论掌握得不够透彻,难以与特定专业领域相结合。该文在对国内外口译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西文化对应下的法律术语,法律制度以及通过法律语言转换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结合释意理论对法律口译进行分析,促进中西文化差异下法律口译工作的发展。
-
-
李小峰
-
-
摘要:
中国加速加深与世界融合,大量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愈来愈需要权威标准的英译文本,但长期以来立法文件翻译缺乏统一管理,导致多个译文版本的出现,使人无法取舍.从法律术语的准确翻译角度,对当前立法文本翻译中的核心问题——词不达意等进行详细剖析,并结合法律翻译的专业性以及翻译中对立法旨意的准确理解,对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翻译的科学发展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中国法律在国际法律生活中发挥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
-
李文龙;
胡晓凡
-
-
摘要:
约定俗成在法律术语译名中呈现出理据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二者共同促使法律术语译名在变化和稳定之间的平衡,达到稳中求进。在“文明交流互鉴”理论的指导下,译名稳定性和规范化平衡的方式是正视约定俗成的规律性,仅在必要情形下修正约定俗成的译名,且应该以权威机关作为主导。必要情形指译名性质不准确、不平等以及有损法治文明交流的其他情形。
-
-
胡玉鸿
-
-
摘要:
《东方法学》2021年2期,25000字“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核心要义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基础、法律目的、法律效果的深刻认识,是当代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指引。可以说,人民性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最为鲜明的特点之一,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最为根本的内容之一。当将“以人民为中心”转换为法律术语时,其有着怎样的法律内涵,又有着怎样的法律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