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0年内共计1614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6篇、会议论文78篇、相关期刊780种,包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法学家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第八届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中国律师百年回顾与展望高峰论坛、“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等;法律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68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策华、张中秋、张学亮等。
法律文化
-研究学者
- 张策华
- 张中秋
- 张学亮
- 王林敏
- 于语和
- 史彤彪
- 吴凡
- 夏新华
- 张宝成
- 张波
- 李琳
- 谢晖
- 赵占臣
- 郑英伟
- 高军
- 丁相顺
- 乔飞
- 刘佳
- 刘旭
- 常安
- 张建成
- 张立先
- 徐卫华
- 徐永康
- 朱蕾
- 李军红
- 李坤明
- 李巍涛
- 李龙
- 杨慧
- 杨晓培
- 柯联民
- 栾爽
- 梁健
- 毛莉姝
- 王京瑶
- 王晓广
- 童晓岚
- 罗斌
- 肖春茂
- 邱会东
- 闫弘宇
- 魏淑君
- 黄文艺
- 于明
- 何建华
- 何晶
- 冯引如
- 冯波
- 刘乐舟
-
-
赵谦;
方倩
- 《湖北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中义面向之法律现象精神部分的本体结构与比较适用,是趋向多维度、多样化与多层次之中国特色法律文化观的双重表征,其分别包括了特有属性、事物范围、关联要素与回馈路径这四类具体范畴.基于不同社会观念所生成的个殊化法律文化属性,复合内涵观旨在从要素内涵、功能内涵与学科内涵三个方面来厘清该类法律文化观的特有属性.基于法律文化相关客观事物的不同结构要素,结构要素观旨在从内部结构要素与外部结构要素两个方面来识别该类法律文化观所涉事物范围.基于对法律文化相关客观事物的类型化设定,类型化比较观旨在依循差异性与借鉴性这两类相关知识信息获取脉络来明晰该类法律文化观所涉关联要素.基于对法律文化价值要素的厘清,引领实践观旨在面对社会现实完成应有的方向指引来探究该类法律文化观在检视、践行过程中相应进步、更新的回馈路径.
-
-
黄永健;
李苗;
赵雪
- 《艺苑》
| 2020年
-
摘要:
法律制度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不同,相互之间会存在潜在冲突,法律制度与法律价值体系之间也可能存在不和谐的地方.因此,不管从法律文化的上层建筑来看,还是从法律文化制度层面来看,中国当代法律文化都有待转化提升、创新格局.当代法学不仅要关注人类本身的行为,还要观察他们的感情、思想动机等方面的精神因素,人类活动的非理性存在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关注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建构中,艺术可以发挥它应有的建构性作用.
-
-
王浩臣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新时代有新任务,法治之变革与发展,法律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在新时代下仍然是建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关键性要素.从要义及内容维度上来看,中国古代不乏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德主刑辅、惩贪廉政、明德慎罚等优秀精粹的法源及法律传统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之作用.至清朝末年,囿于特殊历史背景,西方媒介技术的进步导致中国传统法文化受到西方之冲击.法律文化作为法治之关键一环,新时代要发挥其引导法治建设之作用,通过对传播路径上进行多元拓展与考察,进而提升法律文化自信.
-
-
刘晓霞
-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 2020年
-
摘要:
法律是现实社会的调整器,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实施的,它来源于现实社会,而且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要求.因此,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法律文化,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人们关于人、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思想与观点.同时,从法律文化的发展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中华传统法律文化自古有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还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迫切需要对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加以借鉴与研究,从而构造我们的法治社会.我们不仅要借鉴与研究西方的一些法律文化,还要借鉴与研究我们祖先的遗产——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如何借鉴与研究是本文重要的论述部分.
-
-
-
林洋
-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 2020年
-
摘要:
法治文化是人类社会优秀的法律文化类型之一.对法治文化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群众性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表象,要在更深层次上意识到它是一种立足全局的文化、一种融入现代的文化以及一种价值引领的文化.同时,新时代下的法治文化建设要服务社会治理,就要树立全民信仰,做实立体宣传.
-
-
王轶
- 《前线》
| 2020年
-
摘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中国人所传承的悠久文明、所分享的价值共识、所经受的实践磨砺、所身处的时代背景,对如何看待人、如何看待家、如何看待社会、如何看待国家、如何看待人类、如何看待自然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
-
-
-
-
赖彦君
- 《2016中华文化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中华法系对东亚各地的法律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中,大陆和台湾地区文化渊源最深、联系最为紧密,使两岸法律具有最强的趋同性.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两岸分别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思想指导,适用不同法律体系.本文试图从两岸法律文化的同根性角度,寻找两岸法律文化融合、意识形态二元并存的可行性途径.
-
-
石磊
- 《“伦理视域下的城市发展”第五届全国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北京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在这项伟大工程进行的过程中,尽快建立完善的城市建筑遗产法律体系,加强城市建筑遗产法律制度的建构,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现有的关于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建筑遗产系统化保护的法律需求,因此考察已有的法律制度并用法律文化现代化理论解读如何完善已有法律、推进新法的立法工作,真正实现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城市建筑遗产法律保护工作的远大目标.
-
-
宋祺;
郭旭
- 《全国第十四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
| 2014年
-
摘要:
小城镇建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巨大引擎.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规划不合理、地方资源遭破坏、人文环境无特色、空巢家庭老龄化等.本文从法律文化视野,通过对小城镇建设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构建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法治体系及对策目标,以利于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要做好小城镇战略规划,优化小城镇产业经济格局,提高小城镇综合环境质量,提高小城镇人文环境质量,提高小城镇养老服务设施水平。
-
-
-
沈伟
- 《第八届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大理国在中国古代史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而她的法律文化却少有人问津.大理国素有"妙香国"之称,上至统治阶层下至黎民百姓普遍信奉佛教.在这一环境影响下大理国的法律文化也有了深深的佛教烙印区别于传统的法律文化,例如废为僧、禅位为僧和"王权佛授"思想等等.这些独特的法律文化根源于统治者"以佛治国"的治理思想,而能孕育出这一佛化土壤,一方面是因为佛教理论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源于大理国儒家文化的孱弱及僧侣贵族阶层的庞大.
-
-
曹勤
- 《第八届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叚(假)公"是秦代的一种较为成熟的借用公物、公器的制度.借用者有百姓、官吏、刑徒等主体,出借者是有特定职能的官府.借用者往往因秦律规定的事由借用所需的公物、公器等.出借和借用都有法定的程序.出借者和借用者也各自负有相应的责任."叚(假)公"制度为农战服务,所借之物都属"公有",该制度具有"公益性",强调官吏责任."叚(假)公"制度不仅反映了秦人的公私观念,还体现了法家的治吏思想."叚(假)公"制度是研究秦法律文化的重要一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