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化铟锡

氧化铟锡

氧化铟锡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92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293116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新材料产业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全国化学分析计量技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固体薄膜学术会议、2013年全国第九届精密工程学术研讨会等;氧化铟锡的相关文献由120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家祥、李敏、孙本双等。

氧化铟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93116 占比:99.94%

总计:293296篇

氧化铟锡—发文趋势图

氧化铟锡

-研究学者

  • 刘家祥
  • 李敏
  • 孙本双
  • 不公告发明人
  • 何季麟
  • 张锦镜
  • 曾学云
  • 王学雷
  • 舒永春
  • 冯小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化强; 龙开琳; 刘风坤
    • 摘要: 本文采用脉冲激光沉积和真空退火的方法在铝箔上制备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 ITO)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活性基底,并研究了ITO基底的SERS特性。沉积了700、1 000、1 300、1 600、2 000五组脉冲数的基底,测量结果显示薄膜厚度与脉冲数接近线性关系,当ITO薄膜厚度为60.80 nm(脉冲数为1 300)时,拉曼信号的增强程度达到最大值,其拉曼强度是Au基底的2~3倍。研究表明,真空退火能够显著提升ITO基底的拉曼增强效果,不同厚度的ITO薄膜基底均具有明显的SERS增强效果,可以通过控制薄膜厚度对ITO基底进行SERS调控。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后续ITO材料SERS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周焱; 王超; 陈鹏; 朱宁; 江鹏; 高玉杰
    • 摘要: TFT-LCD面板内的ITO连接过孔目前只有一些定性的设计规则,缺乏定量计算和设计过孔的方法。本文研究了此类过孔电阻的定量计算方法,同时探索了过孔电阻与击穿电流的关系,为合理设计过孔、防止过孔烧毁提供了指导依据。首先,通过分析过孔的结构,抽象出等效电阻电路图,得到多种不同结构的过孔电阻分解公式。过孔电阻主要由深孔接触电阻、浅孔接触电阻和深浅孔之间连接的ITO电阻组成。然后,通过设计不同尺寸的金属与ITO的接触过孔,使用开尔文四线检测法测量得到深孔接触电阻和浅孔接触电阻与孔尺寸之间的关系式。同时,深浅孔之间连接的ITO电阻可通过ITO方块电阻与深浅孔之间的ITO尺寸计算得到。由此,我们仅依据过孔的尺寸信息及ITO方阻数据即可计算得到各种结构的过孔电阻阻值。通过对大量过孔电阻的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6,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最后,通过测量大量过孔的电阻阻值及其击穿电流值,发现过孔电阻阻值与击穿电流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幂指数在-1.3附近,相关系数达到0.98。自此,建立起了一整套可定量计算和设计过孔电阻和击穿电流的方法。
    • 摘要: 日前,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蒋腾耀副教授等人采用溶液工艺在玻璃上分别涂覆热响应钨掺杂二氧化钒纳米颗粒、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氧化铟锡涂层,首次提出同时调控太阳光和长波红外线2个波段的理想智能窗户模型,设计并制备了一款双波段调控自响应智能窗。
    • 姜雨婷; 包文兵; 成国坤; 苟银寅; 袁丽; 蒙洪涛
    • 摘要: 随着医药行业和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滥用抗生素,这对我们的水体环境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及时处理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恒电流电沉积法制备金属Pd修饰的Pd-PANI/ITO复合电极,通过SEM、XRD、FTIR及XPS对电极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官能团组成等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分析,表征结果证明Pd和PANI成功负载到了ITO上。并以四环素废水的降解率为指标,筛选出制备Pd-PANI/ITO复合电极时的最佳参数条件:PANI的最佳沉积电流为2 mA,最佳沉积时间为10 min。Pd的最佳沉积电流为2 mA,沉积时间为10 min。将复合电极应用于对含有典型抗生素即四环素废水的电催化降解研究。降解过程中考察了四环素废水在不同时段的降解情况。研究了Pd-PANI/ITO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及在不同降解电流条件下对四环素废水的降解性能,且结果表明Pd-PANI/ITO复合电极对四环素废水的电降解遵循准一级反应。
    • 郭慧; 施维捷; 张文涛; 李城; 李良; 闫长春
    • 摘要: 中红外手性超材料具有体积小、易集成等优点,在中红外激光偏振态调控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层ITO椭圆柱中红外手性超材料。该结构的每个单元由三层相同的氧化铟锡(ITO)椭圆柱组成。模拟结果表明,椭圆柱之间的距离、椭圆柱的厚度、椭圆柱的短长轴之比、椭圆柱中心的相对位置、椭圆柱的数量和椭圆柱材料对结构的圆二向色性(CD)均产生了影响。结构在三个不同的波段均展示CD特性,在波长为3.52μm、4.12μm和5.28μm附近处展现出三个不同强度的CD极大值。模拟结果也表明,与贵金属金、银椭圆柱构成的结构相比,由ITO椭圆柱构成的结构展现出更宽带和多带的圆二向色性。后者结构在中红外波段的CD主要有一个带,在0.39μm附近带宽为0.5μm,而前者在4.12μm和5.28μm附近处的半高宽分别为0.6μm和1.6μm,这在中红外宽带和多带偏振态调控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 牛帅; 杨昌; 常慧聪; 肖林; 郭楠; 曲彦臣; 李国华
    • 摘要: 设计并研制出一种基于超材料的宽带微波/红外兼容隐身结构器件,该结构包括基于氧化铟锡(ITO)薄膜制备出的红外隐身层、微波吸收层和微波反射层,红外隐身层由圆环镂空结构的频率选择表面组成,微波吸收层由周期和方阻均不同的方环结构组成,微波反射层由连续的导电薄膜组成。各层由厚度不同的聚甲基丙烯酰亚胺(PMI)隔开。结果表明此结构能够在2~18.6 GHz范围内实现90%以上的吸收,其红外发射率低于0.3。
    • 王天悦; 王顺花; 王梦颖; 黄庆姣; 刁训刚
    • 摘要: 为适应电致变色领域越来越丰富的柔性化需求,解决柔性基底上直接制备电致变色薄膜性能不佳的问题.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银纳米线(AgNWs)为基底,采用室温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制备了氧化铟锡(ITO)/氧化钨(WO3)薄膜,研究了 AgNWs/ITO复合电极的光电性能以及PET/AgNWs/ITO/WO3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加镀ITO过渡层,克服了 PET/AgNWs/WO3薄膜存在的着色不均匀、单次循环后性能迅速衰退等问题.最终获得了透过率调制为57.4%(550 nm处)、69.6%(1 000 nm处),着褪色响应时间分别为10.4 s和9.9 s,相应的着褪色效率分别为27.79 cm2/C和40.45 cm2/C 的高性能柔性电致变色薄膜.薄膜在超过500次循环稳定测试以及2 000次弯折测试后仍能保证较高的透过率调制,展现出了在柔性电致变色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 任鑫川; 刘苏婷; 李志慧; 宋承堃; 代云茜; 孙岳明
    • 摘要: 采用静电纺丝-溶胶凝胶法,以SnCl2、InCl3、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为原料,乙醇胺为水解控制剂,合成了超细氧化铟锡(ITO)纳米纤维及富氧缺陷的ITO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X射线电子能谱(XPS)、四探针电阻仪,系统研究了超细ITO纤维及颗粒的形貌、晶型、氧缺陷及导电性能.在400°C空气煅烧后,纤维中的PVP高分子骨架发生热分解,获得超细、多孔ITO纳米纤维,晶型为立方相.进一步升高煅烧温度至800°C,ITO纳米纤维转变为富氧缺陷的纳米颗粒,晶格氧空位含量高达38.9%.随着煅烧温度升高,Sn4+掺入到In2O3晶格中,发生晶格膨胀,晶面间距增大.煅烧温度由400 °C升高至800°C,未发生立方相向六方相的转变,晶型稳定,晶粒尺寸从32 nm生长到44 nm,晶格应变(ε0)从1.943×10-3减小至1.422×10-3,应变诱导的晶格弛豫逐渐减小.此外,高温煅烧可抑制In2O3晶粒(111)晶面的增长,随着In2O3的(400)与(222)晶面比值(I400)/I(222))的增加,ITO电导率逐渐升高.在800°C获得的ITO纳米颗粒导电率最高.
    • 韩旭; 孙博文; 徐瑞雪; 徐静; 洪旺; 钱凯
    • 摘要: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兼具透明、柔性等特性的功能电子器件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新型电子存储器件,忆阻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包括低功耗类脑计算、非易失逻辑、数据存储等)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纳米器件.氧化铟锡是一种常用的透明导电材料,因其优异的光学透明度、稳定的物理、化学特性等优点,成为制备新型透明忆阻器件的理想电极.本文首先简略介绍了忆阻器件的结构,接着综述了基于氧化铟锡材料的忆阻器件的研究和应用,包括其作为存储器、电子突触和痛觉感受器等.然后针对氧化铟锡忆阻器的阻变机制,特别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铟扩散机制进行了进一步介绍,最后总结展望了氧化铟锡忆阻器的发展前景.
    • 吴滢滢
    • 摘要: 通过电子束蒸镀和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分别制备ITO薄膜,分析表面形貌和测试XRD图谱,对比ITO薄膜的成膜性、晶化程度、晶粒尺寸和晶面取向等的差异.发现磁控溅射的(222)晶面衍射峰强度比电子束镀膜的明显加强,磁控溅射的晶粒尺寸更大更均匀.将ITO薄膜分别应用到550um*760um GaN发光二极管中,小电流注入时,磁控溅射ITO的近场分布与电子束蒸镀TIO的近场分布差异较小,当电流密度超过7A/cm2后,磁控溅射的ITO横向扩散比电子束蒸镀的ITO好,整体近场分布较均匀;当电流密度超过23.5A/cm2后,磁控溅射ITO的LED亮度提高,器件的过载能力比较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