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致变色

电致变色

电致变色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3711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化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1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285974篇;相关期刊249种,包括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47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被动式集成建筑产业技术交流大会暨全国装配式被动房高峰论坛、“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会议暨研讨会等;电致变色的相关文献由483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九蓬、张诚、李垚等。

电致变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81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85974 占比:99.78%

总计:286610篇

电致变色—发文趋势图

电致变色

-研究学者

  • 赵九蓬
  • 张诚
  • 李垚
  • 王宏志
  • 张青红
  • 曹贞虎
  • 胡珊珊
  • 吕晓静
  • 李耀刚
  • 欧阳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加双; 张丽平; 付少海
    • 摘要: 为研制一种具有高弹性和双稳态特性的电致变色材料用于柔性电子显示器件,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基于氢键交联网络的聚丙烯酸2-羟乙酯(PHEA)离子凝胶。借助荧烷染料内酯环与聚合物羟基单元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赋予了荧烷染料颜色稳态性。采用拉力试验机测试了PHEA离子凝胶的力学性能;联用电化学工作站和分光光度仪表征了离子凝胶器件的透明度、电致变色性能和双稳态性能。结果表明:PHEA离子凝胶具有出色的拉伸强度(537 kPa)和拉伸回弹性(436%);组装得到的器件具备优异的响应性(16.5 s)、高颜色对比度(>80%)、稳态时间(45 h)以及可逆变色性(>1000次循环)。该离子凝胶在可拉伸电子显示器和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开发与研制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陈思齐; 陆玢玢; 杨圣晨; 孙璟玮
    • 摘要: 采用电化学法直接获得聚2,7-双(9H-咔唑-9-基)-9,9-二甲基芴薄膜,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其结构和形貌,发现单体2,7-双(9H-咔唑-9-基)-9,9-二甲基芴的咔唑的3、6位发生了偶联反应,并形成交联网络结构的聚合物;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光谱电化学和热分析研究其电致变色性质,结果表明,该聚合物薄膜可在无色的还原态(-0.1 V)与绿色的氧化态(1.5 V)之间产生可逆转变,光学对比度达20%,经500周的循环伏安法扫描后,电化学活性几乎未见衰减.
    • 邵娴静; 孙璟玮; 杨圣晨
    • 摘要: 采用电化学共聚方法,制备3,4乙烯二氧噻吩(EDOT)与1,4亚苯基双((4(二苯基氨基)苯基)甲酮)(BOTPA)的共聚物薄膜.通过调控外加电压,以控制共聚物氧化还原态之间的转变,从而实现吸收光谱和薄膜颜色明显的可逆转换.多种生色团的有效共聚,实现了一系列丰富的颜色显示,在-0.5~1.3 V之间,可实现由黑紫色到灰蓝色7种颜色的变化.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镜、电化学工作站和光谱电化学联用设备等,研究共聚物薄膜的电化学性质、表面形貌、电致变色现象和光谱电化学性能.
    • 高嘉豪; 陈浩霖; 黎泽锐; 李华; 张泽辉; 温启峰; 唐秀凤
    • 摘要: 氧化钨薄膜(WO_(3))具有出色的电致变色性能,但是目前物理法制得的WO_(3)薄膜形貌往往比较致密,从而影响其变色性能和循环寿命.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方法,首先在ITO透明导电基底上制备一层极薄的钨(W)单质薄膜,之后在W薄膜上方制备WO_(3)薄膜,通过调控W单质薄膜的疏松形貌对WO_(3)薄膜形貌进行调控以提高其电致变色性能.为了保证薄膜在透明态时具有较高的透过率,钨单质薄膜的厚度选择1 nm,WO_(3)薄膜的厚度选择350 nm,得到WO_(3)/W复合薄膜,通过与单一WO_(3)薄膜对比,探索极薄单质W薄膜对WO_(3)薄膜形貌、晶体结构及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O_(3)/W复合薄膜表现出更短的着色响应时间(23.5 s);且着色断电48 h后,其透射率在550 nm处仅增加了18%,表现出更好的记忆效应.极薄W单质薄膜的引入实现了对WO_(3)薄膜的形貌调控,提高了其部分电致变色性能.
    • 张楠; 胡佩文; 郭双铭; 王莹; 杨红
    •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光电化学(PEC)可视化双信号检测方法,实现铜离子(Cu^(2+))的直观、灵敏检测。[方法]以具有高光电活性的CdS QDs/TiO_(2) NPs电极为工作电极,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普鲁士蓝(PB)电极为对电极,构建PEC-可视化检测平台;含有Cu^(2+)的样品滴加在CdS QDs/TiO_(2) NPs电极上,通过滴加后电极光电流强度和PB电极的颜色变化,实现对Cu^(2+)的双信号检测。[结果]随Cu^(2+)浓度的增加,PEC信号降低,PB颜色加深。该方法的检测范围为10^(-7)~10^(-3) mol·L^(-1),PEC信号和可视化信号与Cu^(2+)浓度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和0.994。稻田水样品中Cu^(2+)的添加回收试验中,平均回收率92.3%~103.5%,相对标准偏差(RSD)4.7%~6.5%。[结论]基于PEC-可视化检测平台可以同时得到可视化信号和PEC信号,其中可视化信号作为直观的快速判断依据,PEC信号提供精确的检测结果,可以满足不同检测场景的需要,实现Cu^(2+)浓度的直观、灵敏检测。
    • 邸永跃; 施肖锋; 高维濂; 贾梦伟; 张婕
    • 摘要: 透光率可调节的电致变色(EC)器件在光电子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绝大多数电致变色器件都是基于氧化铟锡(ITO)透明电极和无机氧化钨(WO3)电致变色材料,机械柔性较差。本文采用多元醇法合成的银纳米线(AgNWs),有机电致变色材料(P3HT)和(PEDOT∶PSS)替代ITO与WO_(3)制备柔性EC器件,并利用高透光率的ZnO涂层增强AgNWs与柔性基底的粘附性,以及改善AgNWs之间的节点接触从而优化AgNWs网格的相互连接,使得AgNWs柔性透明电极的表面电阻由69.9Ω/□减小为45.8Ω/□。另外通过在PVA水溶液中掺入LiBF_(4)进行冷冻,得到离子导电率为1.53×10^(-2) S/cm的凝胶电解质,利用该高导电率的凝胶电解质充当对电极层简化EC器件,使得EC器件整体具有更高的透光率,制备出最大光调制范围为37.8%的PEDOT∶PSS EC器件和最大光调制范围为17.7%的P3HT EC器件。最后利用中国传统毛笔书写和大面积丝网印刷的方式制备个性化图案的PEDOT∶PSS EC器件,具有很好的显示效果。
    • 曾丹黎; 张运丰; 杜思思; 刘凯; 刘一诺
    • 摘要: 聚吡咯作为一种具有特异光电性能的π-共轭类导电高分子,其制备实验也逐步走进大学课堂,成为融合化学、物理、材料等多个学科知识的代表性实验。项目组以本校“聚吡咯的电化学制备实验”为基础,将其从一个简单的任务式制备实验,改进成一个集制备条件自主选择以及导电性能表征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实验:首先在三电极体系下进行电化学聚合,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对聚合条件的开放式探索,然后使用循环伏安法对所得聚吡咯薄膜进行电致变色实验,最后测试其电导率并展开讨论和分析。本改进实验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更加贴合现代化学学科发展。
    • 梁旭; 刘红英; 姜涛; 杨占寿; 梁小平
    • 摘要: 在“双碳”背景下,电致变色玻璃(智能窗)的研发与应用成为新型节能建筑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作为唯一的双极性电致变色特性的氧化物材料V_(2)O_(5)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就V2O5在智能窗中作为变色材料和离子储存材料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结构与电致变色特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备循环性能好、响应时间短和高透过率的纳米V2O5薄膜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 代强; 孟政
    • 摘要: 本文采用脉冲直流反应磁控溅射镀膜方法在FTO透明导电玻璃上制备了结晶态WO_(3)与WO_(3):Ti薄膜;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和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对薄膜的循环伏安特性和光学性能进行测试;然后使用XRD(X射线衍射)和SEM(扫描电镜)对比分析薄膜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研究获得:掺Ti后使得薄膜的循环稳定性能得到改善,经过200次循环后的褪色态、着色态透过率仍能保持稳定;同时薄膜反应储存的电荷量增多;循环多次后电流衰减变小,循环稳定性增加。通过对比WO_(3)与WO_(3):Ti薄膜变色前后晶体结构,发现在锂离子注入过程中,相对于WO_(3)薄膜着色从单斜相到立方相的转变,立方相的WO_(3):Ti薄膜变色前后没有晶体结构的改变,所需克服的能量势垒减小,所以循环性能优于未掺杂WO_(3)薄膜。
    • 潘立言; 李奕凡; 潘涵; 杨景尧; 任泰安; 郑红梅
    • 摘要: 智能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家居的升级换代。基于现代物联网技术设计了一种多功能智能窗户。该智能窗户以STM32F103ZET6作为核心处理器,在传统窗户上搭建传感器局域网,并通过ESP8266 WiFi模块访问互联网,搭载3.5寸LCD触摸显示屏、LD3320语音识别模块、GY-39光照温湿度传感器、PM_(2.5)粉尘传感器、HC-06蓝牙模块、电机驱动模块等多种电子器件模块;同时结合调光玻璃、涡卷弹簧、棘轮棘爪、同步带等其他机械构件的应用,设计了一款机电一体化的集局域网和广域网数据互通、智能控制、远程遥控访问、语音助手、智能调光、自动开关窗、安全安防、隐形纱窗等多种功能的智能窗户,并通过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该窗户的稳定性。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智能家居的发展潜力与市场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