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智能纺织品

智能纺织品

智能纺织品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1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814942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中国纤检、纺织装饰科技、纺织导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年第五届“申洲杯”全国针织科技大会、2014年全国针织技术交流会、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纺织)等;智能纺织品的相关文献由57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茜、曹机良、李昕等。

智能纺织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7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14942 占比:99.96%

总计:815228篇

智能纺织品—发文趋势图

智能纺织品

-研究学者

  • 刘茜
  • 曹机良
  • 李昕
  • 肖渊
  • 丁帅
  • 丛洪莲
  • 王冰心
  • 王潮霞
  • 田明伟
  • 赵博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新建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纺织材料领域,有多种导电性能优良且舒适度较高的材料被研发出来,在纺织电极制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心电监测过程中,纺织电极具有将生物体电化学活动产生的离子点位转化成信号采集系统中的电子点位的纽带作用,能比较准确地测量和传递穿衣者的生理数据。心电监测服装等可穿戴技术集成智能纺织品能对穿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长期监测,减小对医院的依赖,在家里就可以完成基本生命体征的监测,有效降低治疗成本。这种心电监测服装不仅能对疾病进行预防和监测,还能针对疾病提供相应的应急机制和治疗意见,为患者后续的临床诊断和预后提供有效参考。
    • 王勇; 曹吉强; 孙安彤; 李长龙
    • 摘要: 总结湿驱动仿生人工肌肉纤维材料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具有不同外界刺激柔性驱动响应人工肌肉材料的驱动机理和形变特征,重点总结和分析了纤维状湿驱动仿生人工肌肉常用原材料、构型、驱动机制及其性能的研究进展,介绍湿驱动仿生人工肌肉在智能服装、柔性机器人以及医疗辅助装置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对今后研究提出建议。认为:制备具有多重刺激响应、集成一体化和驱动耐久性优良的人工肌肉材料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对于将湿驱动人工肌肉通过机织、针织、编织等手段加工成智能纺织品,实现更为复杂的运动等方面还需深入探究。
    • 李加双; 张丽平; 付少海
    • 摘要: 为研制一种具有高弹性和双稳态特性的电致变色材料用于柔性电子显示器件,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基于氢键交联网络的聚丙烯酸2-羟乙酯(PHEA)离子凝胶。借助荧烷染料内酯环与聚合物羟基单元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赋予了荧烷染料颜色稳态性。采用拉力试验机测试了PHEA离子凝胶的力学性能;联用电化学工作站和分光光度仪表征了离子凝胶器件的透明度、电致变色性能和双稳态性能。结果表明:PHEA离子凝胶具有出色的拉伸强度(537 kPa)和拉伸回弹性(436%);组装得到的器件具备优异的响应性(16.5 s)、高颜色对比度(>80%)、稳态时间(45 h)以及可逆变色性(>1000次循环)。该离子凝胶在可拉伸电子显示器和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的开发与研制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李诗宇; 董倩倩; 魏梦茹; 周文丽; 范恩凡; 曹机良
    • 摘要: 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导电浆料印制在棉织物上,探究了印制浆料中黏合剂、增稠剂和RGO用量、焙烘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棉织物导电性的影响,测试了导电棉织物的耐洗、耐摩擦性和棉织物的表面形貌(SEM)。研究结果表明:RGO对棉织物的最佳导电印制工艺为RGO 7.5 g/L、黏合剂10 g/L、增稠剂0.2 g/L、150°C的焙烘温度条件下焙烘4 min,印制棉织物的表面电阻值为1.90 MΩ/cm,且干摩擦牢度优于湿摩擦牢度,耐洗性能较好,由SEM表征可知织物表面已经成功印制RGO。
    • 肖沭; 严智泷; 文馨可; 陈淑惠; 吴宗淮; 费良; 殷允杰; 王潮霞
    • 摘要: 为实现纺织品对人体温度的管理与监控,采用纳米铯钨粉作为光蓄热材料,温敏变色微胶囊作为显色材料,构建可见光部分吸收光热转化变色材料,开发具有光蓄热温敏变色性能的Cs;WO;/温变染料混色印花织物与Cs;WO;/温变染料双面印花织物。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明温敏变色微胶囊与纳米铯钨粉染料成功在涤纶织物上结合。利用远红外热成像仪分析光蓄热温敏变色织物的光蓄热性能,并利用测色仪器分析织物的颜色性能。结果表明,该光蓄热温敏变色织物具有较好的蓄热性能;施加光照后,织物可以随着外界光照波段的改变而发生可逆性变化,具有较大的变色区域。因而该织物可以实现纺织品对人体温度的管理与监控。
    • 郑作保; 侯一杰; 贾姣; 冯洋洋; 贾永堂
    • 摘要: 为获得操作简单、性能稳定的温度响应荧光变色材料,本文采用简单易操作的溶液共混法构建了CDCA/十六醇(HD)温度响应变色荧光染料体系,并将其应用于棉织物的浸渍染色.利用HD的相态变化,将香豆素的衍生物CDCA加入其中:固态时,HD羟基间的氢键、烷基链间的范德华力能够驱动自身形成规则晶体,使得CDCA以非分散的状态存在;液态时HD间作用力减弱,CDCA以分散状态存在.实验结果表明,共混液冷却至HD相变温度(52°C)以下为固态时,在600 nm附近有橙色的宽荧光发射带;而加热至相变温度点以上为液态时,在490 nm附近处有蓝色的窄荧光发射带.预处理棉织物浸入熔融态的染料体系后,呈现出高对比度、可逆(90次以上循环)、明显的可见荧光变化(>100 nm).
    • 王成成; 龚筱丹; 王振; 马群旺; 张丽平; 付少海
    • 摘要: 针对温度刺激响应变色微胶囊变色温度区间大和变色滞后严重的问题,将带有酰胺基团的荧烷染料与十六醇均匀混合,制备了快速响应二元温感变色复配物;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高灵敏温感变色微胶囊,并通过丝网印花技术将微胶囊整理到织物上制备了高灵敏温感变色智能纺织品,分析了高灵敏温感变色微胶囊的表观形貌、粒径、核壳结构、热学性能和芯材负载量;研究了智能纺织品的形貌特征和变色性能。结果表明:高灵敏温感变色微胶囊的粒径为1μm,芯材负载量约为65%,耐热稳定性较好;制备的高灵敏温感变色智能纺织品颜色鲜艳,变色区间为40~42°C,升温与降温过程的变色滞后小于1°C,变色灵敏度高。
    • 郑巧巧; 虎陈霞; 徐茜
    • 摘要: 技术融合是传统产业实现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的15125项智能纺织品发明专利,运用技术生命周期、社会网络、链路预测等方法,从技术领域发展前景、技术融合应用现状、融合机会预测三个方面,对跨领域技术融合在智能纺织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智能纺织领域正处于技术发展成熟期,该领域发明专利预计将达21667项,发展前景良好;跨领域技术融合在智能纺织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数字计算机是智能纺织领域开展跨领域技术融合的重点,已与家用电器等技术领域建立稳定的融合关系;分层产品、电话和数据传输系统等技术领域在后续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 徐珑婷; 田娩鑫; 陆小辰; 赵萍
    • 摘要: 柔性传感器是智能纺织品实现感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柔软、可弯曲等特点赋予可穿戴智能纺织品更好的性能。根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分类,分析近年来柔性传感器的研究成果,概述柔性传感器与纺织材料的结合方式和所适用专业领域的场景,为未来智能纺织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把智能纺织品传感器相关内容引入“感测技术”课程,在融合学科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课程教学的一次新尝试。
    • 晏栖云
    • 摘要: 为了满足人们对服装时尚的追求,将发光产品与未来风格服饰设计这两者元素有机结合,使得带有科技感的时装成为新宠。提出并讨论将发光聚合物光纤(POF)直接引入到针织服装的环形结构中,从而将发光聚合物光纤(POF)集成到针织服装中的设计和开发新方法。使用手动横机以及全成形针织技术发光聚合物光纤(POF)与针织服装环状结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了POF不能形成环状结构的难题,从而设计和开发POF针织插肩袖套头衫,实现新的美学效果,符合现代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