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传感器
柔性传感器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761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轻工业、手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15067篇;相关期刊122种,包括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传感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7全国针织技术交流会 、2015全国针织技术交流会、2014年全国针织技术交流会等;柔性传感器的相关文献由192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充、冯雪、宋鹤然等。
柔性传感器—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15067篇
占比:99.95%
总计:415254篇
柔性传感器
-研究学者
- 王充
- 冯雪
- 宋鹤然
- 曹永革
- 张珽
- 王金凤
- 侯振德
- 常航
- 熊作平
- 龙海如
- 张小栓
- 李润伟
- 许德上
- 陈毅豪
- 陈玉平
- 马寅佶
- 刘宜伟
- 刘鑫
- 卿新林
- 吴俊
- 吴祝建
- 杨灿灿
- 柏鹰
- 经鑫
- 韩志武
- 刘峰
- 孙虎
- 孟庆实
- 张丽萍
- 张洪兴
- 徐行涛
- 方斌
- 李嘉廷
- 李大军
- 李璐
- 李颖
- 段升顺
- 汪学沛
- 王奕首
- 米皓阳
- 蒋海青
- 邹可权
- 阮宏波
- 陈慰来
- 黄永安
- 丛洪莲
- 吴杰
- 吴豪
- 屈川
- 慕春红
-
-
王梦囡;
陈宇;
陈康桂
-
-
摘要:
基于柔性压力传感器与六轴传感器的智能鞋垫研究是国内外较为前沿的研究课题与领域,通过压力传感器能够采集到跑步过程中脚底受力的分布数据结合六轴传感器(陀螺仪+加速度)采集的运动数据能够分析跑步运动的各种参数,建立多特征参数数学模型,并通过通信传输技术把采集并分析的数据传输到上位机软件或应用程序(移动端APP);在训练教学中,参照运动项目的运动规律和训练专家的知识与经验,研究分析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运动指导方案,达到提高训练成绩、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
-
-
张阳阳;
李莉萍
-
-
摘要:
内容导读,当前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人机交互理论与技术发展迅猛。随着传感器、集成电路设计和智能算法的进步带来机器人感知能力的快速提升,人工智能中柔性传感器、智能机器人、人机交互算法的应用不断取得进步。基于柔性传感器的人与机器人的交互、机器人与机器人的交互以及人机协同作业等领域已有一定的成功应用,因此学术界掀起了柔性传感器、柔性共形天线、人(机)-机交互智能感知系统与智能算法的研究热潮。
-
-
吴杰;
王旭;
刘英;
朱银龙
-
-
摘要:
对基于高分子聚合物的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从传感器的种类、材料、结构设计、制备工艺、传感原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对这些传感器的主要性能(灵敏度、稳定性与重复性、响应时间、迟滞性等)进行评估。重点讨论基于高聚物的柔性传感器在可穿戴设备、柔性驱动以及疾病预防等领域内的应用,总结了当前国内外传感器技术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柔性传感器的发展进行展望。
-
-
张瑶;
白志青;
李杰聪;
郭建生
-
-
摘要:
以尼龙织物为基底材料和正摩擦材料,聚氨酯(PU)为负摩擦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密封材料,导电银浆为电极层,在负摩擦层和电极层之间添加聚酰亚胺(PI)薄膜作为增强层,设计并制备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气囊式可穿戴摩擦电传感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示波器对该柔性器件的微观结构与输出性能进行表征,探究了PI膜厚度、气囊内部充气量、外部施加压力及其作用频率对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I膜厚度为15μm、充气量为1mL、压力作用频率为3Hz时输出性能最佳,达到电荷饱和状态后输出电压可达15V。由于气囊密封结构独特的回弹性和对外界压力变化的响应敏感性,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灵敏度(0.34V/kPa)、优良的稳定性和防水性,可实现人体运动行为的实时检测,在可穿戴传感领域具有很大潜力。
-
-
韩丰赛;
王联波;
王泽民;
刘敏;
王占勇
-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柔性压力传感器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制备快速响应的稳定型灵敏压力传感器备受广大研究学者关注。采用简易浸涂技术,利用二维MXene表面丰富的官能团(—O,—F,—OH)与棉织物中羟基团(—OH)的界面作用,制备了导电棉织物,组装了MXene/棉织物柔性压力传感器。研究结果表明,界面作用使MXene/棉织物柔性压力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该压力传感器具有宽传感范围(0~80 kPa)和较短的响应时间/恢复时间(53 ms/28 ms),在0~1.60 kPa压力范围内的灵敏度高达3.83 kPa;。此外,该压力传感器在人体交互方面(手指弯曲、呼吸和咽喉震动)表现出良好的监测效果,有望应用于新一代人体健康系统。
-
-
-
-
摘要:
近日,天津工业大学杨光课题组报道了一种基于静电纺氧化锡锑纳米纤维(ATO)的高灵敏度、方向识别、透明柔性应变传感器。该应变传感器不仅展示出了高透明度(透光率约80%)和出色的传感性能(包括高灵敏度、高线性度、低滞后、良好的重复性和耐用性),更重要的是传感器显示出显著的各向异性传感性能,实现了其不受干扰的单向传感能力,即仅响应沿纳米纤维方向的应变,为开发方向识别透明柔性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
何崟;
田福君;
王晓云;
刘皓;
刘莉
-
-
摘要:
探讨柔性织物传感器的技术进展。综述了应变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及多功能传感器等典型织物传感器的原理、技术现状;介绍了以纤维、纱线、织物作为传感器基底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涂覆、碳化、纺织工艺制备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列举柔性织物传感器在医疗健康、运动检测、智能防护等领域的最新应用;总结分析柔性织物传感器开发、应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织物传感器具有柔软、透气以及可与其他材料高度集成等特点,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多功能、小型化的织物传感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
-
姜晶;
陈星;
牛夷;
何欣芮;
胡娅林;
王超
-
-
摘要:
随着柔性电子学的快速发展,有望实现具有高灵敏度和宽检测范围的柔性传感器。近年来,二维层状过渡金属碳氮材料MXene由于具有高导电性、高比表面积、优异的亲水性及良好的机械性能等特点,且能够与包括炭材料(碳纳米管、炭纤维、石墨烯等)在内的多种材料形成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在柔性传感器领域受到众多研究者们的关注。本综述首先介绍MXene材料的结构、合成等内容,随后总结MXene柔性传感器的结构、性能指标和常用制备工艺。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多种MXene柔性传感器,详细介绍其传感机制和制备技术。最后,总结MXene材料用于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趋势。
-
-
陈瑀珣;
李毅;
苑恒轶
-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常用柔性触觉传感器的特点和分类,对其应用的新型材料、工作原理和结构、触觉传感特性等做了详细介绍。阐述了压阻式、压电式、电容式柔性触觉传感器的结构、工艺与性能,并且介绍了其适用环境和测量范围。柔性触觉传感器在智能医疗、航天航空应用、智能机器人设备、军事智能制造、汽车安全领域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未来科技的推动下,柔性触觉传感器趋向高灵敏度、高柔弹性以及多功能等方向发展。
-
-
贾青夏;
于正;
姚光远;
邓苏桁;
慈宏福;
温川飙;
梁繁荣
-
-
摘要: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穴位敏化研究效率,促进穴位敏化传感器的发展以及穴位敏化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方法根据穴位敏化理论设计传感器功能,对照分析多种材料,使用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作为支撑体,结合体积小、功耗低的热敏电阻,设计能固定于体表穴位、可动态传输多种物理量的穴位敏化辅助检测传感器(Acupoint sensitization auxiliary detection sensor,ASADS)。结果提出有别于传统传感器的穴位敏化传感器新构想;开发出了基于FPC的,可同时完成测量电阻值及温度值并输出低频脉冲信号模拟针刺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结论穴位敏化辅助检测传感器具有可穿戴、功能集成、动态监测等优点。它将有利于简化穴位敏化研究采集步骤、缩减操作时间。柔性印刷电路板可作为目前的传感器现实需求的过渡。未来,多功能集成、动态监测、可穿戴与织物整合、柔性功能材料是穴位敏化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
-
王金凤
- 《2017全国针织技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基于人体形态分析,建立纬编无缝内衣在围度方向上的椭圆力学模型,分析人体任意围度任意点的曲率半径;并以Laplace方程为基础建立服装压强模型.依据弹性面料在人体围度上的拉伸变形,分析服装压强对人体围度各处的影响,结果表明服装压随身体曲率的增加而增大,两侧受到的服装压强最大,胸部(或腹部)中心及背部中心的压强最小,与MorookaH的结果相同.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无缝内衣压力舒适性及放松量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设计一种纬编针织物柔性传感器,将镀银导电锦纶丝以添纱形式织入无缝内衣中作为压力柔性传感器,探索穿着前后其电阻值的变化与人体围度服装压力的关系.
-
-
陈超;
冉锐;
杨志宇;
沈万慈;
康飞宇;
黄正宏
- 《第十三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近年来柔性传感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避免传统传感器所存在的制备复杂、稳定性不足、柔性较差等问题,制备了一种基于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碳化蚕丝织物(MWCNTs/CSF)的高效柔性传感器.通过在950°C惰性气氛下对蚕丝织物进行碳化处理,并经过修饰得到MWCNTs/CSF,所得材料显示出良好的导电性、柔性和稳定性.通过进一步电沉积Pt微球,所构建传感器对双氧水的灵敏度为260.55μA mM-1cm-2,线性区间为0至1.5mM.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备柔性电极的方式和思路.
-
-
蔡倩文;
陈慰来;
王金凤
- 《第十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纺织分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采用5种不同的导电纤维试织出10种针织柔性传感器试样.对试样进行洗涤及热定型处理,分析不同的洗涤次数及热定型温度对纬编导电针织物等效电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洗涤次数的增加,镀银导电织物横向尺寸先变小后纵向尺寸变小,织物电阻先减小后略微增大趋于平稳;同为单丝的不锈钢丝与铜丝,电阻增大.选择镀银纤维作为柔性传感器的后整理工艺中,可以采用100°C或120°C的定型温度以期达到较合理稳定的电阻值.各试样在40横列×40纵行的等效电阻随洗涤次数的变化幅度极小,随着热定型温度的升高电阻变化率小,可见所织柔性传感器较耐洗涤,同时热稳定性较好.
-
-
王金凤;
龙海如
- 《2014年全国针织技术交流会》
| 2014年
-
摘要:
为了理论指导弹性纬平针织物柔性传感器的设计,本文基于针织物的线圈结构对导电镀银纱弹性针织物的电-机械性能建立了电阻六角模型,并研究了电阻和导电针织物张力的关系,通过求解导电针织物电路方程组得到其等效电阻.研究结果表明:导电针织物电路是综合串联和并联的复杂电路网;沿纵行方向,它是一个并联电路;沿横列方向,它是一个串联电路.为了简化计算过程,只需要计算m横列×1纵列线圈的等效电阻.从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可得,线圈纱段转移引起了导电弹性针织柔性传感器的电阻变化,并且是引起传感器灵敏度的关键因素;针织物的电阻随应变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此外,接触电阻、织物结构和纱线伸长也影响针织物传感器的性能.
-
-
- 《第七届(2008年)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
| 2008年
-
摘要:
主要针对聚偏二氟乙烯(简称PVDF)柔韧的物理特性,总结了PVDF压电薄膜作为柔性传感器的突出应用方向,并与现有的柔性传感器技术进行比较,充分显示出PVDF作为柔性传感器独特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PVDF传感器的标定方法作了较全面总结,并指出各种标定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最后给出PVDF压电薄膜作为传感器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
-
韩潇;
龙海如
- 《2015全国针织技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采用以镀银锦纶纱线作为添纱的添纱组织作为传感器的试样,为了研究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即电阻与应变的关系和探究是否具有良好的反复性和重复性,采用了定伸长拉伸的方法,同时同步记录试样的电阻变化.试验数据表明:对于传感区域来说,横列数相同的情况下,电阻随纵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纵行数相同的情况下,电阻随横列数的减少而增加.拟合的电阻与应变的关系曲线的斜率也具有同样的规律.在进行了45次的反复拉伸以后,试样的电阻依然能够保持原来的数值,性能良好,满足作为传感器的要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