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C
FPC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767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512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覆铜板资讯、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印制电路资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青年印制电路学术年会、2006春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第六届SMT/SMD学术研讨会等;FPC的相关文献由665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军、陈进嵩、官章青等。
FPC
-研究学者
- 王军
- 陈进嵩
- 官章青
- 赵红波
- 曹静
- 刘惠民
- 杨锦喜
- 陈小波
- 骆志锋
- 彭勇强
- 李长春
- 邓发明
- 李首昀
- 林均秀
- 向勇
- 李红勇
- 裴本建
- 不公告发明人
- 林志铭
- 高荣
- 丁兰燕
- 黄小平
- 刘裕
- 张含
- 李建辉
- 李晓华
- 王文亮
- 刘照平
- 胡高强
- 蒋伟琦
- 蒋科
- 金太勇
- 黄文柏
- 何志刚
- 姚涛
- 孙士卫
- 张千
- 戴智特
- 李辉
- 杨磊
- 舒爱荣
- 龙志国
- 夏玉海
- 夏超华
- 张伟
- 徐景浩
- 王文宝
- 胥海兵
- 邓可
- 邓廷银
-
-
贾青夏;
于正;
姚光远;
邓苏桁;
慈宏福;
温川飙;
梁繁荣
-
-
摘要: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穴位敏化研究效率,促进穴位敏化传感器的发展以及穴位敏化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方法根据穴位敏化理论设计传感器功能,对照分析多种材料,使用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作为支撑体,结合体积小、功耗低的热敏电阻,设计能固定于体表穴位、可动态传输多种物理量的穴位敏化辅助检测传感器(Acupoint sensitization auxiliary detection sensor,ASADS)。结果提出有别于传统传感器的穴位敏化传感器新构想;开发出了基于FPC的,可同时完成测量电阻值及温度值并输出低频脉冲信号模拟针刺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结论穴位敏化辅助检测传感器具有可穿戴、功能集成、动态监测等优点。它将有利于简化穴位敏化研究采集步骤、缩减操作时间。柔性印刷电路板可作为目前的传感器现实需求的过渡。未来,多功能集成、动态监测、可穿戴与织物整合、柔性功能材料是穴位敏化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
-
李钱赞;
徐明亮;
高雄
-
-
摘要:
超薄型FPC由于层间距的减小,使得信号完整问题与EMC问题并存。需要对超薄FPC版图设计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保证信号完整性的同时优化EMC问题。通过对目前主流版图设计方法的分析,结合现有的生产工艺水平,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法。针对信号完整性,给出了网格参考面的占空比选择法。针对EMC问题,对网格形式进行了改进,将45度斜网格改为垂直网格,将全面均匀网格改为只有走线投影区域均匀网格,显著的改善了网格参考面的隔离度。
-
-
冯云
-
-
摘要:
针对某型北斗终端显控设备在低温环境下液晶屏不亮故障进行分析排查,找出具体故障部位,结合电镜扫描分析确认了故障产生的机理,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了改进效果验证,有效地解决了FPC柔性线路板金手指设计工艺缺陷,提高了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
-
-
陈浩涵
-
-
摘要:
在品质检测上,除了常规的开路和短路测试外,这些PCB/FPC还需要20GHz或更高频率的精密检测,性能上须要满足高频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的低折射及低损耗,以确保信号高速及高完整性的传输特性。日本Yamaha Fine Technologies首次在市场上推出独家的Mirco Prober MP502系列,通过与矢量网络分析仪(简称网分仪)相结合,可以高速、高精度地检测LCP、MPI、氟素基板等裸基板线路5G或毫米波的高频特性,实现大批量、高效率及精准生产的全测。
-
-
-
-
高壮;
蔺亚辉;
陈文求;
张雪平;
李桢林;
范和平
-
-
摘要:
以丙烯酸乙酯(EA)和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苯乙烯(St)和丙烯腈为硬单体,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交联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过硫酸铵(APS)分别为乳化剂和引发剂,通过半连续化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得到丙烯酸酯基础乳液,然后加入适量固化剂和硫化剂制备得到一种FPC用改性丙烯酸酯胶黏剂。通过单一变量法和正交实验得到丙烯酸酯基础乳液的最优配方为:m(软单)∶m(硬单体)∶m(交联单体)m(乳化剂)∶m(引发剂)=65∶30∶4∶3∶0.3。此时包封样的剥离强度为0.92 N/mm,单面板对压样的剥离强度为2.15 N/mm,耐焊性通过率为100%,胶膜吸湿率为3.11%,均能够满足FPC基材中胶黏剂的性能要求。
-
-
无
-
-
摘要:
前不久,华东理工大学华昌聚合物有限公司研发的"FPCs纤塑复合材料"项目在江苏省双创大赛中获得环保行业团队组第三名的成绩,受到了专家评委和投资人的好评。该项目的优越性除了能有效减少碳排放之外,还能将无法处理的废旧纺织品通过技术处理进行多次回收利用,具有较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
-
王宁;
魏静
-
-
摘要:
随着液晶显示器市场的迅猛发展,邦定机的ACF的贴附精度要求日益提高,相应地,对ACF的拉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半自动邦定设备由于拉带不准影响贴附精度,已无法满足客户要求.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在客户现场对80台该设备进行了提升拉带精度实验,重新设计关键部件,借助图像辅助人工定位.采用一体式小轴径细滚花主动轴,并以恒定压力控制气缸驱动压带轮,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验证了邦定机的贴附精度有稳定提升.最终达到拉带精度±0.1 mm,贴附精度X向±0.15 mm,Y向±0.1 mm.
-
-
-
吴育炽;
陈智彬;
李坤
- 《第四届全国青年印制电路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通过化学粗化法在FPC制程的运用,FPC制程装配使用的FR-4、PI等辅料以及油墨、银浆前的保护膜表面光滑,在制造过程中影响其与FPC的结合的质量,本文还介绍了该法在软硬结合板领域的运用。
-
-
吴育炽;
陈智彬;
李坤
- 《第四届全国青年印制电路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通过化学粗化法在FPC制程的运用,FPC制程装配使用的FR-4、PI等辅料以及油墨、银浆前的保护膜表面光滑,在制造过程中影响其与FPC的结合的质量,本文还介绍了该法在软硬结合板领域的运用。
-
-
吴育炽;
陈智彬;
李坤
- 《第四届全国青年印制电路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本文主要是介绍了通过化学粗化法在FPC制程的运用,FPC制程装配使用的FR-4、PI等辅料以及油墨、银浆前的保护膜表面光滑,在制造过程中影响其与FPC的结合的质量,本文还介绍了该法在软硬结合板领域的运用。
-
-
张磊;
薛怀玉;
王群
- 《2006春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客户在使用我公司化学镀铜工艺生产压延铜箔挠性板时,出现沉铜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各种引起板面粗糙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PTH的微蚀对电镀后板面外观有一定的影响,且在确定的电镀铜工艺条件下,化学镀铜体系是影响电镀后板面外观的主要因素.控制微蚀量,可改善沉铜电镀后板面外观;而调整化学镀铜体系,则可根本解决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通过镀层可靠性测试表明,调整后的新沉铜剂体系能够满足PTH的需要.
-
-
张磊;
薛怀玉;
王群
- 《2006春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客户在使用我公司化学镀铜工艺生产压延铜箔挠性板时,出现沉铜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各种引起板面粗糙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PTH的微蚀对电镀后板面外观有一定的影响,且在确定的电镀铜工艺条件下,化学镀铜体系是影响电镀后板面外观的主要因素.控制微蚀量,可改善沉铜电镀后板面外观;而调整化学镀铜体系,则可根本解决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通过镀层可靠性测试表明,调整后的新沉铜剂体系能够满足PTH的需要.
-
-
张磊;
薛怀玉;
王群
- 《2006春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客户在使用我公司化学镀铜工艺生产压延铜箔挠性板时,出现沉铜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各种引起板面粗糙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PTH的微蚀对电镀后板面外观有一定的影响,且在确定的电镀铜工艺条件下,化学镀铜体系是影响电镀后板面外观的主要因素.控制微蚀量,可改善沉铜电镀后板面外观;而调整化学镀铜体系,则可根本解决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通过镀层可靠性测试表明,调整后的新沉铜剂体系能够满足PTH的需要.
-
-
张磊;
薛怀玉;
王群
- 《2006春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客户在使用我公司化学镀铜工艺生产压延铜箔挠性板时,出现沉铜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各种引起板面粗糙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PTH的微蚀对电镀后板面外观有一定的影响,且在确定的电镀铜工艺条件下,化学镀铜体系是影响电镀后板面外观的主要因素.控制微蚀量,可改善沉铜电镀后板面外观;而调整化学镀铜体系,则可根本解决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通过镀层可靠性测试表明,调整后的新沉铜剂体系能够满足PTH的需要.
-
-
张磊;
薛怀玉;
王群
- 《2006春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客户在使用我公司化学镀铜工艺生产压延铜箔挠性板时,出现沉铜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各种引起板面粗糙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PTH的微蚀对电镀后板面外观有一定的影响,且在确定的电镀铜工艺条件下,化学镀铜体系是影响电镀后板面外观的主要因素.控制微蚀量,可改善沉铜电镀后板面外观;而调整化学镀铜体系,则可根本解决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通过镀层可靠性测试表明,调整后的新沉铜剂体系能够满足PTH的需要.
-
-
张磊;
薛怀玉;
王群
- 《2006春季国际PCB技术/信息论坛》
| 2006年
-
摘要:
客户在使用我公司化学镀铜工艺生产压延铜箔挠性板时,出现沉铜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各种引起板面粗糙的原因.实验结果表明,PTH的微蚀对电镀后板面外观有一定的影响,且在确定的电镀铜工艺条件下,化学镀铜体系是影响电镀后板面外观的主要因素.控制微蚀量,可改善沉铜电镀后板面外观;而调整化学镀铜体系,则可根本解决电镀后板面粗糙且不光亮的问题.通过镀层可靠性测试表明,调整后的新沉铜剂体系能够满足PTH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