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变
概念转变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3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6183篇;相关期刊243种,包括化学教与学、考试周刊、生物学教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儿童早期发展前沿研究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tting-edge research of Early Child Development)、2011年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08年度学术年会等;概念转变的相关文献由550位作者贡献,包括袁维新、王明怡、卢慕稚等。
概念转变
-研究学者
- 袁维新
- 王明怡
- 卢慕稚
- 张俊
- 张军朋
- 徐杰
- 赵连杰
- 郭玉英
- 严文法
- 任红艳
- 侯新杰
- 刘建伟
- 刘恩山
- 孙影
- 安代红
- 崔鸿
- 李娟
- 李纪聪
- 柳福提
- 毕华林
- 葛元钟
- 董玉琦
- 陈莹
- 于新惠
- 任英杰
- 俞嘉燕
- 刁永锋
- 刘丽明
- 刘啸宇
- 刘懿
- 刘海健
- 刘畅
- 卢东
- 卢姗姗
- 史星霞
- 叶静怡
- 吕春丽
- 吴轶鹏
- 周礼
- 周青
- 唐小俊
- 姜民
- 孙振强
- 张杰
- 张立敏
- 张维军
- 徐力
- 徐宁
- 徐志军
- 徐晓东
-
-
肖娟
-
-
摘要:
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获取零散的知识,而是要进行更广泛、更有用的科学概念的建构。对于每一个学习者而言,从最初的基于先前经验而形成的特定想法转变到能够解释较大范围的科学概念,需要一个有进展的过程。基于概念转变与学习进程的教学设计,教师应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灵活运用测评方法,这样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构建科学概念,形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
-
沈天宇;
任红艳
-
-
摘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存在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观念即错误概念,为测查学生的错误概念并促进概念转变,可引入驳斥型文本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材料。以“锂电池”主题为例,介绍驳斥型文本的设计框架和思路,并以表征学习时间和概念转变图的形式研究学生学习驳斥型文本的概念转变过程。
-
-
张翔
-
-
摘要:
5E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生物科学研究所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和概念转变理论的教学模式,由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n)和评价(evaluation)5个环节组成,因为每个环节的英文单词都以E开头,所以简称5E教学模式.该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进行调查、实验、解决问题等探究活动,即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与自然、教师和同学等周围环境因素的互动过程中不断修正原有认识,主动进行科学概念的构建及错误概念转化[1].
-
-
洪培;
丁寒婷;
陈明林
-
-
摘要:
POE教学策略的“预测、观察、解释”步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前科学概念的转变。没有独立的主体意识、缺乏自觉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很难建构形成自身内在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对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对于实践性和科学性极强的生物学科来说,更体现概念转变教学的重要性。在介绍POE教学策略的基础上,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为例,探究了其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概念转变。
-
-
-
余付蓉
-
-
摘要:
前概念会影响学生形成连贯科学的生物学概念。教师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并支持学生重构已有概念。本文以“细胞的结构”为例,通过巧设认知冲突、繁杂概念替代、构建概念网络、建模内化概念等策略,促使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
-
-
-
-
摘要:
《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四十年概述渤海大学特聘教授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荣誉博士王禹浪,张佳慧研究方向东北流域文明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学者傅朗云、杨旸研究明清虾夷锦及山丹贸易时,逐渐将“北方丝路”的概念转变为“东北亚丝绸之路”后,“东北亚丝绸之路”成为当时的热点。21世纪初,“丝路”研究热度有所降温。
-
-
姜春明;
阚惠泽;
王晶莹
-
-
摘要:
概念转变是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概念转变代表模型及其特点,探索概念转变研究的创新视角,以高中物理概念转变研究为例分析其教学应用,并从以共存理论和抑制理论为依托,转变教学方法;重视“热”因素在概念转变中的作用;强化教师培训三个维度探讨当前概念转变研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
-
杜华;
顾小清
-
-
摘要:
理解被广泛认为是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学”已然成为学界共识。知识理解是概念转变的基础,知识应用与创新的前提,是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关键,是深度学习的旨向。人工智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样的知识呈现方式与形态,提供更精准的学习分析,创设智能化的真实学习情境,为学习者的概念转变与知识理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以概念转变为切入点,以上海方略教育研发的智能全息盒子为主要的智能仿真学习环境,开展了一项实证研究,旨在探究智能仿真学习环境对学习者概念转变的影响,由此窥察人工智能促进知识理解的诸多可能。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所建构的智能仿真学习环境,对于学习者概念转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
李菲
-
-
摘要:
学生学习前,脑中存在着正确或错误的前概念,将错误的前概念转变为正确的科学概念是十分困难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指导学生进行概念的转变。在科学论证的过程中,从提出主张、探索证据、反驳主张到巩固和运用概念,学生的错误概念会一步步发生转变。教师要抓住时机,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实现概念的转变。
-
-
-
-
朱凌云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08年度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本文从概念转变的视角探讨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相关问题.通过界定数学学习中的错误,分析了数学中也存在着概念转变,以及影响概念转变的几个重要因素,分别是学生头脑中的直觉观念,先前学习经验对后续概念产生阻碍作用的部分,概念应用的情境以及情感、动机等非认知因素.针对上述因素,进而提出了促进概念转变重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观念,提供更为丰富的问题情境,强调概念性理解对学习的重要性,当前的数学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计算规则和技巧的掌握,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练习的机会,但却忽视了他们对规则本身的理解.这种规则属于直译策略,对工作记忆的要求较低,而且不依赖于广泛的问题类型,在很多应用题上都可能是有效的,但直译策略对问题难以形成较高水平的理解,因为它使学生对问题未作高水平的意义加工。
-
-
卢慕稚;
徐力;
李娜
- 《2011年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新课程背景下优化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如何将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于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介绍三种近年来在国际科学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的教学策略。
-
-
卢慕稚;
徐力;
李娜
- 《2011年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新课程背景下优化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如何将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于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介绍三种近年来在国际科学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的教学策略。
-
-
卢慕稚;
徐力;
李娜
- 《2011年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新课程背景下优化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如何将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于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介绍三种近年来在国际科学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的教学策略。
-
-
卢慕稚;
徐力;
李娜
- 《2011年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新课程背景下优化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如何将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于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介绍三种近年来在国际科学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的教学策略。
-
-
卢慕稚;
徐力;
李娜
- 《2011年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新课程背景下优化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如何将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于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介绍三种近年来在国际科学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的教学策略。
-
-
卢慕稚;
徐力;
李娜
- 《2011年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新课程背景下优化科学课堂的教学策略,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是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在每堂课上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是新课程改革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而如何将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于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本文重点介绍三种近年来在国际科学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