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物雌激素

植物雌激素

植物雌激素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8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110670篇;相关期刊433种,包括婚育与健康、健康、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2015全国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中国营养学研究发展报告研讨会、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等;植物雌激素的相关文献由1628位作者贡献,包括牛建昭、赵丕文、王继峰等。

植物雌激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8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10670 占比:99.29%

总计:111460篇

植物雌激素—发文趋势图

植物雌激素

-研究学者

  • 牛建昭
  • 赵丕文
  • 王继峰
  • 沈丽霞
  • 徐杰
  • 戴顺龄
  • 高秀梅
  • 段金虹
  • 王虹
  • 程锦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天宇; 叶雨
    • 摘要: 目前,肿瘤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免疫治疗的出现,开启了肿瘤治疗的新篇章,但是可以持续获益的肿瘤患者较少。因此,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耐药性的产生和治疗反应的预测等肿瘤相关问题仍然是医学界和科学界面对的严峻挑战。植物雌激素具有人源雌激素相似的分子结构,因来源广泛且资源丰富,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抗肿瘤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的研究表明,植物雌激素不但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还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凋亡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本文就植物雌激素在泌尿系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谢娜娜; 闫书平; 张崇昊; 曹西月; 张源淑
    • 摘要: 本试验采用大豆黄酮(DZ)作用于牛乳腺上皮MAC-T细胞,探讨其通过上调雌激素受体β(ERβ)表达对细胞体外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为DZ改善乳腺发育提供依据。采用不同浓度DZ(0~160.0μmol/L)处理MAC-T细胞24 h,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确定DZ作用浓度;然后采用不同浓度DZ(0、2.5、5.0和10.0μmol/L)处理MAC-T细胞12、24、36和48 h,通过检测细胞活力确定DZ作用时间;再用生理剂量的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对各处理细胞进行细胞计数,采用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细胞周期相关蛋白、ERβ蛋白相对表达量,并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5和5.0μmol/L DZ处理细胞均能提高MAC-T细胞活力,其中5.0μmol/L DZ处理显著提高细胞活力(P0.05),因此确认DZ作用时间为12 h。2)与对照组相比,5.0μmol/L DZ处理使得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E2处理使得细胞数量略低于各DZ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3个浓度DZ处理均可上调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D3)和ERβ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其中5.0μmol/L DZ处理显著上调PCNA、CyclinD1和ERβ的蛋白相对表达量(P0.05)。结果提示,植物雌激素DZ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可通过上调ERβ蛋白表达,提高G2-M细胞占比,阻滞细胞周期在S期,从而促进乳腺细胞的增殖。
    • 林飞; 施兴华
    • 摘要: 植物雌激素主要存在于植物及其种子里,目前,含植物雌激素的中药按其功效分类主要包括:补虚药(主要有紫河车、阿胶、何首乌、淫羊藿、甘草、黄芪、人参、当归、补骨脂、石斛、仙茅、生熟地黄、杜仲、山药等),活血化瘀药(主要有丹参、川牛膝、红花、骨碎补、川芎等),清热药(主要有黄芩、地骨皮、射干、卷柏、石斛、茵陈、栀子、大黄等),解表药(主要有葛根、桂枝、柴胡等),利水渗湿药(主要有薏苡仁、虎杖等),温里药(主要有附子、肉桂等)等。植物雌激素可参与机体生殖内分泌、炎症、骨代谢、神经、心血管、肿瘤、泌尿道等多种生理功能,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多数药物的分子机制研究尚处于单一通路的水平,多停留在细胞、动物水平,缺乏临床研究,且各类雌激素活性强度未知,暂不能作为临床激素用药指导,同时国内外文献均未明确指出该类药物的应用指针以及存在的风险及不良反应。今后,应加强对植物雌激素合理化、规范化应用的研究,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到植物雌激素的研究中,为相关疾病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 王禹萌; 寿鑫甜; 范宗静; 崔杰; 薛栋华; 吴旸
    •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植物雌激素类中药单体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作用机制和潜在靶点。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在植物雌激素范畴内查找已通过实验验证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积极干预作用的中药单体;通过PharmMapper数据库查询相关中药单体的靶点;利用GeneCard、OMIM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通过R语言绘制Venn图找到交集靶点;用Cytoscape 3.6.1软件绘制中药单体与交集靶点的网络图;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6.1绘制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利用R语言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检索得到10个植物雌激素类中药单体,分别是染料木素、槲皮素、三七皂苷R1、白藜芦醇、葛根素、丹参酮ⅡA、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3、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获得中药单体靶点515个、疾病靶点1069个,通过Venn图得到交集靶点57个。PPI示核心靶点有血清清蛋白(AL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胱天蛋白酶3(CASP3)、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1(MAPK1)等12个,GO富集分析主要涉及与内肽酶活性、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等生物过程有关,KEGG富集分析主要涉及雌激素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凋亡、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结论植物雌激素类中药单体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两种途径以及其他信号通路多靶点、多通路地发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可从该角度进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思路与参考。
    • 王琦; 李淑桢; 代冬芳; 张立雪; 吴佩锋; 李长兴
    • 摘要: 目的探讨二十五味鬼臼丸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模型植物雌激素样作用及其对雌激素受体的调控。方法采用切除双侧卵巢的方法构建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模型,将6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雌二醇组和二十五味鬼臼丸组,每组15只。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建立成功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雌二醇组给予0.1 mg/kg戊酸雌二醇,二十五味鬼臼丸组给予0.36 g/kg二十五味鬼臼丸,隔日灌胃,连续8周。计算子宫指数(UI),ELISA检测血清雌二醇(E_(2))、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RT-qPCR检测子宫组织中雌激素受体α(ERα)、雌激素受体β(ERβ)mRNA表达,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子宫ERα、ERβ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子宫指数、血清E_(2)水平降低(P0.05)。结论二十五味鬼臼丸在子宫组织中选择性上调ERβ的表达,对ERα无明显影响,表明其具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作用,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作用可能是二十五味鬼臼丸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分子机制之一。
    • 赵雨薇; 戴月英; 甄艳杰; 李炜; 沈丽霞
    • 摘要: 目的考察槲皮素(quercetin,Que)通过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对Aβ_(25-35)致PC12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PC12细胞作为AD细胞毒性损伤模型的对象,采用Aβ_(25-35)(20μmol·L^(-1))毒性损伤的同时加入Que(40、60、80μmol·L^(-1)),同时选取0.1μmol·L^(-1)的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17β-E_(2))与50μmol·L^(-1)金雀异黄素(genistein,Gen)作为阳性对照,并设ICI182,780(雌激素受体抑制剂)预处理组(Aβ_(25-35)+1μmol·L^(-1) ICI182,780,Aβ_(25-35)+1μmol·L^(-1) ICI182,780+60μmol·L^(-1) Que)。Rhodamine 123检测线粒体膜电位;6-二氯苯酚靛酚钠(2,6-DPIP)还原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琥珀酸脱结果与毒性损伤组相比,Aβ_(25-35)+Que组能明显增强线粒体SDH和Na^(+),K^(+)-ATP酶活性,提高线粒体膜电位(P0.05),上调Bcl-2蛋白表达及下调Bax、caspase-3、Cytochrome C蛋白的表达(P<0.05)。当细胞内雌激素受体受到ICI182,780抑制后,Que对上述指标的作用可被逆转。结论Que通过介导ERα抑制Aβ_(25-35)毒性损伤造成的PC12细胞线粒体途径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效应。
    • 赵军; 倪志伟; 刘晓娟; 赵艺强; 孟树峰
    • 摘要: 1920年雌激素样物质被发现存在于植物当中,1926年雌激素活性成分被人们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来;1975年其被证实存在于几百余种植物当中;1979年发现植物雌激素存在于灵长目动物体内;1982年发现植物雌激素存在于人类尿液当中;20世纪90年代,逐步发现植物雌激素对于女性更年期疾病、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具有良好的作用。当前已经从多种植物当中例如动物的牧草,人类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分离出了多种多样的植物性雌激素。此文对含有植物雌激素的中药类复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行综述。
    • 摘要: 真相:大豆及其制品中含有的“雌激素”是大豆异黄酮,它是谷类、大豆等豆科植物在生长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植物雌激素,不同于人体内的雌激素。过量摄入外源性的雌激素确实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以及乳腺癌的风险,但大豆异黄酮易于分解,不会在体内蓄积,没有外源性雌激素的毒副作用;且大豆异黄酮还能帮助调节人体的激素平衡,与不同组织器官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或拮抗内源性雌激素的作用,“遇低而补、遇高而抗”,帮助人体维持体内雌激素的平衡。
    • 方菁; 申哲民; 袁涛; 张徐祥
    • 摘要: 雌激素作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影响人体健康。以雌激素受体相对亲和力(relative binding affinity,RBA)的对数表征生物活性,对雌激素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计算,得到具有较好预测能力的CoMFA(q 2=0.721,r 2=0.925)和CoMSIA(q 2=0.824,r 2=0.961)模型。对全国范围内各地区猪饲料和猪肉进行了雌激素含量检测与雌激素效应评估。植物雌激素在猪饲料和猪肉中检出率为75%和92%,天然雌激素在猪饲料和猪肉中检出率均为33%,合成雌激素在猪饲料中未检出,在猪肉中检出率为33%。利用饲料和肉中植物雌激素浓度计算得出,植物雌激素从猪饲料到猪肉中的生物富集系数为0.27~8.2。对全国范围内各地区猪肉进行了雌激素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虽然雌激素风险指数显示相对安全,但香芹酚、香豆素和β-谷甾醇等植物雌激素的雌激素效应较高,应引起重视。
    • 李春晓; 陈璐; 王虹; 张璐莎; 张丽媛; 马璐璐; 王倩怡; 方乐玉; 杨文杰; 孙伟; 冷雨泽
    • 摘要: 目的 探讨桃叶珊瑚苷(aucubin,AU)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发挥抗心肌缺血损伤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作用与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作小鼠急性心肌缺血(myocardial infarction,MI)模型.采用超声心动、Masson染色检测小鼠心功能及梗死面积.建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诱导的大鼠H9c2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采用IncuCyte活细胞成像、TUNEL、Western blot等方法 探讨了AU的抗心肌细胞损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 研究结果 表明,AU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小鼠的心功能,降低梗死面积,减少由TNF-α/CHX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降低caspase-3蛋白质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同时AU可使ERβ(es-trogen receptorβ,ERβ)表达升高,且雌激素受体β抑制剂可阻断AU的抗凋亡作用.结论 该研究证实,AU可以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发挥抗心肌缺血损伤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作用,其部分作用机制与ERβ通路的激活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