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5全国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
2015全国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

2015全国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兰州
  • 出版时间: 2015-08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会议文集:2015全国中医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授课、自主学习、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改革授课方式.通过授课评价、自主学习考核、案例学习考核、实验课考核、阶段性测试、期末考试等方式构建课程过程性评价体系.采用不同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探讨生物化学过程性评价应用的意义.促进学生学习观和教师教学观的转变,促进学生相关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多元化智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并以我院食品工程与科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例进行说明。食品工程与科学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根据教学大纲和质量控制点的要求,结合各部分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业基础,对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评价方式作了设计和安排。过程性评价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元化智能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评价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更新是进行评价改革的基础。在实施中还需要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课程层面、教学管理等层面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最终在探索的过程中建立一个相对合理又持续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和标准,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目标的达成。
  •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SiHa细胞增殖及COX-2转录的影响.方法:以SiHa细胞系作为体外模型,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对SiHa细胞增殖的影响.用COX-2启动子质粒和AP-1位点质粒转染SiHa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COX-2的转录水平和AP-1的活性.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显著抑制SiHa细胞的增殖(P<0.01).荧光素酶检测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显著降低SiHa细胞COX-2的转录水平(P<0.01),同时显著抑制AP-1的活性.结论:丹参酮ⅡA可通过抑制转录因子AP-1的活性,进而抑制COX-2的转录,从而抑制SiHa细胞的增殖.
  • 摘要:在现代中医专业类人才的培养中,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基础薄弱必将导致其中医临床基础研究的薄弱,这必将成为制约新医学模式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现代生命科学相关实训课程的开设必须担负起以下职责:充分发掘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服务于中医临床问题研究的潜力;积极寻找有助于中医类专业人才建立研究性思维的培养模式;帮助中医药院校师生迅速建立“整合医学”的思维模式,寻找提高“整合医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解决途径。以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相关实训课程为例,其课程改革尤其要实现以下目标:改变中医类专业学生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训课程基础薄弱,操作能力严重欠缺的现状;借助于综合性大学和西医院校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平台使其掌握现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的前言研究思维和相关技术;通过中医临床案例的导入,培养其通过将中医思维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思维相整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训练其研究性思维的建立,开阔认识视野,为其应用“整合医学”的思路解决中医临床问题打下基础。通过一系列举措,必将提高学生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应用能力,提高该课程在其中医研究性思维中的应用,具体操作还有待进一步实践。
  •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日以展现出其强大的力量.而最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就是基因工程了.基因工程技术客观上解决了人类面临的粮食危机、濒危动物保护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基因工程技术也引发了诸多社会、生态问题.在当今世界,致力于基因工程研究的国家与日俱增,普遍现象是,各国对于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要远远领先于对于基因工程伦理所做出的努力,我国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对基因工程所产生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而解决基因工程产生的伦理问题,需要通过遵守生命伦理原则,树立科学家正常的价值取向,加强政府监管力度、促进公众和舆论监督这几个方面同时发力起作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因工程产生的生命伦理问题。
  • 摘要:调节性非编码RNA是指不被翻译为蛋白且具调节作用的功能性RNA分子,常见的具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ncRNA)包括si RNA、miRNA、piRNA以及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ncRNA是目前调节性非编码RNA研究的热点.lncRNA与物种进化、胚胎发育、物质代谢以及肿瘤发生等有密切的联系,对其功能深入了解可促进细胞内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的研究,也为临床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对lncRNA的功能研究以及与疾病的发生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举例1ncRNA与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小分子调节性ncRNA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仅有少量1ncRNA的作用机制被发现.目前科学家对1ncRNA的研究应特别关注从基础到应用领域的发展,因为1ncRNA在生物体内的特殊作用决定了1ncRNA研究是一个紧密结合实际,且可迅速用于实际的领域.1ncRNA研究可揭示编码基因以外的疾病调控机制,因此利用1ncRNA可解决一些人类疾病问题.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发展,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日渐成熟,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综述了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原核显微注射法、锌指核酸酶-基因打靶技术、转座子介导的基因转移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体细胞克隆技术、慢病毒载体法、RNAi介导的基因敲除法等方法,对动物转基因技术进行综述和探讨.转基因动物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利用转基因动物、克隆动物制备的食物、药物并不一定会对人体带来危害。随着动物转基因技术日趋完善,转基因动物将被更多的人们认可和接受。而这些动物转基因新技术也将推动生物制药、动物疾病模型、动物遗传育种、环境保护、器官移植和基因治疗、以及生物材料等诸多领域的研究。
  • 摘要:目的:通过归纳梳理中西医对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对痤疮的发病有更透彻的认知,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提供思考.rn 方法:查阅中医古籍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论述,研读现代医学对痤疮发病的研究文献,归纳当代中西医治疗痤疮的手段,进行分析思考.rn 结果:中医认为,痤疮发病与外受风邪、肺经蕴热;湿热蕴结、痰湿互结;毒热互结,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有关.西医认为,痤疮发病主要与机体免疫失衡、痤疮丙酸杆菌作用、炎性因子作用、雄激素作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遗传相关.rn 结论:中医对痤疮多采用辩证分型治疗,疗效显著却缺乏规范的研究方法,难以达成共识;西医以内服类维生素A等药物、外用抗生素以及激素软膏为主,然而疗效不尽人意.笔者认为,痤疮的治疗应该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植物雌激素是植物中一类结构与功效类似于动物雌激素的天然杂环多酚类化合物,在妇科疾病尤其是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比雌激素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特点,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GPER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膜雌激素受体.现对具有雌激素作用的中药及其成分、GPER受体的结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植物雌激素对GPER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为各类植物雌激素对GPER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目前对于其研究主要通过了宫增重实验、子宫形态观察、细胞增殖、卵巢形态观察、血清E2/FSH/LH定量测定等宏观生理变化,有部分植物雌激素对ER经典受体的影响机制已经阐明,但植物雌激素对GPER通路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应加强此部分的研究,为通过调控GPER通路来诊疗妇科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通过近几年关于小鼠卵巢分泌雌二醇的文献研究,发现TGF-β家族在卵泡发育过程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TGF-β3特异性的表达在颗粒细胞上,并通过SF-1以及SF-1的一个新的结合蛋白,TGF-β超家族成员Smad3,介导雌二醇(E2)生成.同时,还发现TGF-β3可以通过核孤儿受体SF-1来调节雌激素合成的末端酶和限速酶Cyp19a1的表达。
  • 摘要:为了解和阐述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动态与现状,笔者基于对国内的外文献检索,搜集了酵母表达系统的近期研究动态,概括酵母表达系统的主要种类及其优缺点,并综述了影响酵母表达外源蛋白的因素,酵母表达系统是研究真核蛋白质表达和分析的有力工具,拥有转录后加工修饰功能,适合于稳定表达有功能的外源蛋白质。与昆虫表达系统和哺乳动物表达系统相比,酵母表达系统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大规模进行发酵,是最理想的重组真核蛋白质生产制备用工具。尽管人们利用酵母表达系统制备外源蛋白质取得了成功,但是实践中仍然发现大量的外源基因不能在酵母表达系统中表达,具体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另外,还没有彻底克服酵母表达系统制备外源蛋白质时发生的不均一现象。随着酵母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人们对酵母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和对表达产物的加工修饰及分泌能力将更加清楚,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RAPD技术的由来,原理及方法,通过分析RAPD的技术特点,目前,RAPD标记已被广泛应用于分了生药学各方面.应用RAPD技术进行药用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在遗传多样性水平上了解天然产物多样性与物种、生态及地理分布的关系,挖掘潜在的药物资源,为开发新药寻找途径。RAPD标记可用于生药分类,在DNA分子水平上鉴别生物不同种、亚种、变种甚至株。此外,RAPD标记可用来制作生物类生药系统发育关系上的树状图,特别是种内水平。RAPD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所用的引物为随机设计的单引物,不需分类对象的特异DNA信息,适用于分析同科同属甚至同种下的种型差异,可以在同一条件下对分析对象的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进行比较,达到分析种型差异和分子分类的目的,其以简便、快速、灵敏、成本低的特点在中药种内鉴别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中药材的真伪鉴别、野生和栽培品种鉴别、种质资源和道地药材研究中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中药鉴定提供了新思维和新视野。
  •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因其内容广泛、知识点零散、概念抽象复杂、不易理解等学科特点,为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是基础医学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界兴起,因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效果已逐步走进课堂并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很多学校或教育机构尝试通过翻转课堂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较优的成效.结合生物化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探究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于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 摘要:凡介绍人体酸碱平衡理论的教科书,如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食品生物化学、医学营养学等等,均认为人体在物质代谢中产生的酸远远多于碱、三大营养素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均是呈酸性食物.本文对上述说法提出质疑,并以下述三篇论文对其进行商榷,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重视和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如果是教科书错了,希望编写生化教材的编辑老师们进行纠正,不要让错误继续延续.三篇论文分别是《CO2在人体内代谢是“碱”不是“酸“》,《糖和脂肪是成碱食物》,《蛋白质的代谢特定与成碱作用探析》。
  • 摘要:目的:研究苦荞麦总黄酮对软脂酸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rn 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苦荞麦总黄酮组Ⅰ、苦荞麦总黄酮组Ⅱ、苦荞麦总黄酮组Ⅲ和二甲双胍组.用软脂酸建立Ⅱ型糖尿病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模型,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LDH试剂盒检测细胞LDH的漏出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rn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1),LDH漏出量显著增高(P<0.01),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同模型组相比,苦荞麦总黄酮保护各组及二甲双胍组以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苦荞麦总黄酮各组改善程度呈剂量依赖关系.rn 结论:苦荞麦总黄酮对软脂酸损伤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摘要:根据迪.芬克博士提出的“大学课程整合设计方案”,结合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MSU)为期3周的学习,尝试将课程设计的理念应用于现有的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以我校《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为例,该课程主要面向本科护理和康复专业,包括《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一)》及《医用化学与生物化学(二)》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涉及医用化学的知识,而后一部分则涵盖生物化学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化学及生化知识分析和诠释临床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药物的防治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本身具备一定的难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若单单依赖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适当调整既往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革新和改变,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必将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
  • 摘要:面对网络时代信息量的飞速发展,各种自媒体平台资讯的层出不穷、良莠不齐,而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养生、健康知识不断在微信、微博中传播,如何给出正确的、科学的指导,是当前一些科学工作者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大众提供有理有据、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的正确引导,而生物化学教学工作者在此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自媒体时代既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又要勇于奉献为大众的健康进行科普宣传,同时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及临床.生物化学是研究机体及其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需要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化学知识、生理学知识等。因此一个好的生物化学老师必需有较扎实的化学功底,有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同时还要有能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难度较大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多年来许多高校采取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受制于老师,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时代在变化,很多知识也在不断的变更,过去认为正确的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也许会被当代认为是错误的或有待争议的结论。但使用的教材却依然采用保守的思路,不愿突破前人的禁锢。因此建议在十三版的教材中能对一些新的观点加以引进,对有一定文献支持的观点进行知识方面的更新。
  • 摘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课堂教学及实验模式的改革为依托,在医学类专业本科生中实施了突出能力培养,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教学模式改革,初步体现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科建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教学改革实施,应该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设施,逐步提高教学一线及实验带教人员的教学水平,以保证实施突出能力培养的理论及实验教学模式的进行。如果在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中,从开始就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重视早起培养、提高学习热情,营造科研氛围,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开设选修课程,重视课外拓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会他们掌握科学研究技能,培养其应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方法与技术的实践能力,去创造和发现新知识,这对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医学基础学科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从独行菜中克隆萜类合成途径关键酶磷酸甲羟戊酸激酶(phosphomevalonate kinase,PMK)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原核表达.rn 方法:根据独行菜转录组数据中LaPMK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LaPMK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构建pET32a-LaPMK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用IPTG诱导表达LaPMK融合蛋白.rn 结果:LaPMK基因ORF全长为1518bp(Genbank注册号KT004541),编码50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LaPMK蛋白没有跨膜区,不含信号肽,位于细胞质中,含有GHMP激酶家族特异的N末端和C末端的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LaPMK蛋白与芜菁的PMK蛋白具有92%的序列相似性,亲缘关系较近.构建pET32a-LaPMK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LaPMK融合蛋白.rn 结论:克隆了LaPMK基因,建立其稳定的原核表达体系,这为LaPMK蛋白纯化、抗体的制备,进一步研究LaPMK基因在独行菜萜类合成途径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摘要:普通高校中医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目的在于:培养中医药学专业学生分子科学水平的人体生命组成和生命活动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中医药学专业学生分子科学水平的生命思维.中医药学专业《生物化学》教材及教学应坚持以分子水平的人体生命组成和生命活动内容为“根本”,生物化学原理与技术在中医药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内容为“特色”.“根本”明确《生物化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定位,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命理论和生命思维目的;“特色”把握生物化学知识探索和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价值,以及探索和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方法。
  • 摘要: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应该是既能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又符合时代发展的中医药高级人才。因此,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中医学知识,也需要掌握包括生物化学在内的西医学知识和研究手段。针对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学校实验室实际条件出发,认真探索适合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教学方法等。通过实验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实验基本原理、技能和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系统的科研思路,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通过对实验教学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并对实验改革的内容和初步成效进行总结,指出,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该进一步加大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联系。将实验教学看作一个大型综合实验,是对科研设想的探索或验证。将科研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拆分,调整实验内容和课时安排,使科研实验的研究步骤与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环环相扣,又能够突出生物化学理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三者紧密衔接形成合乎逻辑的一套实验项目。此外,在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指导教师自身提高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改革,努力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总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通过对其进行改革,使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的认识有了很大改观,参与实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
  • 摘要:本文解读教学能力的概念,并提出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由扎实的知识储备及知识更新能力、教学技能、与人勾通交往的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等要素构成.因此,从理论上探讨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选拔,以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及考核都有指导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摘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大数据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挑战和良好的发展机遇,教育亦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教育领域中的大数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大数据泛指所有来源于日常教育活动中人类的行为数据;而狭义的教育大数据是指学习者行为数据,它主要来源于学生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和课程管理平台等。教育数据挖掘的研究目标为:通过整合分析学习者知识、动机和态度等详细信息,预测学习者未来学习发展趋势;探索和改进包含最佳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的领域模型;研究各种学习软件所提供的教学支持的有效性;通过构建包含学习者模型、教育软件教学策略的数据计算模型等,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学习分析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广义教育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解释影响学习者学习重大问题,评估学习者学习行为,并为学习者提供人为的适应性反馈。如教师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对有学习失败风险的学生进行干预等。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对教育大数据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为学生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目前面临大数据存储技术及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挑战;组织体制的挑战;安全性;隐私和伦理道德限制等,任重而道远。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指出:加强对动态监测、决策应用、教育预测等相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为教育决策提供及时和准确的数据支持,推动教育基础数据在全国的共享。可见海量数据的存储、挖掘和利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已引起关注并启动。大数据可以支持对学习者个性发展的研究,数据的分析可以提供给人们关于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风格、学习态度乃至学习模式等信息,实施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云计算和大数据对于教与学的双方而言,学习空间和教育资源空前拓展,持续学习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成常态,还能通过云服务端对各种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为师生提供最合理的教与学的资源;教与学的手段和方式、教与学的评价不断地多元化。
  • 摘要:教学督导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围绕教学督导在保障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和如何建立教学督导体系进行了重点讨论,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等院校也应该积极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督导方式,建立有效的督导机制,完善专业化的督导队伍,从而切实提高教学督导工作实效性。因此必要从多方面探讨督导教学工作:督导定位需要明确,加强督导队伍建设,督导工作方式应多样化,以及督导信息的反馈机制。总之,学校必须非常重视教学督导方式、督导制度与督导队伍和反馈机制的建设,努力探索找到最适合本校的督导教学工作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
  • 摘要:在中药有效成分物质基础研究中引入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利用中药活性成分的单克隆抗体制备相应的免疫亲和色谱柱,能够快速高效的测定中药有效成分的组成及其成分分布情况,从而明确揭示该成分与整体中药或复方功能主治的关联度.本文介绍了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应用于单一成分与整体中药功能主治的关联度,并总结了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基于小分子单克隆抗体的免疫亲和色谱柱技术越来越多的用于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分布情况及含量测定,建立起了解析中药有效物质基础的新方法。然而,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单抗是一种蛋白质,在应用这项技术的时候必须注意其使用的环境,防止单抗失活。且在单抗的制备过程当中,包括中药小分子完全抗原的合成以及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等,都是相对复杂的环节,这也为这项技术的普及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抗体技术必将在中药物质基础、质量控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发挥重大作用。
  •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由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据统计,目前人类此病患病率为2–3%.通常情况下,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与遗传、感染、免疫调节、环境、精神等多种因素相关.新近研究表明:银屑病对人体先天免疫效应抗菌肽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而抗菌肽LL-37作为银屑病重要的调节剂,有可能成为银屑病新的治疗靶点.抗菌肽在宿主防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概述银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LL-37在银屑病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指出以LL-37为靶点治疗银屑病,目前关于抗菌肽潜在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提高内源天然抗菌肽的量,第二种方式是利用抗菌肤作为人工合成类似物的研发模板。LL-37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及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对LL-37的功能和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将给银屑病的治疗带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结直肠癌(CRC),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异质性疾病,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变化的累积可以诱发正常组织癌变.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miR)参与调控各种与癌症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在肿瘤的形成、发展、入侵、转移和血管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干扰结肠上皮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改变并参与结直肠癌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microRNA在结直肠癌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认为microRNA可以成为日后治疗及诊断结直肠癌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并为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总之,microRNA对基因表达和在细胞活动的各个方面内容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变microRNA的表达已被研究发现在各种人类疾病包括癌症,都有重要意义。异常的microRNA不但可以用于检测癌细胞,还在癌证的诊断、预后、生物标记和药物靶向治疗都有潜在前景。将相应的microRNA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监测结直肠癌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摘要:目的:本文是介绍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rn 方法:本文从病毒结构、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质等分子生物学的几方面介绍甲型H1N1病毒.rn 结果:2009年在我国多地爆发甲型H1N1猪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的特殊基因组结构和病毒蛋白的功能使其极易发生抗原转换和抗原漂移,这使得病毒能够逃避多种宿主的长效中和性免疫反应.关于流感病毒的形态,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病毒致病性的研究也发展迅速.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早已开始从分子水平探讨流感病毒的变异机制及其流行规律加强对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对防控大流行有重要的意义.rn 结论:本文为2009年甲型流感病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摘要: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是一种以神经退行性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在中国大陆以3型最常见,其次为1、2型,6、7、12、17、35型仅有较少报道.Machado-Joseph病(MJD),即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SCA3),约占SCA的40%~65%.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步态不稳,通常作为首发症状,其次有构音障碍,可见突眼征,眼肌麻痹,面肌、舌肌肌束震颤,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锥体束及椎体外束征.该病发病年龄越晚,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病程相对较长.男女均能发病,患病儿女的性别与患病父母的性别无关.经基因学研究表明,ATXN3基因的突变,CAG重复次数增多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SCA3病理损害主要为小脑普肯野细胞、脑干及脊髓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所以影像学的表现也以上述部位的脑萎缩为主。SCA3的基因定位于14q32.1,在其编码区内存在一个高度多肽的CAG即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串联重复序列,正常范围为12-40次,异常扩展范围为51-86次。基因学检查是诊断SCA3的金标准.产前诊断对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它又称为宫内诊断或出生前诊断,是预测胎儿出身前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畸形的方法,是优生优育、预防缺陷儿出生的重要手段.SCA3属遗传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根据对症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限。氧化应激是神经变性病发病和加重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要加强神经保护治疗。
  • 摘要:肝癌是我过第三位恶性肿瘤,约占全世界肝癌病例的45.2%.该病病程短、进展快、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我国国民的健康和生命.目前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宿主与病毒及化学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肝癌形成的关键,在这其中可能有多种基因的改变.在原发性肝癌中,存在多种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突变,最终导致其编码蛋白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从而引起细胞恶变.抑癌基因治疗是众多基因疗法策略中的一种,它主要利用能够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有潜在抑癌功能基因群,来阻断癌基因表达或恢复抑癌基因功能,达到抑制肿瘤发展或恢复正常表型的一种基因治疗方法.在所有的抑癌基因中,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研究表明,人类肿瘤50%以上的癌变都与p53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有关。因而p53基因备受人们关注,也是基因研究也是基因研究最为广泛深入的肿瘤基因之一。PTEN的发现是继p53基因后肿瘤抑制基因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PTEN蛋白具有脂质磷酸酶与蛋白磷酸酶两种活性脂质磷酸酶活性是PTEN抑制肿瘤的主要功能基础。Kamb等于1994年首先发现了p16基因,p16蛋白能与CDK4或CDK6结合,抑制cyclin D与CDK复合物的活性,阻止细胞由G期向S期转化,从而使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受到抑制。RASSFl(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gene 1, RAS相关结构域家族基因1)定位于染色体3p21.3 ,编码一组RAS效应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和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作用。肿瘤相关基因的激活或者异常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并且随着癌组织的演变和病程的进展,可能更多基因的表达都会被改变。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技术的进步,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全基因组变异技术或DNA芯片技术进行检测,可以源源不断地发现在肝癌中异常表达的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阐述疾病的病因、解析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寻找疾病特异性的生物标记物和药物靶点,进而提升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通过搜索中国知网和pubmed上关于阿尔茨海默病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文章,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探讨基于MAPK/ERK信号通路转导方法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疾病的发展涉及多条通路,通过研究单一的通路远远不能满足疾病研究的需要。所以开发针对不同信号转导通路的多靶点联合作用的新药对提高AD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兴起的网络药理学概念,对分析复杂发病机制的疾病有着里程碑的意义。Andrew L Hopkins在2007年首次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首次提出了”网络药理学的概念,网络药理学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的网络基础上,通过分析基因网络库,蛋白网络库,疾病网络库,药物网络库等现有的数据库的信息资料,结合从试验中获得的谱图数据,利用专业网络分析软件及算法,系统的,整体的解释疾病-疾病,疾病表型-靶点蛋白,靶点蛋白-药物,药物-药物之间关联的奥秘,从网络的层面观察药物对疾病的干预与影响,解释复杂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从而找出高效低毒的多靶点新药,中药作用机制复杂,作用靶点多,通过对已知中药中主要化合物构建分子网络,与疾病发展网络进行对接,分析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和靶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筛选出疾病网络中关键节点对应的主要化学成分,对高效率的开发新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策略。
  • 摘要:目的:研究党参水提物对衰老模型小鼠肝组织microRNA(miRNA)表达谱的影响,探究中药党参抗衰老的分子机制.rn 方法:将10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组,低中高党参剂量干预组.连续造模42天,随时监测模型小鼠的一般症状和体重变化;并在造模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值变化;利用Affymetrix miRNA4.0微阵列芯片筛选了D-半乳糖致小鼠衰老和高剂量党参干预衰老过程中差异表达的的miRNA,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芯片结果进行了聚类及信号通路分析.rn 结果:与正常小鼠比较,衰老模型小鼠血清ALT和ALP值显著升高(P<0.05),与衰老模型比较,党参干预组小鼠血清ALT和ALP值有下降趋势,其中高剂量干预组ALP下降较显著(P<0.05);芯片聚类分析显示衰老组的miRNA表达谱与正常组和高剂量党参干预组明显分开,而高剂量党参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的miRNA表达谱聚在一起;D-半乳糖致衰老和党参抗衰老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主要都属于7个miRNA基因簇(miR-466a/b cluster、miR-297a cluster、miR-145a cluster、miR-486cluster、miR-299a cluster、miR-127cluster和miR-134cluster);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致衰老过程中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功能显著富集于29条信号通路(P<0.01),党参干预过程中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有67(P<0.01).rn 结论:miRNA的靶向调控作用在D-半乳糖致衰老及党参抗衰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摘要:木犀草素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巨噬细胞用脂多糖(LPS)刺激的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环氧合酶-2(COX-2),肿瘤坏死木犀草素的影响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炎性基因和介质的表达和生产.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炎症.木犀草素也减少核因子-κB(NF-κB)的LPS活化的巨噬细胞DNA结合活性.木犀草素还可以阻断IκB-α和NF-κBp65的亚基核转的降解.此外,木犀草素显著抑制激活蛋白-1(AP-1)的LPS诱导的DNA结合活性.
  •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脏病变,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因而又称为缺血型心脏病.冠心病是世界范围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正在逐年升高.脂质代谢紊乱以及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冠心病重要的发病机制.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可以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PPARs在脂质代谢紊乱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已被证实,其激动剂已经被作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潜在药物靶点。总之,不同亚型的PPARs在脂质代谢与炎症反应中均发挥了重要的功能,提示PPARs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靶点,因此中药通过不同亚型PPARs治疗冠心病脂质代谢与炎症反应的药理机制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四君子丸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组织生长抑制作用及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在小鼠右侧腋窝皮下,接种浓度为1×107个/ml的小鼠肺癌Lewis细胞悬液0.1ml,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小鼠分为3组:Lewis肺癌组、中药治疗组、顺铂组.中药治疗组:成瘤后灌胃四君子丸0.0936g/10g,每天一次,连续14d;顺铂组:腹腔注射0.05mg/10g,每周一次,持续2次.采用TUNEL荧光染色法观察各组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测定肿瘤组织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rn 结果:TUNEL法荧光染色显示:和Lewis肺癌组比较,中药治疗组、顺铂组凋亡细胞指数显著增加(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和Lewis肺癌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和顺铂组Bax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rn 结论:四君子丸能够干预Lewis肺癌小鼠模型肿瘤组织中Bax和Bcl-2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摘要:凡涉及人体“酸碱平衡”的教科书,都认为生物氧化产生的CO2可与H2O结合成H2CO3,是机体代谢产生最多的酸.然而CO2在人体内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碱性物质HCO3-,在血液中HCO3-浓度比H2CO3高20倍,24h由CO2转化的HCO3-是血液HCO3-含量的110倍.因此是CO2维持了血液HCO3-浓度的恒定、维持了血液pH=7.4;可见CO2在健康人体内发挥着碱性物质的作用,CO2是碱不是酸.
  • 摘要:在描述人体酸碱平衡或食物酸碱性质的教科书中,把人类的主要食物糖和脂肪划定为成酸食物.实际上糖和脂肪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微量固定酸,仅仅是中间过渡产物,最终都分解成CO2和H2O;脂肪代谢残留0.01g/24h酮体从尿液中排出.糖和脂肪代谢的主要产物是CO2和H2O,大部分CO2转变成碱性物质HCO3-,仅有少量生成H2CO3.成人在每日的膳食组成中,由糖和脂肪提供的HCO3-可达到10000mmol,而H2CO3只有500mmol,其碱性物质比酸性物质多20倍,因此糖和脂肪是成碱食物.
  • 摘要:凡介绍人体酸碱平衡或食物酸碱性质的教科书,都把蛋白质划定为“成酸食物”.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既产生酸也产生碱,以60Kg体重成人每天必须从食物中获得蛋白质70g计,这些蛋白质氧化分解可以产生碱性物质“HCO3-”2129mmol、产生H2CO3(挥发酸)107mmol,两者转化的比例为20/1;可以产生NH3(固定碱)800mmol、H2SO4(固定酸)25mmol,固定碱和酸的比例为32/1.从上述差距可见,蛋白质代谢产生的碱远比酸多,蛋白质应该划分为成碱食物而不是成酸食物.
  • 摘要:《生物化学》高等中医药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本文重点论述了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在,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研究型教学的整体现状,阐述了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并展望了在《生物化学》中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景.
  • 摘要:目的:获得北葶苈子(Lepidiumapetalum)中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酶(1-hydroxy-2-methyl-2-(E)-butenyl-4-diphosphate synthase,HDS)的编码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rn 方法:根据北葶苈子转录组测序结果中的HD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得到北葶苈子HDS的cDNA序列,进行TA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rn 结果:得到北葶苈子HDS cDNA全长2226bp,编码74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北葶苈子HDS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1-羟基-2-甲基-2-(E)-丁烯基-4-二磷酸合酶结构域,氨基酸序列进化关系表明北葶苈子HDS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亲缘关系最近;成功构建了pET-32a-LaHDS原核表达载体.rn 结论:首次克隆得到北葶苈子HDS基因,并构建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原核表达、纯化蛋白并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 摘要: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精品开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旨在通过共享系统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我校《生物化学》课程开设于建校伊始,是我校较早设置的医药学类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之一。自2012年在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立项为精品课程,并与2014年升级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自立项以来,课程团队以精品资源课程建设为契机,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逐步打造网络课堂,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在实现高等学校优质课堂资源的共享和共建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