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枯萎病菌

枯萎病菌

枯萎病菌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3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园艺、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321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植物保护、棉花科学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等;枯萎病菌的相关文献由88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华平、李云锋、聂燕芳等。

枯萎病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2 占比:3.82%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4321 占比:95.94%

总计:4504篇

枯萎病菌—发文趋势图

枯萎病菌

-研究学者

  • 李华平
  • 李云锋
  • 聂燕芳
  • 王振中
  • 张欣
  • 漆艳香
  • 谢艺贤
  • 彭军
  • 李本金
  • 吕桂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曾强; 郭文婷; 张析; 李潇玲; 张薇
    • 摘要: 研究陆地棉ERF(ethylene-responsive factor)转录因子基因GhERF5-4D在棉花抗枯萎病中的作用,为棉花抗病分子机制及棉花抗病育种研究奠定基础。以枯萎病菌诱导棉花根部基因表达谱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为探针,结合棉花全基因组数据库获得1个ERF转录因子基因GhERF5-4D,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和病毒诱导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研究枯萎病菌胁迫和激素处理后基因GhERF5-4D的表达特征及其在棉花抗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GhERF5-4D(GenBank:MF093148)位于陆地棉D07染色体上,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为663 bp,编码220个氨基酸,仅含1个AP2结构域且无内含子,属于ERF亚族。该基因的表达特征在棉花抗感枯萎病品种及不同激素胁迫处理中存在显著差异,其在抗病品种中为上调表达,在感病品种中为下调表达;乙烯、茉莉酸甲酯处理后,该基因上调表达,而水杨酸处理后则下调表达。GhERF5-4D基因沉默后并进行枯萎病菌接种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沉默株系更感病。对下游抗病相关防卫基因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发现PR2、PR4、PR5、NPR1、ERF1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而WRKY70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GhERF5-4D能够响应枯萎病菌胁迫,并通过参与乙烯、茉莉酸途径调控下游相关抗病防卫基因提高棉花对枯萎病抗性。
    • 周秋钰; 李静雯; 张爱慧; 仰瑾; 周修宏; 郭延乐; 朱士农
    • 摘要: 以苏蜜5号、苏蜜6号西瓜为材料,以灌根法和茎基部刺伤接种法接种西瓜枯萎病菌,比较2种接种方法致病效果,并对接种后西瓜幼苗生理活性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法西瓜枯萎病的发病率不同,茎基部刺伤法枯萎病发病率显著高于灌根法。接种枯萎病菌后,2个品种西瓜幼苗叶片中的MDA、脯氨酸、超氧阴离子的含量均显著增加,POD和SOD活性也都显著提高,而叶片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则呈下降趋势。
    • 姜莉莉; 孙守民; 杨帅; 武冲; 孙瑞红
    • 摘要: 为明确草莓枯萎病拮抗菌JM-3的分类地位,并评价其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同时采用抑菌活性测定、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评价其生防效果。结果表明,生防菌JM-3属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平板对峙抑制率为57.42%。盆栽试验发现,处理后90天,拮抗菌JM-3固体制剂对草莓枯萎病病情指数的防效为83.02%,高于菌液和多菌灵处理,表明固体制剂的持效性较高。田间试验结果趋势与其基本一致。生防菌JM-3液体和固体制剂处理的果实糖酸比分别为8.88和8.90,显著高于多菌灵处理和对照。可见拮抗菌JM-3对草莓枯萎病具有较高的生防效果,且有助于提升草莓品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刘艳; 鲍红帅; 尚红燕; 王国宁; 张艳; 王省芬; 马峙英; 吴金华
    • 摘要: 枯萎病是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枯萎病菌的培养对枯萎病抗性鉴定至关重要。针对5个不同来源(河北曲周、鸡泽、保定、乌鲁木齐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分别命名为QF、JF、BF、WF、PF)的枯萎病菌7号生理小种,设置了8种培养基及2个培养温度处理,研究菌的生长速率、产孢数及孢子的致病力,以筛选适宜的枯萎病菌及其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枯萎病菌BF产孢量最大,棉花枯萎病感病品种冀棉11接菌QF、JF、BF以及WF 35 d后仍未发病或者发病不明显,PF致病力最强且使冀棉11在接菌后25~30 d出现枯萎病症状;Czapek固体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生长速率为1.29 cm·d^(-1),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PSA-200固体培养基上培养的枯萎病菌产孢量显著高于PSA-75和Czapek,PSA-200总产孢量最大,Czapek总产孢量最小;Czapek液体培养基产孢数显著高于其他培养基且培养4 d为宜,但培养温度25和30°C之间产孢量差异不显著。该结果为棉花枯萎病菌筛选及其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 陈兵; 杨钰雯
    • 摘要: [目的]对西瓜类甜蛋白家族基因(ClTLP)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和序列特征及聚类分析,研究其在西瓜不同组织及病原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开展类甜蛋白家族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其与枯萎病菌互作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生物学软件对ClTLP进行序列特征及聚类分析,采用qRT-PCR技术检测ClTLP基因在西瓜根、茎、叶组织及枯萎病菌侵染不同时间(0,12,24,48,120,168 h)后的表达情况.[结果]从西瓜基因组中共鉴定到28个西瓜TLP家族基因,TLP基因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主要有4种结构类型,蛋白保守,氨基酸基序高度一致.在基因启动子区发现多个激素响应元件和胁迫响应元件.西瓜类甜蛋白归属10个聚类群.多数ClTLP基因在西瓜不同组织中表现为组成型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高于茎和叶片.枯萎病菌侵染可以诱导大部分ClTLP基因的表达,且多数基因表达量在侵染后120 h最高.其中,Cla97C01G019790和Cla97C10G185250的表达随枯萎病菌侵染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而Cla97C10G204510和Cla97C10G185260的表达受到了枯萎病菌胁迫抑制.[结论]西瓜类甜蛋白家族有28个成员,其大多数CITLP基因的表达量在根中最高,可受枯萎病菌诱导,在西瓜抵御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刘刚
    • 摘要: 近期,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土传病害生物防治课题组与荷兰生态研究所合作在《Applied Soil Ecology》上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不同耕作体系与定殖于黄瓜枯萎病菌菌丝上细菌种群构成和功能的关系,发现受黄瓜连作以及病原菌接种影响,定殖在枯萎病菌菌丝周围的细菌种群构成和优势细菌丰度发生明显变化,细菌的抑病功能发生衰退,研究结果为连作条件下黄瓜枯萎病加重成因提供了新的解释,为枯萎病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 李万芹; 何鹏飞; 吴毅歆; 何鹏搏; Shahzad Munir; 孔宝华; 李兴玉; 何月秋
    • 摘要: 为了找到安全有效的防控香蕉枯萎病的生防菌株,采用组织分离法从香蕉叶片中分离出内生细菌菌株YX-11.采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16 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YX-11具有溶磷、解钾和固氮的能力,还可以促进香蕉的生长,能抑制10种植物病原菌,其中对香蕉枯萎病菌、烟草疫霉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71.30%、72.77%和72.19%.它的带菌苗结合生物有机肥施用,以及多次喷施对田间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75.56%.
    • 韦弟; 韦莉萍; 周维; 覃柳燕; 黄素梅; 田丹丹; 李朝生; 龙盛风; 何章飞; 韦绍龙
    • 摘要: 【目的】明确抗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宝岛蕉和南天黄在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侵染前后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趋势,为揭示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荧光标记的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菌株(Foc37-GFP)对不同抗性香蕉品种(桂蕉6号、桂蕉9号、宝岛蕉和南天黄)进行接种处理(孢子悬液浓度1.0×10^(6)CFU/mL),分别于侵染第0~6 d取样检测不同香蕉品种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等生理指标。【结果】经Foc37-GFP侵染后,桂蕉6号根系SOD、POD、CAT和PAL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至侵染第6 d,POD、CAT和PAL活性均极显著低于抗枯萎病香蕉品种(P0.05),至侵染第6 d则极显著低于3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经Foc37-GFP侵染后,宝岛蕉根系SOD和CAT活性及抗氧化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再急速下降的变化趋势,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PAL活性和O_(2)^(-)·清除率则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南天黄根系SOD活性变化趋势与宝岛蕉的一致,POD、CAT和PAL活性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O_(2)^(-)·清除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总抗氧化能力先下降后保持在一定水平上;桂蕉9号根系SOD、POD和PAL活性及O_(2)^(-)·清除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先急速下降后急速上升,至第6 d达最高值并接近宝岛蕉的活性水平,但极显著高于南天黄和桂蕉6号,总抗氧化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与SOD、POD和PAL活性及O_(2)^(-)·清除率的变化规律相反,且与宝岛蕉的相反。【结论】感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6号根系抗氧化酶主要通过协同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宝岛蕉、南天黄和桂蕉9号抗氧化酶主要通过互补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在枯萎病菌侵染期间,不同抗性香蕉品种根系中不同抗氧化酶发挥的主导作用各不相同,从而保持抗氧化酶系统的动态平衡。
    • 韦弟; 韦绍龙; 韦莉萍; 周维; 覃柳燕; 黄素梅; 田丹丹; 李朝生; 龙盛风; 何章飞
    • 摘要: [目的]明确抗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9号、宝岛蕉和南天黄在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侵染前后其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趋势,为揭示香蕉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荧光标记的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菌株(Foc37-GFP)对不同抗性香蕉品种(桂蕉6号、桂蕉9号、宝岛蕉和南天黄)进行接种处理(孢子悬液浓度1.0×106 CFU/mL),分别于侵染第0~6 d取样检测不同香蕉品种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等生理指标.[结果]经Foc37-GFP侵染后,桂蕉6号根系SOD、POD、CAT和PAL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至侵染第6 d,POD、CAT和PAL活性均极显著低于抗枯萎病香蕉品种(P0.05),至侵染第6 d则极显著低于3个抗枯萎病香蕉品种.经Foc37-GFP侵染后,宝岛蕉根系SOD和CAT活性及抗氧化能力呈先下降后上升再急速下降的变化趋势,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PAL活性和O-2·清除率则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南天黄根系SOD活性变化趋势与宝岛蕉的一致,POD、CAT和PAL活性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O-2·清除率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总抗氧化能力先下降后保持在一定水平上;桂蕉9号根系SOD、POD和PAL活性及O-2·清除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先急速下降后急速上升,至第6 d达最高值并接近宝岛蕉的活性水平,但极显著高于南天黄和桂蕉6号,总抗氧化能力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与SOD、POD和PAL活性及O-2·清除率的变化规律相反,且与宝岛蕉的相反.[结论]感枯萎病香蕉品种桂蕉6号根系抗氧化酶主要通过协同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宝岛蕉、南天黄和桂蕉9号抗氧化酶主要通过互补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在枯萎病菌侵染期间,不同抗性香蕉品种根系中不同抗氧化酶发挥的主导作用各不相同,从而保持抗氧化酶系统的动态平衡.
    • 褚新培; 吕桂云; 鹿秀云; 贾邱颖; 梁垚; 高洪波
    • 摘要: 从河北省番茄栽培面积较大的定兴和肥乡地区枯萎病病株中分离纯化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浸根法鉴定了10个番茄砧木的枯萎病抗性.结果表明,从定兴和肥乡分离到的菌株均为尖孢镰孢菌,采用尖孢镰孢菌生理小种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证明2个菌株都为尖孢镰孢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lycopersici)生理小种3;筛选得到了3个枯萎病高抗砧木品种,7个抗病砧木品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