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杨维桢

杨维桢

杨维桢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书法、篆刻、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0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春岁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与元代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等;杨维桢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乔光辉、杨尔、顾工等。

杨维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86.3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24%

专利文献>

论文:30 占比:12.40%

总计:242篇

杨维桢—发文趋势图

杨维桢

-研究学者

  • 乔光辉
  • 杨尔
  • 顾工
  • 刘倩
  • 王辉斌
  • 黄仁生
  • 冯小禄
  • 边学斌
  • 向珊
  • 张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顾工
    • 摘要: 杨维桢(1297-1370)是元末具有特殊风格、重大影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传世墨迹总量不多,大部分已经进入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近二三十年来公开拍卖的杨氏真迹唯《橘洲燕集诗轴》《元夕与妇饮》《赠装潢萧生显序》三件而已。
    • 薛宁; 王在省; 邹昌锋
    • 摘要: 针对杨维桢的书法构图的研究,以杨维桢的书法作品及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园林作品构图为材料,采用定量分析的手法,研究其中相关性。主要以《题古泉钱谱册》,拙政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的手法,将书法进行拆分,计算每个空间的面积。从其空间结构,在总空间中所占的比重为因子,分析其与园林空间构图的相关性。其中分别记录每个字体的长和宽,用图表的方式,通过对比,得出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杨维桢的书法结构及其艺术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上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对现代中国园林设计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
    • 顾工
    • 摘要: 杨维桢《壶月轩记》是其晚年为上海儒生李恒作,在书法方面有三点重要意义:一是格式完整,有乌丝栏,钤印六方,是杨维桢交付文稿墨迹的标准件;二是书于杨维桢去世前一年,是其存世墨迹中最晚者,以章草与行、草杂糅运用,代表了杨维桢晚期的书风;三是杨维桢经常使用特制的毛笔—铁心颖、画沙锥,表现出劲健的线条效果。《壶月轩记》是他存世墨迹中唯一写明“试老陆画沙锥书也”的。
    • 陈沫吾
    • 摘要: 隐者书家,只为学者和艺术家所重视,不为一般人所歌颂传承,其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往往是启发来者的,作品形式感不循规蹈矩,独辟蹊径,杨维桢就属于这类书家之一。在我国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对后世产生影响作用并被后来者推崇的人可谓是层出不穷,如二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他们大多是从技法上开宗立派,彰显出对后学者的楷模作用。但另一类隐者书家,只为学者和艺术家所重视,不为一般人所歌颂传承,其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往往是启发来者的,作品形式感不循规蹈矩,而是独辟蹊径,杨维桢就属于这类书家之一。
    • 殷无为
    • 摘要: 木偶戏,又称“木人戏”“傀儡戏”,遍布我国除西藏、新疆、内蒙古外之大部分地区的城乡,1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最灿烂的戏剧瑰宝之一。上海是中国木偶戏盛行的地区之一,以往学者对上海木偶史的研究,多以清末道光年间为起始,至今不过二百年。但在元代末期,上海的木偶戏就已进入了鼎盛期乃至集大成期,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受当时松江统帅邀请。
    • 摘要: 丰仪《北齐书》中载,当时宫廷女子喜欢戴飞鸟形的假髻,后来流传到民间。唐朝的杨贵妃就是“飞鸟髻爱好者”,她还喜欢穿黄色的裙子,所以,她颅命于马兔坡后,京中儿童传唱:“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元朝文士杨维桢也作诗叹道:“义髻早知无死所,不如生不负青陵。”
    • 郭丽
    • 摘要: 隋前乐府习称古乐府,隋唐以来古乐府地位日高,甚至成为与《诗经》相提并论的经典。从经学化、学理化、高格化、楷式化四个方面可以清晰揭示古乐府的经典化过程:隋代王通《续诗》开启了古乐府经学化历程;唐代李白古乐府学从学理化、经学化、楷式化三个方面推进了古乐府经典化;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和郑樵《通志二十略·乐略》使古乐府经典地位获得了学理支撑;元代左克明《古乐府》为文人创作古乐府提供了简明读本,对古乐府的楷式化有所助益,杨维桢大量拟作古乐府彰显了古乐府的楷式地位;明代复古思潮兴盛,对古乐府经学化、学理化、高格化、楷式化四个方面均有推进,在揭示古乐府艺术成就、推尊古乐府体式方面均达到顶峰;清代朱嘉征《乐府广序》将古乐府经学化推向极致,朱乾《乐府正义》在义理阐发的同时兼顾史实考证,对朱嘉征的极端经学化又有所纠正。
    • 廖丹
    • 摘要: 明代松江地区有着广泛的文人交游和结社活动传统,元末明初以杨维桢为代表的书家群体活动开启了松江的文化艺术圈,继之而起的文人结社活动在明代中后期愈演愈烈,他们既是松江文化生态的缩影,同时也构建了松江地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传承,在明代经济和思想解放的潮流中,松江地区也一直与苏州为代表的文化艺术圈不断碰撞融合,发展出了独特的松江区域文化。
    • 杨静
    • 摘要: 张雨(1280〜1350),元代书法家,字伯雨,又号句曲外史,30岁时为茅山道士,道号贞居子,60岁恢复儒者身份,往来江苏、浙江一带,与当地文学艺术家交流甚密,声望颇高。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他的《自书诗册》,而吉林省博物院则藏有一套相对应的倪瓒、杨维桢等《张雨诗题跋册》(图一)。
    • 丁放
    • 摘要: 文学史家通常将元代诗歌史分为三期,元初摹仿晚唐与季宋,元中期以"四大诗人"为代表的主流诗人推尊盛唐,杨维桢为后期之代表,其诗论的核心,是反对晚唐晚宋,提倡六朝与唐代二李(李白、李贺),同时又推崇陶、韦、柳之诗风,间及杜甫、李商隐与韩偓。如果说,以"元诗四大家"为代表的元中期诗人活跃于朝廷,诗风主要是盛唐之音,是舂容大雅之音;那么,以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雅)体"诗人,则主要活动在元后期,地域则在东南地区,主要是一批在野诗人,诗风则接近中唐,是"变风""变雅"。在诗体上,杨维桢倡导古乐府,轻视律诗;在写作方法上,他提倡《春秋》笔法,主张诗歌有言外之意,反对简单的历史记录体("诗史")。杨维桢的同道与诸门弟子,论诗均与维桢较为接近,又有所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