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长之

李长之

李长之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求索、齐鲁学刊、学习与探索等; 李长之的相关文献由14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天池、孔庆林、刘月新等。

李长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 占比:100.00%

总计:198篇

李长之—发文趋势图

李长之

-研究学者

  • 于天池
  • 孔庆林
  • 刘月新
  • 朴晓琳
  • 李书
  • 王海涛
  • 刘坛茹
  • 刘洁
  • 於璐
  • 蔡青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海洋
    • 摘要: 郜元宝、刘彬相继就“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的“不为”或“不能”提出了看法:郜元宝还原了“文学家鲁迅”丰富、复杂、立体的形象,反思了文坛“小说独霸”的现象;刘彬则从艺术自身的特质与限度出发,辨析鲁迅小说创作中遭遇的写作瓶颈。中国现代文坛确实存在轻翻译重创作的问题,鲁迅小说创作中译介的因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鲁迅主张书斋外的工作,上海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鲁迅小说有文章的影子,与西方叙事文学传统有差异,有做长文的能力;鲁迅20世纪30年代计划写作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小说,他的思想谱系与左翼革命谱系并非完全重合,有着自我独特的思考方式。鲁迅的小说创作存在着多种可能,他多写少写或不写小说都是正常的。
    • 于阿丽
    • 摘要: 除了大量文艺批评实践之外,李长之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对文艺批评自身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借助于对文艺批评的方法、批评者、文体等不同角度的充分论证,他指出文艺批评应同时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并由此积极倡导文学研究(或文艺批评)本身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在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这是较早地试图将"文艺批评"纳入专业化、学科化道路发展的可贵努力.他的这一主张和倡导,既体现出对西方文艺批评中科学方法的借鉴,也是对中国传统文艺批评中艺术创作因素的张扬,在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于阿丽
    • 摘要: 21世纪以来,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与美国通识教育思想产生的时间几乎同步,李长之等中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思想探索,李长之深刻反思了中国传统"通才教育"与西方现代"专才教育"各自的优劣,最终明确提出了"寓通于专"的教育主张.李长之这一思想对于当今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启示,既有助于人们认识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也有助于开拓"寓通于专"的新型通识教育思路,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通识教育与"中国文艺复兴"事业之间的紧密关联.
    • 李璐
    • 摘要: 李长之在"青年"时期创作的《鲁迅批判》中,反复强调自己的"青年"身份与"青年"立场,与萧红、胡风、聂绀弩、萧军等文学青年的鲁迅观一道,展现了鲁迅同时代的青年作家对于鲁迅的接受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李长之生活的20世纪初叶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青年"超越了简单的代际指称与生理学意义,成为社会新的政治、思想、审美与伦理主体.以鲁迅为代表的《新青年》作家群对"新青年"主体的规训和理想化建构,和李长之等一批"后五四"青年作家对鲁迅等"导师"前辈作家的接受与回应,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
    • 唐宝民
    • 摘要: 1935年,梁实秋发表了《偏见集》,没过多久,《国文周报》上就发表了一篇《梁实秋著〈偏见集〉》。闻一多看到这篇文章后,写信告诉梁实秋,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大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叫李长之李长之在文章中,批评《偏见集》:“伦理的立场太过,而哲学意味的美学性太少,一个批评家应当重在后一个方面。”
    • 廖光发
    • 摘要: 批评家李长之的鲁迅批评,不仅是鲁迅批评史上的独特存在,还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李长之的鲁迅批评研究聚合于李长之《鲁迅批判》一书或某一个批评时期,较少从李长之的鲁迅批评生涯入手,研究其鲁迅批评的特点。基于李长之的鲁迅批评生涯,其鲁迅批评呈现出鲜明的四个阶段的特征:初入批评,好于技巧;渐入哲学,内外联鲁;沉潜裂变,与民共民;批评战士,服膺国家,以此重新审视李长之在鲁迅批评史上的文学地位。
    • 陈鹏
    • 摘要: 【教学目标】1.立足三重观照阅读法探究文本(语言涵泳、思维提升与文化传承)。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分析同类语言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及运用。【课前准备】教师发放学案,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学案。【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学者,他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他对唐诗作出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他曾说过:"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他就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林庚。
    • 李维新
    • 摘要: 在利津老城以北2.5公里处,黄河大堤臂弯顶端,有一个小村叫庄科。近百年来,从这个不起眼的小村里走出了著名革命家李竹如、全国著名苎麻纤维专家酆云鹤、著名文学评论家李长之,人称“庄科三杰”。其中李竹如、酆云鹤的成长,都与庄科村一位名叫李呈祥的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 李蕾
    • 摘要: 文化古城时期的北平是现代北京史中罕见的一个政治低压、文化空气浓厚的黄金时段,此时学者和大学教师所具有的职业优势对京派文人的文学观念影响颇深。京派作家果敢地站在世界文学的场域中启动对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实验和探索,李健吾、沈从文、李长之、萧乾、常风等人更是秉持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和谐、静穆"的美学主张,以深厚的学养和学院派独立的品格审视初具规模的新文学写作,以《清华周刊》、《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等为发声平台,留下了《咀华集》、《咀华二集》等颇具学院特色的书评文章。兼为作家和学者的京派批评家是科学精神和艺术品格的统一.
    • 廖光发
    • 摘要: 批评家李长之的鲁迅批评,不仅是鲁迅批评史上的独特存在,还是鲁迅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李长之的鲁迅批评研究聚合于李长之《鲁迅批判》一书或某一个批评时期,较少从李长之的鲁迅批评生涯入手,研究其鲁迅批评的特点.基于李长之的鲁迅批评生涯,其鲁迅批评呈现出鲜明的四个阶段的特征:初入批评,好于技巧;渐入哲学,内外联鲁;沉潜裂变,与民共民;批评战士,服膺国家,以此重新审视李长之在鲁迅批评史上的文学地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