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93篇;相关期刊968种,包括北方论丛、江汉论坛、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2014年湖北省博物馆协会学术研讨会、丝绸之路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闻一多的相关文献由158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乐平、许霆、刘殿祥等。

闻一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4 占比:80.1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493 占比:19.61%

总计:2514篇

闻一多—发文趋势图

闻一多

-研究学者

  • 李乐平
  • 许霆
  • 刘殿祥
  • 卢惠余
  • 闻一多
  • 李晓奇
  • 闻立雕
  • 龚维英
  • 李思乐
  • 潘吉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金玲
    • 摘要: 梁实秋与闻一多在清华和留美时期关系密切,两者经常探讨诗歌创作问题,结成了"诗友".由于艺术观不同,两者在诗歌创作、诗歌观念以及对一些作家的评骘上存在分歧.梁实秋认为艺术可以超越现实,坚持诗的"贵族性"和"唯美主义";闻一多则兼容了诗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这种艺术观的差异其实源起两者的个性、气质与性情的差异,同时,也影响着两者的艺术走向与人生选择.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他们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二人以"诗友"始,却没能以"心友"终.
    • 方邦宇
    • 摘要: 闻一多、朱自清、冯至是在1920年代即已成名的诗人.他们自1930年代以来,不同程度地中断了新诗创作.从这一现象出发,可考察创作的中断以及他们在冯至出版新作《十四行集》时所反映的"中年"问题."中年"这一批评术语源自朱自清对冯至《十四行集》所体现出的沉思特点的评价,并很快引起了其他诗人的共鸣.但简单地把"中年"看作是一种沉稳、凝定的写作风格,反而会掩盖这一批评术语诞生的具体语境以及诗人风格转变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内部挣扎与责任意识的成长."中年"并不意味着沉稳、凝定的风格,而是由无法继续按原有方式写作的阻滞所倒逼形成的写作状态.冯至所展露出的"中年"特征与他对德国修养小说"修养"概念的翻译与接受有关,他的"中年"最终导向了与左翼理念相异的"实然世界"与"应然世界"的和解.这一问题也与1990年代诗歌界的"中年写作"问题有所呼应.
    • 姜涛
    • 摘要: 《晨报·诗镌》创办于1926年4月1日,在后来的新诗史叙述中,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新诗格律、音节的实验上,这似乎是一种已被“锁定”的常识。然而,《诗镌》的诞生恰恰在“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不久,创刊号上也集中发表了闻一多、饶孟侃等人回应惨案的诗文。按照闻一多的说法,“铁狮子胡同大流血”之后《诗镌》的创立,不单是一种“碰巧”,更有诗学上的内在相关性。回到历史的语境中,梳理闻一多等人在“三一八”前后的政治参与、诗学思考和特殊的诗体实践,能更完整呈现《诗镌》群体新诗“创格”的意义,也能从一个侧面,揭示20世纪20年代中期剧烈历史变动对新诗观念和感受方式的潜在影响。
    • 刘继林
    • 摘要: 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我们文艺工作者应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节点的高度来学习、认识和思考文艺评论工作问题。全面梳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走过的艰苦卓绝、灿烂辉煌的历程,系统总结百年中国文艺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入研究百年中国文艺的历史、谱系、元典、经典、基因、精神、意义、价值等。
    • 杨霞; 朴婕
    • 摘要: 2021年12月25日下午,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理事会议成功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线下主会场设在武汉大学。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闻社、闻一多基金会等高校和机构的80余名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
    • 李靓
    • 摘要: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诗人,闻一多吸收和借鉴了众多外来作家文艺思想的影响。其中,济慈对诗歌之美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诗歌创作过程中想象力的大力推崇,对闻一多诗歌观念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闻一多不时在诗歌评论中将济慈的诗歌理论视为判断诗歌艺术水平的标准。与此同时,闻一多表现出了明显的“创造性叛逆”,其诗歌充满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 王丽方; 徐跃家; 许达; 王飞
    • 摘要: 建筑的文化性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方向。与其他文化艺术手段相比,建筑这种独特艺术形式尺度巨大、手段丰富、力量充足、年代持久,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影响力。借助建筑,所处位置的丰富历史人文信息能够得到鲜明的标注。团队力求用建筑表现闻一多,第一次采用以意找形、以势造形的方式准确判断方向,灵活创作造形,并且借助先进的设计建造技术完成实施。城市获得了一处独特有势又很亲人的标志性建筑。
    • 李怡
    • 摘要: 《红豆》组诗是闻一多著名的诗作,它并非人们所阐述的那样是简单的对忠贞爱情的叙写,而是完整丰富地记录了因旧式婚姻而产生的各种酸甜苦辣、悲欣怨怒,讲述的是“过渡时期的中国爱情故事”,在中国爱情诗歌史上,实现了类型的拓展,创造出了具有特殊认识价值的诗歌文本。
    • 杨一多
    • 摘要: 闻一多由学者转而成为民主斗士之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杂文写作。对于这部分杂文的研究,一直都以其政治意义作为基点,相对的,其余部分则受到了遮蔽。将杂文与论文两者勾连,对闻一多的杂文进行新的解读,恢复其杂文的本来面貌,为闻一多后期思想研究提供不一样的思路。
    • 周秉高
    • 摘要: 闻一多对“斡维”“天极”“顾菟”的解读,并非新解,只是沿用前人之说。他的“‘女歧’为尾星”“‘伯强’当为箕星”的说法倒是别致,但不符合文本原意,也不符合全诗主题。“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句中之“利”当读若“黧”“黎”。《天问》中“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二句是针对前人关于“氐”星和“亢”星“以合时应”占语的质疑,实际也是对前人制定的金科玉律的怀疑。离开了全篇主题和层次,单纯的训诂是不能准确解读楚辞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