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学
晚清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541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齐鲁学刊、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文艺争鸣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晚清文学的相关文献由9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欧梵、王晓初、唐欣玉等。
晚清文学
-研究学者
- 李欧梵
- 王晓初
- 唐欣玉
- 张秀华
- 王成
- 王琳
- 陈少松
- ZHAO Yu-long
- 任杰
- 关键
- 冷露
- 刘成才
- 刘桂梅
- 刘永丽
- 史修永
- 吕斌
- 吕晴
- 吴宗海
- 吴福辉
- 周乐诗
- 周明初
- 周渡
- 周玉清
- 唐宏峰
- 夏伟
- 姜淼
- 姜荣刚
- 孙强
- 季进
- 安立志
- 宋剑华
- 宋阜森
- 尹静
- 张小慰
- 张柠
- 徐先智
- 成丹彤
- 曾明
- 朱眉叔
- 李欣池
- 李长林
- 林晨
- 段书晓
- 汪聚应
- 沈栖
- 王侃
- 王俊
- 王学钧
- 王延龄
- 王瑶
-
-
成丹彤
-
-
摘要:
魏爱莲的《小说之家》研究晚清衢州詹氏文学家族,将詹氏兄弟关于女性的作品置于家庭脉络中审视,以此探讨传统母教与古典文学为晚清新文学提供的资源。家族视角并不能完全解释詹氏两代家族的创作新变,受到詹垲记者身份的影响,其文学作品与新闻社论都在表达其政治经济见解,并且在时局发展中不断更新完善观点,体现了晚清文学对现实快速反应的即时性。不同于传统士大夫,詹氏兄弟作为当时的"边缘知识人",同时创作新旧文学以获取商业利益,以弄潮儿的身份活跃在文坛与风月场,趋时逐利的同时又关心女性事务,并灵活地将古典趣味与西潮冲击结合,推动了社会的风气之变。
-
-
陈炜舜
-
-
摘要:
袁世凯(1859—1916)于宣统元年至三年间(1909—1911)隐居彰德府养寿园,与其幕僚故友颇有酬唱之作.这些作品多收录于其次子袁克文所编《圭塘倡和诗》及长子袁克定所编《洹村逸兴》.此外,袁世凯此时还作有《自题渔舟写真四首》,这组七律虽以辘轳体形式创作,而流传较广的仅其一、四首而已.由于文本原貌的残缺,内容的诠释也受到影响.笔者认为,《自题渔舟写真四首》创作于洹村酬唱晚期(宣统三年初至辛亥革命前夕),其主题有出世和用世两条脉络,两种心态一如辘轳回旋,随着诗歌文本的进路而此消彼长,以达致影响社会舆情的效果.两者此消彼长的轨迹,是袁氏洹村酬唱活动心态具体而微的反映与归结.
-
-
徐先智
-
-
摘要:
晚清时期,现代传媒开始兴起,在这一过程中文学与现代传媒开始结盟,在文体上呈现了一种"舆论化"的现象.舆论化使得晚清文学不再像传统文学那样高蹈,而是表现出对底层社会与即时事件的浓厚兴趣,这使得晚清文学在文体上发生了一系列的特殊变化.本文从舆论的角度重审晚清文学,对"诗词纪事""政论文的兴起"和"小说文体的舆论化"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审视晚清文学在文体上的"舆论化"倾向与演变,同时认为文学的这种"舆论化"现象,与当时社会结构的转型,即王朝崩溃、社会空间的扩大密切相关.
-
-
沈栖
-
-
摘要:
大凡略识晚清文学的人,都知道刘鹗的《老Y残游记》。这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学名著,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晚清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辛辣地直斥官场腐败现象,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因此列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而声闻遐迩。刘鹗在人们的心目中,俨然成了清末的“反腐英雄”。
-
-
-
-
姜淼
-
-
摘要:
20世纪中国文学对人性问题表现了较大的兴趣,作家、批评家时常通过对人性的思考与表达来建构自己的文学批评,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能看到一条较清晰的"人性"发展脉络。所谓"文学批评的人性话语"正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对该问题的现有研究,多从人道主义或人文主义等思潮角度切入,存在着价值指向上的偏颇、来源单一化,以及时间涵盖上不够全面等问题;而从"人学"角度进行的观照,又未免涉猎过广而缺乏聚焦。
-
-
陆胤
-
-
摘要:
围绕《荷马史诗》等古典作品的性质和形成过程,“口传性”(orality)与“书写性”(literacy)的升降,一直是西方古典研究者关注的议题,引起旷日持久的争论。而在晚清时代的中国,一些知识结构处在中西之间的学者亦已开始考虑类似问题:经书、传记、诸子等上古文献“口耳相传”的作用为何?书写行为与书写质料带来了怎样的知识变革?
-
-
-
肖琴1
-
-
摘要:
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文中强调了晚清文学的重要作用,文中的观点学界多有争议,本文无意重新定位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的文学史地位,而是客观的阐述晚清文学的发展成就,以及其对现代文学发展所作用的积极贡献和重要启示。作为文学研究者,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晚清文学在中国文学向现代性转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人为的将其排斥在现代文学行列之外。晚清文学追求现代性,虽然不如新文化运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纲领,没有五四文学除旧革新的彻底.
-
-
任杰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王德威在其著作《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提出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一说,给晚清、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大致梳理了现代性概念,并以王德威的视角探讨了晚清时期文学现代性的来源,认为王德威深受西方理论的影响,通过将文学研究充分历史化,表现出了其文学现代性观:核心为从传统中生发出的自主与创造,而基础乃是多元现代性间的竞争.以此,他突破性地发掘了被主流文学史叙述所忽略、遮蔽的晚清文学创作中显示出的“另类”现代性,并为其正名.王德威的文学现代性观复杂而难以厘清,并不自成体系.这种现代性观之于文学研究具有独特意义和启示,也让陷入了另一种迷思.
-
-
赵利民
-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将报刊文献与文学转型结合起来,从新的视角对中国文学自晚清开始的转型历程做出立足于文献的、全面的梳理、分析与研究,重回文学现场,回到报刊文献的原生态,通过大量丰富的文献研究,呈现出晚清文学发展的真实的、全景式的图景.这一研究在一定上有助纠正在该领域长期以来所出现的偏差.由于长期收到片面思想尤其是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过去的研究往往认为由传统文学到新文学的转型就是"裂变"、"激变".研究者过分强调"新"的、反传统的一面,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传统文学的因素在转型中所表现的复杂情形,某些积极意义也被遮蔽,通过报刊文献的研究会更真实地呈现这一时期文学的面貌.这一学术思想与学术思路与自上世纪以来思想界对激进主义文化思想反思,注重新文学在产生与发展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相一致.通过研究明确发现在晚清,新的文学观念与旧的文学观念的并陈与杂糅是一大重要特征.所谓"并陈"是指新的和旧的同时存在;所谓"杂糅"是说"旧"中有"新"和"新"中有"旧",还包括由"新"转"旧".
-
-
陈雪虎
- 《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以癸卯学制中的文学立科和"文学研究法"为对象,讨论这一国族制度架构的时代内涵,分析它所可能预留的知识生产和文论形塑的空间.晚清民初对国族学问和大学建制的思路不少,但"文学立科"使传统文化和"中国文辞"得到制度化的存留,相应的知识生产得以生成,相关课程的设置也主导了20世纪文学学术的基本形态."文学研究法"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设置,主要基于传统学术和本土想象,具有学科总论的性质.其间充满拟想的模糊和不确定性,但也给后来相关知识的生产预留了空间.
-
-
ZHAO Yu-long;
赵毓龙
- 《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对“西游故事”的艺术重构中,子弟书的文体成规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体式看,作为“零出”叙事,子弟书对故事进行了二重选择,截取、放大与自身艺术成规相适应的情节区间,这些区间既不一定来自百回本小说,也未必以“斗法”为情节主体或焦点.从体性看,作为一种“诗化”的说唱艺术,子弟书为故事注入了更多人情、世情的成分,淡化了神魔色彩,是“西游故事”晚清近代以来持续人情化、世情化之艺术经验准备的显著一环.
-
-
ZHAO Yu-long;
赵毓龙
- 《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对“西游故事”的艺术重构中,子弟书的文体成规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体式看,作为“零出”叙事,子弟书对故事进行了二重选择,截取、放大与自身艺术成规相适应的情节区间,这些区间既不一定来自百回本小说,也未必以“斗法”为情节主体或焦点.从体性看,作为一种“诗化”的说唱艺术,子弟书为故事注入了更多人情、世情的成分,淡化了神魔色彩,是“西游故事”晚清近代以来持续人情化、世情化之艺术经验准备的显著一环.
-
-
ZHAO Yu-long;
赵毓龙
- 《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对“西游故事”的艺术重构中,子弟书的文体成规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体式看,作为“零出”叙事,子弟书对故事进行了二重选择,截取、放大与自身艺术成规相适应的情节区间,这些区间既不一定来自百回本小说,也未必以“斗法”为情节主体或焦点.从体性看,作为一种“诗化”的说唱艺术,子弟书为故事注入了更多人情、世情的成分,淡化了神魔色彩,是“西游故事”晚清近代以来持续人情化、世情化之艺术经验准备的显著一环.
-
-
ZHAO Yu-long;
赵毓龙
- 《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对“西游故事”的艺术重构中,子弟书的文体成规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体式看,作为“零出”叙事,子弟书对故事进行了二重选择,截取、放大与自身艺术成规相适应的情节区间,这些区间既不一定来自百回本小说,也未必以“斗法”为情节主体或焦点.从体性看,作为一种“诗化”的说唱艺术,子弟书为故事注入了更多人情、世情的成分,淡化了神魔色彩,是“西游故事”晚清近代以来持续人情化、世情化之艺术经验准备的显著一环.
-
-
ZHAO Yu-long;
赵毓龙
- 《中国文体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在对“西游故事”的艺术重构中,子弟书的文体成规发挥了重要作用.从体式看,作为“零出”叙事,子弟书对故事进行了二重选择,截取、放大与自身艺术成规相适应的情节区间,这些区间既不一定来自百回本小说,也未必以“斗法”为情节主体或焦点.从体性看,作为一种“诗化”的说唱艺术,子弟书为故事注入了更多人情、世情的成分,淡化了神魔色彩,是“西游故事”晚清近代以来持续人情化、世情化之艺术经验准备的显著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