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小说

新小说

新小说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7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3734篇;相关期刊398种,包括法国研究、文学教育、外国文学动态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等;新小说的相关文献由631位作者贡献,包括郭浩帆、姚公涛、陈平原等。

新小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0 占比:2.1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734 占比:97.88%

总计:34466篇

新小说—发文趋势图

新小说

-研究学者

  • 郭浩帆
  • 姚公涛
  • 陈平原
  • 柳鸣九
  • 欧阳健
  • 袁荻涌
  • 谢小丰
  • 张唯嘉
  • 胡全章
  • 杨亦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左玉玮
    • 摘要: 一篇俄国侦探小说十多年间分别刊载于《浙江潮》《新小说》《绣像小说》《眉语》,不同的讲述者在不改变故事内核的情形下,进行了侧重点不同的演绎。从述说域外故事之奇,到推崇西方法律和科学、赞扬侦探睿智神勇,到针砭国内弊病,再到渲染女色危害,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本内涵。文章试图通过这个侦探故事的演变,呈现社会环境变动、刊物宗旨不同以及译介者动机对侦探小说的影响,由此一窥近代侦探小说的流变。
    • 刘畅
    • 摘要: 《新小说》作为中国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杂志,它的创刊与发行在中国现代小说兴起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小说史上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对《新小说》创刊、发行、停刊、延期、复刊,以及基本栏目设置等基本事实问题的研究与厘清,既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一份杂志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也能够帮助我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杂志的特色与影响,帮助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实现历史地审视杂志的意义与价值。
    • 张曼
    • 摘要: “末日想象”的概念来源于基督教传统。梁启超的《世界末日记》是一篇以科学和宗教为载体的翻译小说,文本在世纪末的颓废情绪和末日想象下剥离了原著的基督教思想和天文学的科学精神,融入了梁启超个人的佛学观念和流亡域外的时代境遇,影响了晚清末日想象文学的书写。通过追溯《世界末日记》在不同刊物上的转载及传播情况、分析《世界末日记》在晚清社会的传播所形成的末日想象思潮,来阐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视域下末日书写与晚清佛学思潮之间的关系。
    • 叶阳
    • 摘要: 本文在小说对峙时期的背景下展开研究。讲述“五四”新小说之“新”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之优势,论述位移特征以及探讨发展趋势。以“五四”新小说和中国通俗小说为主体,对于二者在对峙时期的异同进行深入论述。
    • 彭婷婷
    • 摘要: 作为法国“新小说”流派的奠基人,罗伯-格里耶(AlainRobbe-Grillet)在小说领域完成了近十年的反叛性创作后,开始将目光转向更具实验性的电影小说。电影小说因其极度物化、客观的叙事手法,以及大量台词对白与电影拍摄术语的融入,使得学界对其文学属性提出了质疑。本文将结合罗伯-格里耶前、中、后期创作的四部电影小说,分析其电影小说创作理论的演变过程,探究作者是如何将“新浪潮”电影与“新小说”文本有机融合,创作出兼具“电影性”与“文学性”的电影小说。
    • 刘超群
    • 摘要: 本文论述的背景是中国通俗小说与“五四”新小说的对峙期,即自“五四”文学革命至抗战前。本文将从“五四”新小说的成就与不足、互动位移以及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对峙期的背景下,以中国通俗小说和“五四”新小说为论述主体,揭示二者的显著特征,并对其展开比较和探讨。
    • 王齐洲
    • 摘要: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和传统小说观念一直处在发展变动之中,二者存在密切联系.《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对小说的定义,代表着汉唐以来以四部之学为知识结构、以宗经征圣为主导思想的士人小说观念;这一小说观念因士人对正统文化的垄断和对道统的竭力维护,表现得最为稳定,且一直占据学术思想的主流地位.以"说话"为基础而形成的通俗小说定义,与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独立后的文化消费相关联,反映着市民的小说观念;在这种小说观念指导下创作的小说,往往"资于通俗,谐于里耳",采用日常白话来表达,以休闲娱乐为目的 ,故长期被视为"闲书",不入四部之列.20世纪兴起的"新小说",是近代社会自由职业的知识分子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后,对传统小说采取的"革命",具有批判和启蒙的双重意味;其小说观念代表着传统士人和市民在向现代国家公民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也可以说是成长中的公民的小说观念;它以"新民""写实""白话""情感""形象""审美"为基本内涵,以关注社会底层、建设"民众文学"为价值追求,不仅贯穿着整个近、现代,而且指向当下.
    • 晋海学
    • 摘要: 吴趼人是清末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很“有益”,它们围绕着“恢复我固有之道德”的主题,或寄寓历史,或批判现实,或想象未来,均表现出了积极而丰富的思想性。他的小说很“有味”,它们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有时表现为情节的引人入胜,有时表现为话语的诙谐戏谑,有时表现为想象的大胆奇谲,均表现出了较强的可读性。他的小说兼顾了“有益”与“有味”的平衡,其为把握其间平衡所作出的努力和尝试,正可成为我们今天的经验和资鉴。
    • 王一
    • 摘要: 赵刚在创建"中国新小说"网站之初,就以宣言的方式,希望通过借鉴法国人的创新精神,呼唤并导引出一种独立的小说意识,这无疑也是他的一种创作理念。作家在小说里将世界打碎后,经过冲洗、杂糅、提纯、孕育,再将体验、经验和思考融入文本,以睿智的思维、激情的遐想、极致的反讽,富有仪式感地与世界对话。他从音乐中得到节奏和韵律的启迪,从足球中吸纳做假、过人等技巧,将生活赋予的一切融入小说,在模糊现实与虚拟、生活与小说界限的同时,通过元叙事的方式,以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探讨小说的可能性,并以独特的文本,从人文、人道、人性的视角,关照每一个个体的、直立的人。
    • 徐丽云
    • 摘要: 罗伯—格里耶是20世纪后半叶法国新小说派的领袖人物。本文以其代表作《嫉妒》为例,浅析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创作特色。小说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对嫉妒进行了纯粹、客观的描写,体现了一种“物化”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嫉妒这种强烈的人类情感,开辟了现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新途径。本文从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观、放逐心理和“物化”的心灵小说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