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本性

文本性

文本性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世界文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专利文献21562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理论视野、青年时代、北方论丛等; 文本性的相关文献由100位作者贡献,包括尚延联、俞建红、林晨等。

文本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21562 占比:99.52%

总计:21666篇

文本性—发文趋势图

文本性

-研究学者

  • 尚延联
  • 俞建红
  • 林晨
  • 潘亚丽
  • 王丹
  • 王丽丽
  • 王丽华
  • 金胜昔
  • 马焕军
  • 高建青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顾明栋
    • 摘要: 为什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这个问题涉及现代文论和诠释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即文本究竟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封闭空间,至多存在一种对立的平衡,只允许细致入微和自圆其说的阐释;抑或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声音、态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兼容各种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自给自足、自成一体的封闭意义空间,后结构主义理论家则反其道而行之,主张文学文本本质上是开放的。欧美文论家们对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诠释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但只有少数几位针对诠释的开放性直接展开讨论,而且,最后的结果也是不了了之。从心理学、符号学、诠释学和文本的意义生成等方面探讨诠释开放性的内在逻辑和机制,可以从学理上回答为何有不同读者就会有不同解释的问题。
    • 张光宇
    • 摘要: 电影媒介以其特有形式记录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并衍生出更为丰富的触角去感知该进程下群体与个体的命运。在我国城市电影的发展中,部分影片善于运用镜头与叙事视角的转换,打破常规叙事结构的同时以城市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呈现了文本的诗意性。还有部分影片更为注重对城市景观的书写,生成了大众媒介意义上的城市意象;同时,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的摄影机以文本隐喻的方式记录群体性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媒介的社会记录功能。
    • 梁琰
    • 摘要: 当前,网剧的发展满足了市场受众的多样化观剧需求。悬疑网剧在朝着精品化方向迈进时,呈现出新的业内动态与特征,亟待解读。文章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的电视剧新经济发展环境为背景,以流媒体的大数据分析为依托,选取2020年热播的三部悬疑网剧《隐秘的角落》《白色月光》《摩天大楼》作为样本,分析市场观众的关注焦点和剧本的文本性两大内容,以期解读文本厚度对悬疑类型网剧产生的重要影响,梳理其发展新趋势。
    • 冯国栋
    • 摘要: 作为“治书之学”的古典文献学较少关注文献“文本”之外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文献所具有的文本性、物质性、历史性与社会性等多重特性,将文献研究的“内”与“外”结合起来,如此,或可尝试建立一种“活的”文献研究。在文本的对校中会出现两种异文,“实质性异文”和“非实质性异文”。
    • 陈静
    • 摘要: 作为20世纪文艺理论中两个颇为核心的概念,文本与文本性从内涵和外延上都具有着异常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无论是从语言学讨论作为语言人工物的文本,从新批评的角度来讨论作品与文本、文学性与文本性的关系,从新历史主义对历史与文本关系进行重新定义,还是从文本与书籍、文本性与互文性的角度来进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话语建构,亦或是从文化研究路径出发对社会阶级、文化现象、意义生产进行文本化反思与批判,文本与文本性在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框架下具有着不尽相同的指涉意义与范围.尤其是在数字文化时代,作为电子文本的文本,其边界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被进一步打开,被作为信息而重构,被作为数据而被计算机处理.这也为我们研究文本及文本性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契机.
    • 李庆西
    • 摘要: [四十六]博尔赫斯不妨一读再读。他最早的一个小说集是《恶棍列传》,其中有一篇《蒙面染工梅尔夫的哈基姆》,说的是蒙面骗子的故事。篇名中的梅尔夫是地名,哈基姆本来在那座古城做染工。后来此人套上面具就成了先知,用一种供给侧的宗教手法将自己抬升到神灵地位,然后作为上帝的“影子的影子的影子”,主宰天下大事。蹊跷的是,其以牛头面具显灵假托于一部阿拉伯手抄古籍,可是那部书的原本早已遗失,而一八九九年发现的手抄本被认为是伪作。也就是说,骗子的话术源自某种僭述,实际上也就是博尔赫斯杜撰的文本性话语。谁说不是叙述先于存在,世上一切事端都可能来自某个说法。
    • 王前超
    • 摘要: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伽利略诞辰450周年之际推出了布莱希特的话剧《伽利略》,在这个以伽利略一生为描摹的剧本中,伽利略被塑造成具有深刻"受难意识"的悲剧英雄,而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伽利略",却是具有更加激进与"前卫意识"的受难者。文本性与舞台性的相互交锋在演出的过程中被极度放大。笔者认为,要认识"伽利略"人物自身的完整性,必须先要从文本性的"受难"角度切入,继而再结合舞台表现的"荣耀",而非把二者对立起来。
    • 丁方舟
    • 摘要: 传播的非物质性是传播学研究的主导性本体论基础,即认为传播是建立在人类认知、思想、语言和象征等基础上的文本性的、精神性的、非物质性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数字时代技术、空间、身体等问题不断受到传播学界的重视,传播的物质性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其中,媒介理论以一种区别于主流传播学研究的视角审视和讨论传播的物质性问题,试图扭转传播学的文本中心主义倾向.在媒介理论的视野中,媒介并非只是指向内容、机构以及形塑这些的社会力量,而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和中介物,在技术条件上提供了跨越时空的联结性,开启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意识,建构了人的主体性意识,并成为形塑日常生活场景与文化实践形式的物质性动力源.
    • 洪祖利
    • 摘要: 保罗·利科的文本诠释学在以往诠释学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他的文本诠释学以文本为中心,区别于以往的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保罗·利科的文本诠释学对以往诠释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和本体论加以调和,从而到达三者的统一.他的文本诠释学具有文本性也具有非文本性,一切以文本为中心但是又强调文本之外的特性.保罗·利科的文本诠释学的非文本性归根到底也是为文本性服务的,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
    • 田璐
    • 摘要: "隐含作者"存在于文本内部,更多的时候是以隐匿的方式统筹着文本整体.它不是真实作者创造的用以表现其个性和人格的文本客体,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于文本中,与真实作者没有丝毫联系."隐含作者"是文本观念和意义的集合体,由作者意图、文本意图以及读者意图相互作用而形成.同时,叙述者视角、人物视野以及情节走向等文本要素对"隐含作者"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