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法律、数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专利文献76907篇;相关期刊108种,包括云南教育:小学教师、福建教学研究、湖南教育(上旬刊)等;
数学课程目标的相关文献由179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翔、吕世虎、孙晓天等。
数学课程目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6907篇
占比:99.79%
总计:77067篇
数学课程目标
-研究学者
- 黄翔
- 吕世虎
- 孙晓天
- 邢佳立
- 张丹
- 张昆
- 朱德江
- 熊丙章
- 王尚志
- 胡凤娟
- 胡娴
- 郑毓信
- 丁国忠
- 东翔玖
- 严海燕
- 严珂
- 于鸿丽
- 付柳林
- 任利娟
- 何凌云
- 何彬
- 何煜烨
- 余志远
- 余晓华
- 冉兴容
- 冯凯1
- 刘凤仙
- 刘国尧1
- 刘娜
- 刘爱东
- 华兴
- 华应龙
- 卜范坤
- 史可富
- 史息良
- 叶丹云
- 叶悦珍
- 叶蓓蓓
- 吕英
- 吴兴付
- 吴小辉
- 吴支奎
- 吴斌
- 吴桂菊
- 吴群志
- 吴茂生
- 周明君
- 周波
- 周莉
- 周裕燕
-
-
孙晓天;
邢佳立
-
-
摘要:
2021年7月1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上,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义务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报告,本刊记者邢佳立(以下简称“邢”)就此话题对孙晓天教授(以下简称“孙”)进行了采访。该访谈的相关内容已刊发在本刊2021年第11期、2022年第1-2期上,本期刊登的访谈内容是前两期访谈内容的延续。
-
-
孙晓天;
邢佳立
-
-
摘要:
2021年7月1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4: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上,中央民族大学的孙晓天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义务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报告,本刊记者邢佳立(以下简称“邢”)就此话题对孙晓天教授(以下简称“孙”)进行了采访。该访谈的部分内容已刊发在本刊2021年第11期上,本期访谈是上一期访谈内容的延续。
-
-
高巍
-
-
摘要:
2021年7月1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做了题为《中国义务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报告。孙教授在报告中提到,即将颁布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核心素养定位为“三会”,也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
-
-
孙晓天;
邢佳立
-
-
摘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把“三会”核心素养设定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统领性目标。把“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作为三个核心素养之一引入数学课程,充分体现了这个变化的创新意义。这个意义,未来将会变得越来越明显。我刊副主编邢佳立(以下简称“邢”)围绕与“数学语言”相关的问题对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以下简称“孙”)教授进行了采访(详见我刊2022年第5期),本文是上一期访谈的延续。
-
-
谢飞;
李肖霞
-
-
摘要:
1引言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明确指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持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这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
胡娴
-
-
摘要:
通过比较中新两国《课程标准》和《大纲》,文章详细阐述了两者在总体目标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延伸至“数与代数”这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比较,提出“发扬我国教材知识全面、难度螺旋上升的优点,同时借鉴新加坡教材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的观点。
-
-
黄加卫
-
-
摘要:
众所周知,数学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与之相对应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核心素养是我们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如何在课堂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便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市调研考的一道多元最值问题的解决过程为例,意图揭示一题多解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
-
姚俊兰
-
-
摘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是纯粹的数学知识,不是靠教师讲解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培育发展起来的,是学生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得到的,是感悟的结果,是经验的积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综合素养的养成。学生要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思考,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积累经验,提升素养。因此,教学活动中真正宝贵的东西是学生的经历、状态、体验、感悟,是思想、思维,是眼光、见解。
-
-
胡娴
-
-
摘要:
通过比较中新两国《课程标准》和《大纲》,文章详细阐述了两者在总体目标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延伸至"数与代数"这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比较,提出"发扬我国教材知识全面﹑难度螺旋上升的优点,同时借鉴新加坡教材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