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在201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中国军事、人才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专利文献75537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中国大学教学、煤炭高等教育、江苏高教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万华方、刘继安、史静寰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5537篇
占比:99.82%
总计:75675篇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学者
- 万华方
- 刘继安
- 史静寰
- 吴建华
- 孙金鑫
- 宋松和
- 崔海涛
- 张凯
- 徐蕾
- 戚佳
- 朱超
- 李帮秀
- 李建平
- 李建波
- 李琳
- 杜祥军
- 杨昆
- 梁颖
- 段孟常
- 沈志
- 王培菁
- 王娟
- 贺亚军
- 邢晓凤
- 郑军
- 郑泉水
- 陆一
- 陆彦文
- 丁晓艺
- 于鸣鹭
- 任红红
- 任金胜
- 何丹
- 全守杰
- 关琳
- 冯志刚
- 冯杰
- 冯雷鸣
- 刘世一
- 刘丹
- 刘仕伟
- 刘小惠
- 刘旭东
- 刘潇
- 刘灿
- 刘翠鸿(执行)
- 刘茂祥
- 华丽
- 卢金福
- 叶长燊
-
-
于鸣鹭;
王掩刚;
张文涛
-
-
摘要: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荣誉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荣誉教育的重要依托,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和卓越领导力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起到关键作用。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荣誉教育历史以及进展,探讨荣誉教育发展过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深入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为中国高校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提供参考。
-
-
蔺伟;
王征;
哈楠
-
-
摘要:
以国防为特色的高等学校,作为军工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既是军工文化的锻造者和见证者,更是军工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军工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指导中国军工实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革命性,浓缩着国防科技工业文化建设的智慧。以国防为特色的高等学校,作为军工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既是军工文化的锻造者和见证者,更是军工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
-
潘锋
-
-
摘要: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3月4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今年,民盟中央拟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大会提案45件,内容涉及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发展、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管理、财税金融、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方面。教育科技文化是民盟的主要界别,在这一领域,民盟中央今年重点关注“双减”政策下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瞻布局基础学科、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建立完善技术转移市场、加快集成电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等问题。同时,民盟中央还将就加快数字贸易发展、创新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适宜我国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建设、系统构建生育支持政策、完善社会救助监测预警机制等内容提出意见、建议。
-
-
王淑珍;
许志威;
朱毅琼;
丁晓艺;
曹素贞;
吕志跃
-
-
摘要:
中山医学院在基础医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双导师制已有很多年。双导师制指第二三学年的全程导师制度,第四五学年的科研导师制。全程导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学习、科研培养和就业规划等给予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初步科研思维,训练基础科研技术,培养文献综述能力等;科研导师将负责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题实施、论文答辩等。学院通过定期遴选优秀导师,培训导师,如今已形成一支优质的导师队伍,通过组织导师学生见面会,双导师各有侧重,互相配合,鼓励学生早进入导师团队、早进入实验室、早进入科研项目等措施,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荣获多项国家级学生科研奖励,双导师制得到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早期接触科研是中山医学院医学教育“三早”特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导师制也成为我校本科教育教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品牌。在2020年我们获得基础医学专业首批强基计划项目后,这一传统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固化为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内容,成为助推基础医学强基计划实施的有力举措之一。本文重点介绍在基础医学学科,结合强基计划与拔尖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开展本科生导师制。
-
-
任红红;
戚佳
-
-
摘要:
科研训练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参与科研实践共同体是科研训练的最主要形式。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对3所研究型大学的665名理工科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过科研实践共同体的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要高于没有参与过的学生;在控制性别、年级、专业、学习成绩等变量后,参与科研实践共同体能够正向影响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团队资源、团队氛围和团队指导维度能够正向影响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实践共同体和科研能力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这一结果对于研究型大学构建科学完善的科研实践共同体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
王湘蓉;
邢晓凤;
周彩丽
-
-
摘要:
2005年,钱学森先生提出“我们国家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既是对教育的叩问,也是对人才培养的期待。为解答这个时代难题,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动力源挖掘,到新路径探索,再到新生态的构建,超出了历史上任何阶段。从具体的“珠峰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到“强基计划”,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开放,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和国内外连接,也更加注重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
-
-
张忠涛
-
-
摘要:
一百多年前,陈嘉庚先生在“国势危如累卵”之际,有感“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倾资兴办教育,于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学海何洋洋!谁与操钥发其藏?”“人生何茫茫!谁与普渡驾慈航?”悠扬深邃的校歌穿过历史一路至今,其所发之问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亟须面对且需长期探索的育人课题。如果说“操钥发其藏”侧重于育人的“怎么办”,那么“普渡驾慈航”则侧重于育人的“为了谁”?
-
-
吴丽燕;
马丽霞;
王耀辉
-
-
摘要:
“刚进入萃英学院时,我还担心学院只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但后来发现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兰州大学萃英学院2019级化学萃英班学生马科星笑着说。学院导师们不仅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方面指导学生,还在生涯规划、日常做人做事等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
-
-
-
周逸清
-
-
摘要:
为了健全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效机制,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领域,如高端芯片、新材料、先进制造、智能科技等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2020年1月,《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在部分高校进行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