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生成治疗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619636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临床肺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6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大会、2013年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等;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相关文献由55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凯、孙平、魏于全等。
抗血管生成治疗—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19636篇
占比:99.97%
总计:619829篇
抗血管生成治疗
-研究学者
- 李凯
- 孙平
- 魏于全
- A.格什温
- D.范胡里克
- E.伯吉斯
- E.德塔沃尼尔
- J.科尔克曼
- J.鲍克尼厄
- P.麦切尔斯
- 丁振宇
- 董典宁
- 丁雪梅
- 任栋
- 刘丽
- 刘强
- 刘洁琼
- 刘洋
- 周晓平
- 周洪语
- 孔北华
- 孙燕
- 岳志健
- 席箐乐
- 常艳丽
- 张恒辉
- 张鑫
- 张青云
- 本刊编辑部
- 朱浩
- 李爱民
- 林志潮
- 梁丹丹
- 滕皋军
- 王伟
- 王斌
- 王永生
- 王鲁
- 秦叔逵
- 罗荣城
- 蔡宣松
- 蔡艳军
- 郑大勇
- 陆文洁
- 陈嘉荣
- 陈小兵
- 陈欢
- 陈锦章
- 黄炎明
- 齐协飞
-
-
郑爽;
李晓鹏;
刘塑杰;
杜广营;
田京伟
-
-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抑制剂LPM3480226联合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索拉菲尼的抗肿瘤效应及其潜在作用机制。采用小鼠肾癌Renca移植瘤模型,经口灌胃给予200 mg/kg LPM3480226(2次/d),15 mg/kg索拉菲尼(1次/d),或二者联用,连续19 d,观察荷瘤小鼠体重、肿瘤体积、肿瘤重量、肿瘤浸润CD3^(+)CD4^(+)和CD3^(+)CD8^(+)T细胞比例以及肿瘤组织CD34阳性微血管密度(CD34-MVD)。结果显示,LPM3480226与索拉菲尼联用时动物体重未显著降低,二者联用的抗肿瘤作用优于药物单用,且肿瘤组织内CD3^(+)CD4^(+)、CD3^(+)CD8^(+)效应T细胞比例显著提高,CD34-MVD水平显著降低。本研究表明,LPM3480226与索拉菲尼在Renca小鼠模型中具协同抗肿瘤作用,与增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比例和降低血管形成有关。基于IDO抑制剂的免疫治疗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用可能成为提高肿瘤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
-
-
位亚利;
孙珵珵;
王晓春
-
-
摘要:
血管拟态是一种特殊的血管生成模式,其管样结构由肿瘤细胞而非传统的内皮细胞构成,为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提供营养。近年来,人们发现血管拟态与多种恶性肿瘤的预后、侵袭、转移和耐药性有关。目前普遍认为血管拟态和血管生成依赖于一些共同的机制。而且也有人认为血管拟态的形成是导致抗血管生成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之一。现对目前对乳腺癌中血管拟态形成的机制,包括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肿瘤干细胞、上皮间质化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等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并且将对血管拟态作为乳腺癌治疗靶点的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
邱鲁鹏;
赵晓;
刘茗露;
杜思成;
焦顺昌
-
-
摘要: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探索潜在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的49例晚期NSCLC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并探讨治疗前外周血粒淋比(NLR)和乳酸脱氢酶(LDH)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49例晚期NSCLC患者,其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4例,疾病稳定(SD)22例,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28.6%,疾病控制率(DCR)为73.5%。至随访截止时间,全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7个月(95%CI:4.6~6.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9个月(95%CI:4.7~21.1个月)。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LDH水平是影响患者PFS(HR=3.020,95%CI:1.539~5.925,P=0.001)和OS(HR=2.403,95%CI:1.157~4.990,P=0.019)的独立预后因素。35例患者发生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其中较常见的为疲劳、皮疹、恶心、腹泻、高血压等。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2%(4/49),分别为腹泻1例、肺炎1例、肝功能损伤1例及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结论 PD-1/PD-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NSCLC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相对可控。治疗前外周血LDH水平是影响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有助于筛选能从该治疗方案中获益的潜在人群。
-
-
闫绿茵;
李颖霞;
姜利彬;
温洪涛
-
-
摘要:
目的分析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接受阿帕替尼单药治疗。观察组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肿瘤治疗效果,并分析用药期间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03个月)较对照组(3.77个月)长(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或致死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相比,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更加显著。
-
-
刘颖;
李丹阳;
徐淑宁;
乔磊;
李克(综述);
刘莺(审校)
-
-
摘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虽然在多种肿瘤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原发耐药与继发耐药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克服耐药问题,目前基于免疫微环境调控机制的多项研究将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进行深入的探索。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在多种实体瘤中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和生存获益。其中抗血管生成治疗使血管正常化的同时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仅通过阻断负性免疫调节信号,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而且可以促进血管正常化。本文对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实体瘤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
-
陈鸿志;
周永慧;
李燕;
苗立云
-
-
摘要:
肺癌已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5%~90%,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时已出现远处转移,无法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肿瘤免疫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既往一直未有突破性的进展,其治疗策略主要集中于直接提高抗肿瘤主动免疫(如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2]。随着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的深入,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而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开始进入临床应用,并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L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1)抑制剂已经获批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
-
杨永强;
周鹏程;
潘媛媛;
梁天嵩;
郑颖娟;
杨道科
-
-
摘要:
患者女性,59岁。2018年8月因右眼肿胀8天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RI示:双侧筛窦、蝶窦、前颅底占位,大小约23 mm×29 mm×13 mm(图1)。2018年9月行鼻内镜下颅底肿物切除,免疫组织化学示:NUT(+),见图2。病理诊断为NUT中线癌(NUT midline carcinoma,NMC)。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双眼视力下降至失明,术后1.5个月复查MRI示:肿瘤大小约35 mm×45 mm×42 mm(图3)。
-
-
孙君昭;
程岗;
张剑宁
-
-
摘要: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易发生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存期。肺癌脑转移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化疗、全脑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等。对于不同患者如何选择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肺癌脑转移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肺癌脑转移患者选择更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
-
彭敏华;
陈公琰
-
-
摘要:
免疫治疗在近年来改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策略,然而仍有部分NSCLC患者无法从中明显受益。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还可使血管正常化,从而通过增强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激活将肿瘤微环境从免疫抑制转变为免疫支持。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在理论上可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其中贝伐珠单抗联合阿特朱单抗、贝伐珠单抗联合纳武单抗、雷莫芦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安罗替尼联合信迪利单抗等均已应用于晚期NSCLC的治疗,且显示出较高的抗肿瘤活性和较好的安全性。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癌症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晚期NSCLC治疗的新模式。
-
-
董琳;
刘欣(综述);
鲁海玲(审校)
-
-
摘要:
近年来,转移性或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在一线治疗或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患者。通过联合治疗提高疗效已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对于没有驱动基因突变或对靶向治疗无效的患者,这种探索尤为迫切。有证据表明促血管生成因子具有免疫抑制活性,这使得研究人员开始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潜在协同作用。本文就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
王宝成
- 《第二十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7年CSCO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恶性肿瘤与血管生成相关的理论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由folkman等提出来的.随着"没有新生血管,就没有肿瘤生长及转移"的概念的确立,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方法.随后,Jaint提出了使肿瘤血管"正常化"的理论,通过修复异常的肿瘤血管网使之趋于正常,增加肿瘤细胞氧供,进一步提高了放化疗的疗效.目前研究显示,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确改善了患者的生存状况,使常见肿瘤的治愈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临床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医师与研究人员产生困惑.
-
-
李小江;
贾英杰
- 《2016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大会》
| 2016年
-
摘要:
近年来抗血管靶向药物探索性的应用于临床,但目前针对肺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仍多处于研究阶段.为明确抗血管生成治疗与肺癌肿瘤细胞微环境的相关性,本文以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与肿瘤细胞微环境的关系、中医药抗血管生成治疗对肺癌肿瘤细胞微环境的影响为出发点,检索近3-5年中英文文献,总结中西医抗血管生成治疗与肿瘤细胞微环境的相关性.大量临床实验已证实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具有良好前景,而中医药多靶点多途径的抗血管生成机制,使其具有与靶向药物联合应用的潜力,如何使二者发挥协同作用是目前临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
李凯
- 《2013年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纵观近年来的肿瘤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饱受争议.笔者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些血清饥饿时某些microRNA水平的下调与肿瘤的侵袭力增加有密切关系.因此,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标准,以随时预测疗效、警示肿瘤复发.
-
-
-
-
杨军平;
钱朝南
- 《第二十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7年CSCO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实体瘤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肿瘤血管系统的建立,它为肿瘤提供氧和营养物质[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被公认为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素之一[2-5].目前,尽管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临床中广泛使用,但癌症患者从抗血管生成治疗中获益有限.肿瘤除了通过VEGF信号通路来促进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还可能通过不依赖VEGF的血管劫留(vessels co-option)和血管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等多个途径建成肿瘤血管系统[5-8].因而,仅阻断VEGF通路的治疗策略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重点总结血管劫留、血管拟态的研究进展.
-
-
chao li;
李超;
jianchaochen;
王少新;
陈建超
- 《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间质微血管的空间分布及成熟状态和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探讨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口腔鳞癌治疗中可能的作用和地位.rn 方法:应用双标免疫组织化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62例口腔鳞癌及3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粘膜的微血管进行检测和分析.rn 结果:口腔鳞癌间质微血管与癌旁和正常口腔粘膜微血管相比具有血管密度高、不成熟、形态不规则、周长较小的特点(P均<0.01);口腔鳞癌癌灶边缘的血管与癌灶内血管相比,血管密度更高(P<0.01)、更不成熟(P<0.05);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P<0,0l)有关.rn 结论:口腔鳞癌间质微血管与正常对照口腔组织血管具有显著的差异,该差异有利于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癌灶边缘可能是抗血管生成治疗的重要靶区.微血管密度可望成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一项有用指标.
-
-
-
-
-
-
-
-
-
-
-
-
-
- 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
- 利思进药品公司
- 公开公告日期:2002-04-24
-
摘要:
本发明涉及在哺乳动物中用来治疗肿瘤和肿瘤转移灶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给需要治疗的哺乳动物服用足以抑制血管生成的治疗剂量的拮抗剂,并联合服用治疗剂量的抗肿瘤免疫治疗剂,例如,具有细胞因子和足以引出细胞因子特异性生物学应答的重构免疫球蛋白多肽链的抗肿瘤抗原抗体/细胞因子融合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