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耐药机理

耐药机理

耐药机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19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5268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四川生理科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实验动物管理与学术交流会、第五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学术论坛、2013国际肝胆胰外科东海论坛暨第25届全国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等;耐药机理的相关文献由269位作者贡献,包括冯萍、刘士先、尚小领等。

耐药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1.25%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5268 占比:98.28%

总计:5360篇

耐药机理—发文趋势图

耐药机理

-研究学者

  • 冯萍
  • 刘士先
  • 尚小领
  • 张玉妥
  • 李若瑜
  • 王其南
  • 王浴生
  • 肖永红
  • 范昕建
  • Brya.LE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青蒿素是现今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但有些疟原虫逐渐对它产生了耐药性。德国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找到了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机理,这一发现有助于未来改善针对疟疾的药物。德国伯恩哈德·诺希特热带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恶性疟原虫体内有一种名为Kelch13的蛋白质。
    • 邵莉萍; 张继瑜
    • 摘要: 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QLs)是一类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临床细菌病的治疗.其作用靶点为细菌DNA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形成药一酶-DNA三元复合体,阻止蛋白质合成,从而达到抑菌效果.目前,通过对许多三元复合体的晶体结构解析,以及非催化镁离子模型的建立,进一步合理地解释了喹诺酮类药物活性受到影响的现象.临床常见致病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现象的机理研究较多,主要是基因突变、膜对药物的通透性改变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PMQR)3个方面.文章主要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细菌耐药机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后期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优化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Quinolones (QLs) are synthetic antimicrobials and widely used to treat clinical bacterial disease in the world.Quinolones trap DNA gyrase or topoisomerase ⅣV to form reversible drugenzyme-DNA complexes and prevent protein synthesis,resulting in bacteriostasis.Recently,the analysis of crystal structures of cleaved complexes and building of the model of noncatalytic magnesium ion present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phenomenon of the effect of quinolones antibacterial activity.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for the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of quinolones,gene mutation,altered drug permeation and 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 are three main aspects.Here,the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antibacterial action and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of quinolones were fully discussed and updated,so as to provide a large number of information for optimization of quinolone antimicrobials based o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 余超亚
    • 摘要: 沙门氏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其分布广,危害大.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也随之出现,耐药的水平越来越高,耐药种类越来越多.本文则针对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现状及危害,病原菌的耐药现状、耐药机理、耐药性的基因检测方法、防范对策进行综述.
    • 付婉瑞1; 李凌志1; 钟鑫1; 胡莺菡1; 朱晓凤1; 宋章永1
    • 摘要: 近年来,临床上以念珠菌为代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急剧上升趋势,且临床菌株的耐药性也随之发生且日益严重。本文综述了念珠菌的临床症状、检验技术的发展、耐药菌株的发生和耐药机理研究现状和抗真菌药物的使用和开发,为诊断和治疗临床上日益严重的念珠菌病提供依据。
    • 次珍
    • 摘要: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之一,随着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大量使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畜产品中检出,并通过食物链导致食物中毒.本文综述了M RSA的耐药机理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为后来的研究与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 张志强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品种增加,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各级医疗单位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由此导致的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所导致的耐药病原菌的增加不仅使医疗费用增高,而且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不同抗生素,其耐药机理各不相同。本文对抗生紊的耐药性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 8.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CSCD CSTPCD
    • 崔海英; 张雪婧; 赵呈婷; 周慧; 李伟; 林琳
    • 摘要: 细菌生物膜是一种包裹在细胞外多聚物基质中的、黏附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的细菌群体,相对于游离状态的细菌,生物膜状态下的耐药性更强,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近年来,细菌生物膜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细菌生物膜的检测技术及清除方法日益完善且效果更佳。本文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理、检测技术、清除方法,并对生物膜的清除进行了展望,为研究细菌耐药性、控制生物膜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 杨冠洲; 尚若锋
    • 摘要: 截短侧耳素是20世纪50年代从高等真菌中分离获得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双萜类化合物,其抗菌活性较弱、水溶性较差,但通过分子结构改造可获得具有良好抗阳性耐药菌活性的截短侧耳素类及其衍生类药物.文章就截短侧耳素类药物、抗菌机理、耐药机理及近5年合成的截短侧耳素类衍生物进行全面综述,发现当前通过化学修饰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侧链而筛选获得有效的截短侧耳素类候选药物或兽用药物仍较少.因此,今后应根据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侧链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分子结构设计,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及生物活性、稳定性与毒理学等研究,筛选出更多的截短侧耳素类候选药物,从而创制出更多高效、安全的新型截短侧耳素类兽用药物.
    • 杨冠洲1; 尚若锋2
    • 摘要: 截短侧耳素是20世纪50年代从高等真菌中分离获得的一种具有抗菌活性的双萜类化合物,其抗菌活性较弱、水溶性较差,但通过分子结构改造可获得具有良好抗阳性耐药菌活性的截短侧耳素类及其衍生类药物。文章就截短侧耳素类药物、抗菌机理、耐药机理及近5年合成的截短侧耳素类衍生物进行全面综述,发现当前通过化学修饰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侧链而筛选获得有效的截短侧耳素类候选药物或兽用药物仍较少。因此,今后应根据截短侧耳素类化合物侧链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分子结构设计,通过化学合成手段及生物活性、稳定性与毒理学等研究,筛选出更多的截短侧耳素类候选药物,从而创制出更多高效、安全的新型截短侧耳素类兽用药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