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3年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2013年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2013年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3-10-18

主办单位:国际肿瘤学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肿瘤学杂志社

会议文集:2013年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比较健康人和肿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CIK细胞的体外扩增速度、细胞表型和杀伤活性;观察健康人CIK细胞对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作用.rn 方法:无菌采集健康人和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各10份,常规制备CIK细胞,活细胞计数法比较两者的扩增速度;流式细胞仪检测比较两者细胞表型;MTT法比较两者对K562和LOVO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用健康人CIK细胞对12例晚期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rn 结果:健康人CIK细胞的扩增速度显著高于肿瘤患者CIK细胞(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健康人CIK细胞CD3+CD8+、CD3+CD56+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患者CIK细胞(P<0.05);健康人CIK细胞对K562,LOVO的杀伤活性强于患者CIK细胞(P<0.05).12例接受治疗晚期肿瘤患者有效率为58.3%.rn 结论:体外实验中,健康人CIK细胞体外扩增速度,CD3+CD8+、CD3+CD56+阳性细胞比例,对K562的杀伤活性都明显高于肿瘤患者.临床结果表明,健康人CIK细胞对常规疗法失败的晚期肿瘤患者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些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放射性肝纤维化大鼠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rn 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除对照组外,模型组大鼠右半肝均接受单次6MVX线25Gy照射,建立放射性肝纤维化模型.在模型组接受照射第2月、4月、6月后,随机抽取模型组大鼠10只,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TGF-β1的表达,同时进行大鼠肝组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及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将后者与血清TGF-β1值进行相关性分析.rn 结果:在照射第2月、4月、6月后,模型组血清TGF-β1值逐渐升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鼠血清TGF-β1值与肝纤维化程度正相关(r=0.99,P<0.01).rn 结论:TGF-β1在放射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清TGF-β1可作为放射性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监测指标.
  • 摘要:目的:为了避免乳腺癌患者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后的乳房缺失造成女性形体严重损害,研究一种手术操作简单,省时,成功率高,出血少,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易于普及开展的乳腺癌根治乳房再造手术方法.rn 方法:选择无胸壁及乳房皮肤较大范围侵犯的相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经腋窝沿腋后线切口,经此口向前行乳腺癌皮下根治性切除,然后切取背阔肌脂肪瓣(或带岛状皮肤的背阔肌脂肪瓣)行一期乳房再造.rn 结果:共手术179例,除1例因术中引流管放置不当引起背阔肌瓣坏死,乳房再造失败外其余均获成功.该手术平均用时2.5小时,术中出血平均150ml.术后随访1~5年,远处转移6例,局部复发7例.局部复发者中1例位于近端背阔肌瓣内,考虑肿瘤种植所致;1例复发部位远离原肿瘤处,可能为残留的乳腺组织另发肿瘤;另1例为乳腺恶性末稍神经鞘瘤患者,属特殊类型乳腺恶性肿瘤,属易复发类型.所有再造乳房美观效果优良率97.75%.rn 结论:该手术方法具有切口隐蔽美观、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手术成功率高,局部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再造乳腺美观效果好等优点,该手术操作不需要特殊的技术及设备,一般能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乳腺科医生均能开展该手术.
  • 摘要:原发性肝癌预后严峻,死亡病例数占新发病例数的90%以上,主要原因是复发转移率太高所至,肝癌临床研究的聚焦点是消灭癌周亚临床病灶才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迄今,对复发转移防治有效的方法并未诞生.病理学研究证实,无论在小肝癌或大肝癌,距肿瘤主癌灶周围0.5~6cm存在范围不等的癌周亚临床病灶."传统全肝移动条野放疗"的缺点经改进,并经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文献共62篇综述,发现"改良全肝移动条野放疗"有其本身的适应证和重新利用的价值,是当前能治疗肝癌亚临床病灶的一丝曙光.对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现代抗癌理念应包括主癌灶和癌周亚临床病灶在内的所有肿瘤组织施行全面治疗,可最大程度地预防肿瘤复发,这应该是肝癌治疗的理想总目标.符合肝癌病理学金标准和ICRU 62号报告规定,才是合理治疗靶区.因此,"精确放疗"肝癌临床靶区的合理设计应该"精确放疗"添加消灭癌周亚临床病灶的"改良全肝移动条野放射技术".抗癌新理念,围绕肝癌癌周亚临床病灶分布范围的认识来讨论外科切除、三维适形放疗和"改良全肝移动条野放疗"的优缺点,利用三者各有所长综合治疗.
  • 摘要:纵观近年来的肿瘤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饱受争议.笔者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些血清饥饿时某些microRNA水平的下调与肿瘤的侵袭力增加有密切关系.因此,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标准,以随时预测疗效、警示肿瘤复发.
  • 摘要: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肿瘤的发病及死亡率都在逐年攀升.在肿瘤的治疗中,以分子靶向治疗为代表的个体化治疗模式已经深入人心.靶向治疗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轻传统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然而,个体化靶向治疗的前提是对相关生物分子标志物的准确检测.目前,临床上可用于指导治疗及疗效预测、预后评估的成熟靶向标志物相对有限,且多需要通过组织标本进行检测.在临床实践中,很多患者处于恶性肿瘤晚期难以获得检测所需的高质量组织标本,所以在一些易获得标本如外周血、恶性胸腔积液等标本中实现靶点检测,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益处.与此同时,还能对高危人群进行广泛的筛查,这对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疗效,减少病死率,降低医疗成本和减轻社会负担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检测CDX2基因在胃癌细胞、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初步研究其表达水平对于胃癌的临床价值和意义,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收集胃癌根治术后胃癌组织标本62例为胃癌组,癌旁组取病灶周围的胃黏膜组织标本62例,正常组为距病灶大于5cm的正常胃黏膜组织62例,分别提取蛋白质和RNA,应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X2基因在胃癌组织、癌旁胃黏膜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组织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资料的联系,研究CDX2基因对于胃癌的临床价值.rn 结果:胃癌和癌旁组织均可检测到CDX2基因的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7%(24/62)和61.3%(38/62),而正常黏膜对照组不表达,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X2阳性表达与不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x2=7.4360~12.3756,P值均<0.05,而与患者年龄、解剖位置和性别无关,P>0.05.rn 结论:CDX2基因参与了胃癌的生长发展和调控,研究胃癌组织CDX2的表达及其意义对胃癌的治疗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摘要: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具有靶向性的药械联合技术,它通过将光敏剂注入体内浓聚在肿瘤部位,利用特定波长光照激发光化学反应产生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ubstance,ROS),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同时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从而达到其抗肿瘤效应.随着对光化学疗法抗肿瘤机制的深入研究,它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
  • 摘要: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EGFR过表达对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提供循证的依据以明确EGFR过表达在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hMSH2与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rn 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两步法对42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近端癌旁组织(距癌组织3cm)、远端癌旁组织(距癌组织>10cm)及15例正常胃组织(为外伤、息肉、溃疡病需手术切除的非胃癌组织以后称正常胃组织)进行hMSH2与PTEN蛋白表达的检测;采用Western Blot半定量检测42例胃癌组织及相应远端癌旁组织(距癌组织>10cm)hMSH2与PTEN蛋白表达.分析hMSH2与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rn 结果:胃癌组织中hMSH2蛋白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近端癌旁组织、远端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近端癌旁组织、远端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P<0.05).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与肿瘤分化程度负相关(rs=-0.707317,P<0.05),与TNM分期、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s=0.748157、rs=0.97958、rs=0.850255、rs=0.877482,P<0.05).hMSH2与PTEN蛋白表达在胃癌中呈正相关(免疫组化检测中rs=0.938012,蛋白印记检测中rs=0.870675,P<0.05).在胃癌组织中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表达缺失伴有PTEN白表达下调.rn 结论:PTEN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错配修复蛋白hMSH2表达缺失伴有PTEN蛋白表达下调.
  • 摘要:目的:观察厄洛替尼联合放射线对MKN45细胞凋亡、周期再分布及Bax与Bcl-2蛋白的影响,初步探讨厄洛替尼对MKN45细胞放射增敏机制.rn 方法:通过MTT法检测厄洛替尼、5-氟尿嘧啶(5-Fu)对MKN45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计算出厄洛替尼、5-Fu的半数抑制浓度(50% inhibtion concentration,IC50);流式细胞仪检测MKN45细胞经厄洛替尼、5-Fu及联合放射线处理后细胞的凋亡率及周期分布情况;Western Blots法检测厄洛替尼、5-Fu及联合放射线对MKN45细胞的Bax与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rn 结果:厄洛替尼、5-Fu均能抑制MKN45细胞的生长,且与浓度或剂量、作用时间呈正相关(P<0.01),计算得出厄洛替尼、5-Fu的IC50分别为8.96μmol/L、98.4mg/L.厄洛替尼联合放射组使S期细胞比率降低最明显,放射敏感的G2/M期和G0/G1期细胞比率增加最明显,与5-Fu联合放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70.32±0.65vs58.25±0.42,P<0.01);细胞凋亡率增加最多,与5-Fu联合放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19.21±1.23vs13.11±0.76,P<0.01);厄洛替尼联合放射组作用于细胞后,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少,Bax蛋白表达则明显增加,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n 结论:厄洛替尼的放射增敏机制与增加MKN45细胞的细胞凋亡率、G2/M和G0/G1期细胞比率;降低Bcl-2、升高Bax蛋白表达,从而降低Bcl-2/Bax比率有关.
  • 摘要:目的:检测乳腺小粘蛋白(SBEM)及黏着斑激酶(FAK)在三阴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以及两者的相关性.rn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BEM和FAK在67例三阴乳腺癌组织中蛋白的阳性表达情况,并用24例乳腺良性组织做对照,组间及组内的比较采用x2检验,两者相关性分析采用列联表独立性X2检验.rn 结果:SBEM在TNBC中阳性率为52.24%,高于对照组12.50%;FAK在TNBC中阳性率为68.66%,高于对照组29.17%;SBEM及FAK在TNB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织中SBEM与FAK的表达有关联(X 2=15.92,P<0.05,Pearson列联系数r=0.438).SBEM阳性组中位PFS为15.4个月,中位OS为12.2个月,阴性组中位PFS为21.3个月,中位OS为15.6个月,阳性组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K阳性组中位PFS为13.7个月,中位OS为11.8个月,阴性组中位PFS为19.8个月,中位OS为14.5个月,阳性组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SBEM和FAK在TNBC中过度表达,两者呈正相关,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可能为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乏氧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PRMI8226生长和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rn 方法:将RPMI8226细胞置于乏氧环境下,应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方法检测乏氧对MM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变化;实时定量-PCR反应检测HIF-1α,周期相关基因p27、p21、cyclinD1表达变化;Western-blot检测细胞HIF-1α蛋白表达变化.rn 结果:乏氧抑制PRMI8226细胞增殖,乏氧12h、24h抑制作用明显(P<0.05),乏氧24h后抑制作用减弱.乏氧12h、24h后MM细胞阻滞在G0/G1期(P<0.01).在乏氧24h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1).乏氧环境下MM细胞HIF-1α、p21、p27表达增高,cyclinD1 mRNA表达降低.rn 结论:乏氧能明显抑制MM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与凋亡,其分子机制与周期相关基因p21、p27、cyclinD1表达改变有关.
  • 摘要: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包括影像学证实的隆突下淋巴结浸润及术后病理证实的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患者.由于异质性明显,目前对该类疾病患者的治疗无统一方案,可选择的方案包括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放化疗及根治性同步或序贯放化疗等.手术与放疗的局部治疗作用也存在着争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