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技能形成

技能形成

技能形成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5752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中国工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4年第一届北京教育论坛等;技能形成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星、刘晓、张学英等。

技能形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 占比:0.2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5752 占比:99.73%

总计:106040篇

技能形成—发文趋势图

技能形成

-研究学者

  • 王星
  • 刘晓
  • 张学英
  • 李玉珠
  • 金旭球
  • 唐翠婵
  • 姜绍禹
  • 孔巧丽
  • 宋本立
  • 张楠

技能形成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晓
    • 摘要: 张学英教授在其新著《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来自日、新、韩、印的观察》(新华出版社,2021)中,梳理了亚洲四国劳动力开发的制度实践,剖析了政府顶层设计的理念、制度目标、覆盖对象、实施主体、联动机制等,提炼出了劳动力技能形成体系的"三全"特质,即开发对象覆盖全体劳动力、开发项目贯穿全生命周期、开发内容囊括全部产业。
    • 李政
    • 摘要: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这一命题源于技能问题复杂的社会属性,其本质是以技能为要素,强化职业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深度互动,并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技能形成、发现和使用的生态系统。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内涵经历了由“被动适应”向“主动调适”的变迁。未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应以解决技能问题为突破口,将技能问题置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从技能的形成、使用、发展三个环节入手构建实践框架。在政策路径上,应以构建纵横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大众技能形成,以搭建技能人才发现与使用网络促进技能成果共享,以创设尊重技能的制度环境提升技能的社会认可,以强化各层次间的协作机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体协同。
    • 杨丽
    • 摘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突出英语教学的人文价值,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在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核心素养培养上有独特的优势。英语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语言能力是关键,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而且通过创设语言情境、挖掘文化内涵,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异域文化,学会接纳、尊重和关心文化差异。
    • 王星
    • 摘要: 职业教育是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但技能型社会建设显然不是职业教育单个领域所能承担和完成的任务,其中除了涉及职业教育制度改革外,还会与劳资关系制度、社会保护制度乃至宏观产业政策的改革密切相关。重新梳理职业教育前辈学人们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一方面提醒我们要跳出职业教育领域来思考中国技能型社会建设问题,在借鉴西方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同时,充分挖掘本土思想资源以探寻切合中国本土事实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另一方面也是在拓展当下职业教育研究的边界,与时俱进地思考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中国技能型社会如何在本土传统中生长、扎根,国家、市场以及社会力量如何协作,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业学校以及劳动者的互动逻辑如何厘清,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从大职业教育主义视角展开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检验。
    • 王星; 吴佳峻
    • 摘要: 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践内涵。在理论内涵上,技能社会建设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畴,更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属于一个跨学科的理论议题。经济学关注社会个体的理性选择行为对技能社会的影响;教育学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来讨论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切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学则立足于职业教育体系之外,从社会层面分析技能资本能否促进技能学习者的阶层流动和社会融入。技能形成技能形成体系概念能够统合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诸多行动,有助于厘清其中的逻辑机制。技能社会建设不仅仅关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议题,更是关乎社会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
    • 李俊; 郑建萍; 任嘉欣
    • 摘要: 德国19世纪末期开始即历经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其间教育与培训体制与其技能需求之间相互影响,劳资利益集团更在博弈中对技能形成路径做了主动的建构,最终演化出以双元制为核心的技能形成体系,支持了德国产业的积累性创新发展和社会融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德国产业对技能的内涵和层级要求有所不同,以工作场所为核心基础、强调实践技能的技能形成路径,在内涵上逐步拓宽专业基础、提升了复合性,甚至拓展到高教层级,劳资和政府等不同主体在不同时期也扮演了不同角色,而产业的发展阶段是影响这一博弈互动的关键背景。
    • 雷世平
    • 摘要: 技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下称“新职教法”)将“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技能型社会”写入其中,不仅揭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建设技能型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确立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法律地位。由于社会构成的复杂性以及技术技能形成和积累的特殊性,使得技能型社会建设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并非单一社会主体所能推动,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发挥作用,新职教法从实施者视角赋予了不同社会主体的法律义务。
    • 张学英; 耿旭; 张东
    • 摘要: 低技能劳动力是受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水平低、工资收入水平低且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数量向质量转型,再加上劳动者本身要实现从次要劳动力市场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迭代,低技能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开发问题被各国高度重视。追溯新加坡、韩国、日本针对四类低技能劳动力群体实施职业能力开发的实践轨迹发现:中国的低技能劳动力涵盖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绝对低技能群体和相对低技能群体;其职业能力开发对技术进步至关重要,故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要通过明晰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把低技能劳动力纳入未来技能的就业领域,营造终身学习氛围。
    • 李兴军
    • 摘要: 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从产业发展的维度,比较“学历”教育,企业更需要“学力”教育;从职业教育适应的维度,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迫在眉睫。在走向“技能型社会”进程中,从个体到群体的技能形成何以可行?张学英与王星分别采用国际观察、国内考察的方式,从劳动经济学与工业社会学的视角,通过内外梳理、辨析推理、批判扬弃,为职业教育开拓了建构“技能型社会”的视野,并提供了诸多参考。
    • 孔巧丽
    • 摘要: 2020年11月21日,"理论和实践的对话:高职教育创新与发展——第三届'大国高职教育'博士论坛"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召开.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等五十多所本专科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博士、在读博士生、相关研究人员共一百一十余人参会.与会博士们就教育强国的技能形成、新时代人才培养、1+X证书制度、职业体验教育、职教分类考试改革、产教融合、职教领域特色研究等14个主题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