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4年第一届北京教育论坛
2014年第一届北京教育论坛

2014年第一届北京教育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11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2014年第一届北京教育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拟对人们究竟还需不需要乡村教育的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教育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乡村教育的现代化三个问题进行追问,并结合试验探索予以回答。“积极过程主义的教育现代化”相信,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永恒过程,“积极过程主义的教育现代化”强调,教育现代化是整体性的,既要向外部系统开放,也要重系统内部交流,学校要向社会开放,教育要与Et常生活相联系。最后,“积极过程主义的教育现代化”主张,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是多元的,而且不论起点如何,都可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种积极乐观的现代化态度,会无限激发乡村教育人的主体内生动力,从而挖掘乡村社会空间的资源禀赋优势,主动地以现代精神为指引,从实际出发,展开深度变革,探索基于乡村儿童经验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基于乡村社会文化的管理治理模式。
  • 摘要:在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的形势下,参照北京及其他部分地区十多年来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建议: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战略,以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重新定位三地区教育政策、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设计,以高质量、高品位的教育,为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 摘要:本研究主要介绍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诞生的过程以及在研制过程中,对于教育现代化的一些思考.设计指标时,教育理念是一个总的统领,教育管理制度和相关的能力支撑是基础,教育体系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上有四个方面的产出,分别是教育的普及、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贡献。
  • 摘要:民办普通高校(以下简称"民办高校")作为教育领域的社会组织,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也受到人们重视.通过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建设历程回顾和民办高校董事会实践运行考察,可以看到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董事会制度应有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出发,借鉴境外私立高校董事会建设的经验,可以看到民办高校董事会建设的基本走向。因此,提出要完善非营利组织基本法律制度,逐步提高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法制化水平,民办高校董事会模式多样化,民办高校董事会人员组成多元化,民办高校董事会组织机构设置精细化。
  • 摘要:多年来,质评系统一直秉承“为改进提供服务的评价”理念,基于北京市教学质量改进、教育政策研究的实际需求,坚持探索具有北京市特色、灵活便捷的教学质量评价理论模型。通过分析教学质量现状,提出建立价值导向鲜明、结构清晰、可操作化的高品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着力推进信息科学技术在大规模教育教学质量测评领域全方位的应用。努力促进各层面将实证研究资料应用于教育教学改进和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着力推动对于大规模教育教学测评数据的深度挖掘、解读与运用。着力推进与教育教学评价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密切关注应用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呈现,为各测评环节技术的更新提供科学保障。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质评系统能够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为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 摘要:本研究试以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这一教育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使教育教学手段发生变迁的实践为研究过程,感受、发现并归纳出基于学科教研实践的教育现代性的增长。
  •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前三十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确实有太多值得研讨的方方面面.本研究基于湖南的实践探索,从三个方面探讨教育从业人员专业化与教育现代化.随着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日渐清晰,加快教育从业人员专业化,特别是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的一个共识。教育从业人员专业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素,也是教育现代化重要的考量。目前,湖南省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既有长项,也有中部省份的明显短板。针对湖南省教育从业人员专业化建设发展,本研究提出:要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的体系,要实施教师专业化促进提升的专项计划,这一点对中西部地区尤为重要,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化。
  •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第一"的理念得到了国家和社会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一再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在此背景之下,特色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议题.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学校对发展路径认识模糊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表现出发展后劲的疲软,以至于产生了新的"千校一面".因此,如何改进和提升特色学校建设,亟待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加以解决。超越产品意识,走向学校改进,规范建设路径,注重内发创生,转换点状思维,重视教育领导。
  • 摘要:本研究从分析“创新”入手,在对“创新”“协同创新”进行一般性界定的基础上,对作为政策目标的国家创新体系展开跨科学界与教育界的对话与讨论,以克服对协同创新做孤立的理解。指出创新是基于知识的创价行动,协同创新是集体知识创价行动,国家创新体系是互动的知识创价网络,社会资本存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 摘要:通过对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持续考察,笔者发现国外有很多领域的专家在研究"技能形成"这个概念,包括政治经济学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学者,也包括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通过分析中国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治理技能短缺的有效路径无外乎两种:第一种是培养高技能,加强职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第二种是技能替代,即既然技能短缺,那生产干脆不依赖人的技能,把人的技能替代了,相对应的,在教育方面是提高通用能力,用高素质弥补低技能,使人可以适应职业需求的不断变化。通过“技能形成”这样一个研究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现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都不会白费,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撑,还需要更多的路径和制度进行理性的选择。
  • 摘要:一个国家是否达到现代化水平,其中重要的衡量依据就是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教更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必要的政治和法律措施.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职业教育体制现代化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为此,提出建立我国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明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职业教育的终身属性,建立与体系相适应的经费保障制度,明确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权利等可性性建议。
  • 摘要:本研究通过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尤其是发达地区相继确定202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这一现象来分析教育现代化。2010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不久,京、沪、苏、浙等一些发达地区先后提出了本地区2020年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而且无一例外都把“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本地区的目标。这固然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现象,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这些地区并不是铁板一块,其实相互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从目前观察到的有关教育现代化指标建构工作来看,可以说存在一种“区域”上不断细化、目标上不断“提前”的现象。在界定好教育现代化评估工作的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三位一体的方式来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
  • 摘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大多从国家层面或省域层面设计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县域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设计原则、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的测量和相关理论技术问题.
  • 摘要:本研究先论述教育治理的内涵与特征,然后论述教育善治的特征,最后结合我国现状论及由共治而实现善治的几个策略。在我国,实现教育善治,任重道远,但有现实基础。实现教育善治的策略很多,本研究强调四点:以多元“共治”求善治,以政府“元治”求善治,以学校“自治”求善治,以厉行“法治”求善治。就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而言,如果在教育治理中真正做到了多元“共治”、政府“元治”、学校“自治”,而且共治、元治、自治都以“法治”为基础,教育善治就水到渠成了。治理的精髓是民主化,在教育治理当中,民主既是目标也是手段。坚信民主的力量,民主会带来好治理,也会带来好教育。在国家目前的情况下,好的教育就是自由的教育。而民主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需要以民主求自由、促自由。
  • 摘要: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政校关系中,长期存在着政府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问题,这两点都属于教育治理问题.本研究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三方面内容:第一,为何要从权力的视角来讨论学校治理问题;第二,分析传统管理体系下的学校权力关系模式;第三,从治理理论出发,公立学校要建立怎样的权力关系.既然是多元治理、多元化,首先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因为各个利益相关者进来以后,都带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因此,需要拟定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和规则,最后还是要回到依法治校的层面。权力要形成相互合作关系,实现共治,就必须先打散核心权力。从治理的角度来看,校长负责制就面临非常大的制度突破空间。各个权力主体意识需要觉醒,治理能力有待提高。
  • 摘要: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水平是提高国家基础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评估国家基础教育的质量,如何分析教育质量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法,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推动基础教育公平发展,是当下我国研究机构应该协助政府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于学校教育改进。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市以及全国很多部门合作开展了基于评价质量的改进以及管办评分离的实验项目,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北京市教委及市工委的指导下,协同创新中心与密云区教委开展了密云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使密云区农村基础教育在学校管理,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发展以及学校升学率等多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协同创新中心未来将在教育质量监测技术领域开展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目的是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需要什么的技术就找优秀的国际机构合作,而不是它们做哪方面的研究,就跟它们做哪方面的研究。要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还有很多理论问题、技术问题需要研究。
  • 摘要:教育现代化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等都是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本研究将介绍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面临的形势,取得的初步成绩,依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政府的角度,从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推进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谈下一步的改革思路,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把握教育现代化方向,加强市级政府教育统筹,规划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转变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提升现代教育治理能力,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促进依法治校,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和社会评价机制,促进教育督导评价现代化。
  •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新阶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种必然,体现了教育发展规律,与中国整个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首先,这种新阶段是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更加高级和深化的阶段,是在教育持续增长多年以后全面实施改革发展的历史阶段。其次,这种新阶段不仅表达了整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新目标,而且反映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观念,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在继续重视教育的经济社会功能的同时,更加强调教育的本体功能。最后,这种新的阶段是中国渐进性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性特征。这一“节点”既关系到前一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巩固,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水平。综合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思路,它既是改革发展逻辑和对象的需要,也是由新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所决定的,其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所谓综合改革,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结合中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认识和理解综合改革的思路,它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系统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充分认识这个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改革逻辑和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础。中国的教育也将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面向新的任务,形成新的思路,达到新的水平,获得新的成就,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
  • 摘要:教育现代化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现代化的指标出来以后,每一个城市都想把自己评为第一,不是在发展水平上的提高,而是相互比较上的提高,这是需要注意的.同时,现代化导向也要注意量的提高.此外,还要关注投入条件、发展规模.要想使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发挥正能量,而不掉入中等收入的陷阱,需要注意:要从比增长转到比发展,从比外延转到比内涵发展,从比经费转到比优秀的人才,从比投入转到比产出。
  •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转型时期,本研究就国家转型中的教育转型问题谈一些思考,实现教育现代化问题,就要把教育的普及化从基础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实现教育公平化,也就是从基本公平到全面的公平,教育的优质化从集体优质到强调个体优质,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信息化,强调教育的治理。
  • 摘要:通过剖析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困境,构建了京津冀教育协同治理体系,探索建立教育协同发展的三级运作体系,探索建立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机制,探索构建循序渐进的教育协同发展路径。
  • 摘要:从对近年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措施的分析可见,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来自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的驱动。相关研究表明,成功的教育体系改革需要教学因素和结构性质量因素的结合。可见,内生动力和外部压力是国际教育改革的两大动因,而质量、公平、标准、评估、效益、问责等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对北京市的教育改革发展可以提供若干启示:成功的教育体系改革需要内部驱动和外部推动相结合,首都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开放的姿态直面外部压力的挑战。儿童早期教育是一项回报率很高的教育投资,应制定早期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从普及早期教育向提供优质早期教育转变。标准和基于标准的评估是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改革基石,应以“标准”建设和评估、问责为抓手,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政府与学校关系的调整成为公立学校改革的突破口。应通过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满足公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实施教育开放战略,以教育国际化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应对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培训,培养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的优秀技能人才。
  • 摘要:本文将基于对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性理解和对几个主要省市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的解读,阐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理想境界和推进路径.
  • 摘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民办教育领域中体现为突破法律、法规困境,有效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关键在于加强顶层统筹,加大激励引导,强化检查监督,营造良好氛围,充分释放民办教育改革的动力,激发民办教育新一轮发展的活力.本研究从把握阶段发展特征,创造有利发展的环境,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民办教育发展,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法律保障,明晰学校产权归属,稳步推进分类管理,落实办学自主权,凸显办学特色优势,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确保师资队伍稳定,健全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办学效率,完善财政支持制度,强化公益属性导向八个方面对民办教育发展进行梳理,在分析民办教育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认识和建议.
  • 摘要:本研究从教育治理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出发,阐述了首都教育治理在面临问题复杂化和当前经济社会改革大背景下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对首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要充分意识到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战略意义,建立共治的规范制度。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职能,加强市级政府统筹力度,系统设计跨部门的教育改革,适时放权,鼓励社会参与,深入推进教育的管办评分离。
  •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几个特征,指出综合素养成就学生未来。从学校的角度看,主要是立足学校来考虑,立足教育来考虑。所有的教育改革都要讲究策略,深圳采取的是中间策略,即四轮驱动策略,包括课程变革、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社会参与四个方面。
  • 摘要:北京市教委设立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专项资金,不断提高公办中小学的入学接收能力和改善已审批自办校的办学条件,让随迁子女在接受教育、评优选先、活动参与等方面与北京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但是,现实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矛盾。在构建“同行教育计划”以后,指导学校进行了实践。目前,学校已经在融入课程的设置、学业补偿、特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有了初步探索。
  • 摘要:通过分析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困境的政策冲突,文化认知冲突,以及现实冲突,指出建立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的教师流动机制,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县管校聘”制度。具体包括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统一教师公开招考聘用制度,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行宏观、动态的编制管理,统一学校岗位结构比例,使其有一定的灵活性等多方面。
  • 摘要: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研究、指标体系和国际差距三个方面,对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进行探讨.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江苏省根据指标体系的指导,在实践上推行: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提高生均拨款标准,人才强校,人才强省,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面。本研究提出了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 摘要:职业教育是国家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专业是职业院校为经济社会有效服务的关键,专业设置是否与区域经济对接,直接影响职业教育能否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如何科学地调整专业设置以对接区域经济,是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等职业教育相关单位关注的问题.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首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人口调控对其的影响,指出人口调控给首都职业教育带来的困难和机遇,针对首都职业教育转型的发展,提出学历职业教育精品化发展,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资源深度整合,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构建新型职普关系,深化职普融通,借鉴现代学徒制模式,职业院校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立足职业教育终身化,职业院校加快实施功能拓展,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打造首都培训体系等可行性策略。
  • 摘要:2012年8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受省政府委托开始研制2020年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指标体系的研制背景,指出江苏省的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共8项;二级指标,共16项;三级指标,共46项。每一项三级指标有详细的评估和监测说明。重点提出指标体系的价值选择,指标体系的功能可概括为12个字:引领发展,监控过程,评价结果。指标体系要有效地引领江苏省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想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改革有三大重点领域与三大关键环节:一是体系完善,关键环节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二是体制机制,关键环节是通过保障机制和政策制度实现教育公平与正义,保障学校遵循教育规律、落实办学自主权;三是内涵发展,关键环节是引领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 摘要:目前我国对于教育规划评估的研究匮乏,教育规划评估对于教育科学决策的支撑较为薄弱,如何提高教育规划评估质量无疑是亟须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我国教育规划评估实践主要困境的反思可算是破题的方式之一.本研究试图从社会项目评估理论的视角,探讨我国教育规划评估实践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而提出若干改进策略,以期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规划评估工作的质量。
  • 摘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中,党中央都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教育系统的综合改革和法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拟从三个视角来探讨教育系统管办评分离的政策含义,主要包括:服务公共性的分类与教育属性的分化,“两个清单”的制度化与政府作为方式的选择,以及管办评分离的要义与贯彻实施的重点。
  • 摘要:近十年,笔者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政策制度问题,特别是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政策、制度方面的问题.现代化的一个研究重点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人文缺失和现代学校制度的人文追寻。目前建设的现代制度的一个立足点是更强调或者更重视人文关怀,也就是说,制度不仅要告诉制度内的人不可以做什么,更应当告诉制度内的人可以做什么,你有权利做什么,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文为核心价值的制度建设。
  •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政府对科学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像国内许多教育科研机构一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也在主动谋求自身发展的转型,全力向建设一流新型教育智库迈进,力求在教育现代化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有为有声,坚定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凝聚和传递好点子和正能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一定会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符合时代特征、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一年一度的“北京教育论坛”能成长为国际知名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教育科研界的年度盛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火花,乃至成为创新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诞生地,唱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强音。这是“北京教育论坛”的价值所在,也是“北京教育论坛”的精神所在。
  • 摘要: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在先进科学技术基础上,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能够满足全民学习需要的教育。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的观念转变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教育价值、教育功能的认识,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现在国外不用“受教育者”的概念,而用“学习者”的概念。中国的政府文件都是用“受教育者”这个词。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北京作为首都要率先实现。目前,北京教育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不完全在硬件上,还在软件上,在教师的观念上,在校长的办学思想上。并且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下功夫。实行小班化教学,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加强社区教育、市民教育。
  • 摘要:从总体上看,教育现代化不可能超越社会现代化,或者先于社会实现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适应现代社会的一种教育,现在的社会是非常落后的,在这个落后的社会上要建立现代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再有,信息化不是现代化,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但信息化不等于社会现代化,信息社会也不能等同于现代社会。而现代教育的三个特征主要包括:第一,现代教育的发展水平应该是先进的。第二,它应该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第三,教育的产出特征就是人的现代化。应该抓住这三个特征,把过程、投入及很多其他问题最后归结到培养的人上,因此,人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现代化的追求,是它的落脚点,应该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特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