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杆
扭杆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8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68033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机械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2008年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2007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等;扭杆的相关文献由226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文松、邹敏佳、杜方孟等。
扭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8033篇
占比:99.92%
总计:168166篇
扭杆
-研究学者
- 刘文松
- 邹敏佳
- 杜方孟
- 罗燕
- 李鹏
- 聂清明
- 汤腾
- 王亚平
- 高发雄
- 张维亨
- 曹广雷
- 王小臣
- 王亚洲
- 罗斌
- 吕士勇
- 张亚新
- 邱绍虎
- 郭春杰
- 陈天鸥
- 晏红卫
- 付国辉
- 倪世锋
- 程海涛
- 范湘
- 霍艳霞
- 曾慧
- 谭秋平
- 王炜强
- 龙立志
- 刘建勋
- 刘欢
- 吴坚
- 周成水
- 张明
- 郑雪鹏
- 郭红锋
- 陈军
- 陈爱武
- 代茂军
- 冯孝奎
- 姜锡权
- 杨益奎
- 马波
- 周志远
- 左佳
- 庄征宇
- 徐建设
- 陈晓兵
- 韩喜龙
- 于慧
-
-
鲍东升;
郭心宇;
曲汉武
-
-
摘要:
泥浆脉冲发生器遥传系统是随钻测量和随钻测井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井下信息实时传输到地面的重要手段。剪切阀式泥浆脉冲发生器因其传输速率快、精度高,逐渐被油田服务公司采用。剪切阀泥浆脉冲发生器设计和制作时,充分考虑了水力转矩对泥浆脉冲发生器转子的关闭趋势,并设计了扭簧扭转机构,有效降低了脉冲发生器对电机转矩及功率的需求,简化了脉冲发生器结构。扭簧设计时,不同扭转角度和对应的转矩值之间有一个理论计算值,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标定。由于扭簧扭转装置的刚度系数与电机瞬时输出转矩存在对应关系,为了能更精确地控制驱动电机,使电机输出转矩与扭簧扭转装置的转矩匹配,需要进行转矩常数的标定。
-
-
库才旗
-
-
摘要:
针对汽车下翻尾门关闭力大、开启速度不受控及开启到末端震颤等问题,运用TRIZ对下翻尾门的关键问题进行优化,引入了扭杆机构及阻尼器在汽车下翻尾门系统上的应用,且运用Abaqus软件对扭杆机构进行强度分析。结果表明:扭杆机构及阻尼器的引入使得尾门关闭力由99 N降低至46 N,开启平稳且到末端时无震颤,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尾门操作舒适性及安全性。
-
-
张鹏;
陈浩;
聂璐;
殷德政;
桑红兵
-
-
摘要:
为了研究扭杆等弹性元件对折叠翼运动性能的影响,基于典型折叠翼结构,通过数学模型和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扭杆扭转刚度系数、剩余扭转角以及弹簧刚度系数下折叠翼的运动特性,得到了不同参数下的折叠翼展开时间、展开角度与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扭杆参数是决定其运动特性的主要参数,扭转刚度系数越大,展开时间越短,展开到位角速度越大;扭转刚度系数较大时,增大扭转刚度系数不会有效缩短展开时间,但会明显增加到位角速度响应;增加扭杆剩余反向扭转角和弹簧刚度系数,可有效降低锁定瞬间的角速度响应,但其进一步增加会使得折叠翼不能顺利展开与锁紧;合理设计相关参数能有效缩短折叠翼展开时间,降低到位角速度响应。
-
-
谢新生;
陈志耀;
麦晖
-
-
摘要:
本文针对某车型下翻式尾门扭杆在尾门子系统耐久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断裂问题,对断裂处进行断面分析及扭杆结构优化。研究中利用Abaqus软件对扭杆结构进行应力分析,对实车样件进行子系统耐久试验验证。经验证,优化后的设计极大程度提升了尾门扭杆的性能,降低了尾门扭杆断裂的风险,满足尾门系统耐久需求同时提升了操作舒适感。
-
-
李智;
杨雷;
段丽华;
梁建;
李巧全
-
-
摘要:
针对传统火工品折叠舵和扭杆结构折叠舵存在的安全性和展开力矩不足的问题,提出使用组合扭杆结构折叠舵以减小空空导弹弹体尺寸,实现高密度内埋。推导了组合扭杆结构刚度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动力学计算和仿真模型研究折叠舵展开过程,分析了摩擦力矩对折叠舵展开性能的影响。验证了组合扭杆结构可应用于折叠舵并能够实现大扭矩、短时间的舵面展开。结果表明:组合扭杆结构整体刚度主要为扭杆的扭转刚度;增加旋转副润滑可缩短折叠舵展开时间、降低舵面展开到位时的峰值摩擦力矩,提高折叠舵性能。
-
-
甘柳忠;
库才旗;
韦贤毅;
万永红;
蓝先;
谢宁
-
-
摘要:
阐述新能源汽车某车型尾门扭杆的开发过程:首先简单介绍新能源车型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具有更高的设计自由度,而更多的设计自由度对车身结构提出新的挑战;其次,简述尾门扭杆的功能及技术要求;接着,重点论述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善措施以及试验验证.最后简单总结尾门扭杆开发过程的经验教训.
-
-
-
-
甘柳忠;
韦贤毅;
万永红;
蓝先;
谢宁
-
-
摘要:
为解决某车型软工装交样阶段中行李厢盖扭杆断裂的问题,利用OES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硬度计等技术手段检测失效扭杆的化学成分、宏观断口形貌、微观组织和金相组织.分析结果表明,扭杆断裂属于早期疲劳断裂失效;失效原因是在扭杆成形过程中,扭杆表面存在较为严重的工装压痕缺陷,形成表面裂纹源,在扭转应力作用下,裂纹扩展,最终发生断裂.
-
-
许中一;
苏小平
-
-
摘要:
转向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C-EPS)集节能、低质量、低噪、结构紧凑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乘用车上.其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尺寸较小的弹性扭杆强度是影响转向系统总体强度和疲劳的关键件.根据实验数据应用CATIA软件建立扭杆以及与之相连的输入轴和输出轴的三维结构模型,并将模型导入Hypermesh进行网格的划分和边界条件的设置,将网格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对扭杆进行静力学及疲劳计算,再根据获得的数据对扭杆结构进行改进及分析,经疲劳试验台实验验证,改进后的结构更为合理.
-
-
-
张茂松;
时秀垒;
刘超丽;
韩智勇;
庄庆坤
- 《第十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某车型采用20CrMo无缝钢管制作后扭力梁扭杆,多个扭杆在模拟道路耐久试验中发生早期断裂,分析认为焊接及交变应力引起无缝钢管生产过程中产生显微裂纹的扩展,并最终引起扭杆断裂.针对失效产生的原因进行提出整改,控制供方来料质检,增加来料横截面金相检验要求,控制原材料质量,改进后样件经10万公里模拟试验后未产生失效故障。
-
-
陈秀国;
刘江波
- 《2008年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平头卡车为满足发动机维修、保养等的需要,要求驾驶室能够翻转,而江淮HFC1130KR1中型卡车的驾驶室总成重达695kg,为了使驾驶室能轻快地翻转,必须借助于助力机构.通过建立驾驶室翻转过程的三维模型及数学模型,从中得出最佳的扭杆安装预扭角度,并进行了轻便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翻转机构的轻便性大大改善,为翻转机构改进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