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经验
感觉经验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哲学理论、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专利文献2259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社会科学、电化教育研究、绥化学院学报等;
感觉经验的相关文献由178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兵、杨芳、黄振定等。
感觉经验
-研究学者
- 朱兵
- 杨芳
- 黄振定
- A.爱因斯坦
- D·波利斯
- Kaylan Petrie
- А·Р·лурия
- 丁亚平
- 仝联勃
- 任伯江
- 任春强
- 何宁
- 佟桂琴
- 佟玲
- 侯宗肇
- 兰友利2
- 刘伟中
- 刘士林
- 刘德麟
- 刘慧
- 刘明
- 刘生
- 刘秦闰
- 刘鑫全
- 华锐
- 卓林
- 卢冬梅
- 卢明
- 卢明1
- 卢英顺
- 厉琳
- 史成明
- 叶有良
- 吴丽丽
- 吴学智
- 吾敬东
- 周建漳
- 周德海
- 周斌
- 周毅
- 周立升
- 唐丽娟
- 夏甄陶
- 姜兴宏
- 姜建强
- 姜晓莉
- 孙慧卿
- 孟宪存
- 季娇
- 季海燕
-
-
潘聚仟
-
-
摘要:
该文运用感觉经验论的哲学观点,分析、归纳、总结民族传统体育潜在的教育功能及其对体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资源开发、教学条件、融合发展和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高校如何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探讨,提出了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丰富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建设文化强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
-
田婧媛
-
-
摘要:
"感觉经验"源自人长期大量感性体悟与理性思索形成的认知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艺术认知中"感觉经验"以感知带动前经验,激活体验感,在感性秩序中往复,思索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能力,而非在线性思维中的基础阶段.随之,在艺术教育中,也应关注共通感,使经验感性化、艺术化,推动个体生命能量的释放,培养对艺术的感知与创新创造.
-
-
-
张刚要;
李艺
-
-
摘要:
皮亚杰的工作是从继承和发展康德开始的,理所当然是哲学的发展,或者发展了哲学.然而,皮亚杰的工作是建立在实验观察即其自创的"临床法"基础之上,这就遭到了当时的哲学界对其工作的"哲学性"的质疑.特别在他的工作成果"破天荒"地被"心理学"奉为至宝之后,关于"发生认识论"的解读几乎完全心理科学化.皮亚杰的工作究竟是哲学还是心理学?文章从康德在拯救形而上学时提出的"感觉经验"的认识开始分析,给出的解释是,皮亚杰横跨"哲学(认识论)"和"心理学"两个层面开展工作,且在两个层面上均有独立完整的意义,即站在哲学立场上,发生认识论指向的是两个范畴说(以物理范畴和逻辑数学范畴描述的知识发生理论);站在心理学立场上,所指的才是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廓清和解析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哲学性",将为教育技术学乃至教育学的发展开辟出更有意义的前景.
-
-
-
苏瑞
-
-
摘要:
在麦克道尔的心灵哲学中,"动物是否具有感觉经验"的问题与他的经验论关系密切.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麦克道尔对"感觉经验"的自然主义构想以及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其理论的批判,"概念论"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便可清晰地突显出来:由于感觉经验在结构上是"不可分析"的,麦克道尔实际上无法为之提供一种构造性的理论模型,这使得他始终无法为经验命题与"专有感觉"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确然的说明.鉴于这一困境是概念论所无法逃避的,即使如唐热风那样将其强化为一种"信念论",后者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
-
李文1
-
-
摘要:
在对玻璃材料的感觉经验中,玻璃(水晶)似乎一直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最为神秘的表现形式。我们对物质世界的了解越多,对超越其固态层面的隐喻就越好奇。玻璃材质只是这种体验独特的表现物质,是生理与心理幻象的物化形态,是超出外部形态的内部灵性象征物。
-
-
翁乾明
-
-
摘要:
一、自然教育的内涵诠释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共同下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所谓"研学旅行",其实就是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把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实际上,"研学旅行"就是自然教育的重要形式。那么,何谓自然教育?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
-
李淑凤
-
-
摘要:
美读是一种展示自我生命本质力量的读,它的表达形式不仅包括有声语言,还包括丰富的身体语言。从目阅到口诵,是无声到有声的飞跃;从口诵到朗读,是有声到抑扬顿挫的飞跃;从朗读到美读,是抑扬顿挫到手舞足蹈的飞跃。通过美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以及想象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而感悟作品美的
-
-
王溢慧
-
-
摘要:
在平日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笑话:一个苹果重20(千克)、老师身高165(分米)、在医院挂一瓶盐水大约需要10分钟,一瓶娃哈哈果奶的容积是100升,一个班有500名学生,一辆小轿车载12人……学生的回答让我们哭笑不得,但静下心来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实例无不与数有着密切的关系,确切地说,没有数我们就无法精准地描述生活,因而目前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