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专利文献7564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北京社会科学、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七言古诗的相关文献由8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锡九、魏祖钦、张晨等。

七言古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1.54%

专利文献>

论文:7564 占比:98.46%

总计:7682篇

七言古诗—发文趋势图

七言古诗

-研究学者

  • 王锡九
  • 魏祖钦
  • 张晨
  • 田浩东
  • 范明慧
  • 葛晓音
  • 韩晓光
  • 万揆一
  • 任正霞
  • 伍杰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张蓉
    • 摘要: 明清时期,在“以文取士”的科举制度所引起的“文本位”思潮的影响下,明清诗话中出现了利用文章学中的具体文法和笔法对七言古诗的立意、构思、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的现象。究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清时期的文章评点因八股文取士出现了勃兴的态势;另一方面,七言古诗的写作在唐代经历了从“乐府化”到“散文化”的转变,这也为明清诗话中从文章学的角度分析七言古诗提供了基础。
    • 唐梓彬
    • 摘要: 王安石通过创作实践,辨析了乐府、歌行和七言古诗三者在体调上的异同.其乐府属古题乐府,以七言写成的新乐府和"行"诗则与歌行和乐府融合成"乐府歌行",而其七言古诗与歌行却在表现功能和体调上有明显区别.王安石能在创作上对乐府、歌行与七言古诗三者有自觉的认识,展现出三种诗体概念在北宋的融合与分野,因此凸显了他在宋诗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
    • 郑韵扬
    • 摘要: 欧阳修、梅尧臣和苏舜钦的诗歌唱和是一种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十分深刻的“知己酬唱”.他们三人自觉地将七古大量用于知己酬唱,在七古艺术演变史和酬唱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三人七古酬唱的突出特点是轻松谐谑的情感交流、交流共同记忆及针对具体话题对话切磋观点,凭借这三方面的创新极大拓展了七古抒情、叙事、议论等表现功能.三人的七古知己酬唱体现了诗歌体制与诗歌表现功能、应用场合间互相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对庆历诗风的形成和后世七古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 杨曦
    • 摘要: 南宋诗坛四大家之一的陆游尤其推崇苏轼的文章气节,尊之为千古正统.他对苏诗熟读暗诵、精心研索,这些深刻的感受与体悟为其取法苏诗提供了内在可能.从陆游的诗歌实践看,他不仅从字句上模拟苏诗,也从风格上进行追摹,特别是陆游的七古,雄豪逸丽、气高格畅,尤得力于苏诗.陆游之所以如此精心读苏、学苏,既有师友渊源之助,也与他本人继承苏轼“以气为主”的理念以及天性才分与苏轼相近有关.
    • 寄庵主人(文/图)
    • 摘要: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空摇白团其谛苦,欲向缥囊还归旅。江乡鲭鮓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不如侬家任挑达,草履捞虾富春渚。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赠吴官》七言古诗,写给一位在京城长安为官的吴地官员。盛夏时节长安城酷暑难耐,即使不停地手挥扇,也难得清凉。
    • 尹贤
    • 摘要: 现今的诗词刊物,作品普遍是律诗绝句和词,很少见古体诗(即古诗、古风,含歌行),诗的生态未免失衡。我国二千多年的诗歌史,前一千年是古体诗的天下,唐代产生了新体即近体诗律诗绝句而旧体不废,古体诗照常流行。如《唐诗三百首》所选五七言古诗篇目是总篇目的四分之一,所占篇幅接近全书的一半。自唐以迄明清的诗歌,古体与近体并举成为常态。
    • 摘要: 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写过一首题为《可叹》的七言古诗。这首诗,是为当时的另一位诗人王季友写的。这个叫作王季友的人非常好学,只是家境贫寒,但他人穷志不穷,作风很正派。
    • 张淘
    • 摘要: 古体诗并不要求对仗,苏轼在杜甫的基础上使古体与律诗一样达到了艺术上的审美并重,用韵和句式都越来越接近律诗,这种创作态度与欧阳修趋向保守相比更为大胆.追溯对仗手法在七古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可以发现苏轼的七古在宋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来自他对初唐以及杜诗的继承,尤其是面对可视为其座师的欧阳修继承李白诗风时,他能够开辟新路径,在宋人诗歌当以意为主的观念下发挥自身才华,形成了一种瑰伟绝特的"似律古体诗".
    • 张晨
    • 摘要: 李攀龙重视学习盛唐诗,但并非"拟古不化";他不仅接受并学习唐诗传统,更有着反思和改良唐诗传统的尝试.李攀龙的七言古诗即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他"拟议以成其变化"的诗学主张.从词句、章法层面上,李攀龙对盛唐七言古诗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学习,在词句以及创作技巧上多有借鉴盛唐七言古诗之处.同时,李攀龙的七言古诗风格面貌与盛唐七言古诗不尽相同,他将描写重点由盛唐的自然物象转移到了人物形象上,并且对七言古诗的创作技巧进行改革,使得其七言古诗呈现出"人文化"与"整练"的个人特色.%Li Panlong thought highly of resembling the poetry of the High Tang in his own writing,which surely did not make him a slavish poet.Not only did he adopt and learn the tradition of the High Tang,but also try to reconstruct and even to complement the tradition.Li Panlong's seven-word archaic poetry gave his famous assertion "Resembling and Reforming" some good exemplification.Compared with the Seven-Word archaic poems of the High Tang,Li Panlong in his writing successfully made his own style of metaphor by which human spirit and dignity were represented,instead of following the ancients in light of their description about nature,whereas Li Panlong still learned from his predecessors about the using of words and composition in poems.Li Panlong's writing style could be characterized with terms such as dignity and sublimity.
    • 潘国本
    • 摘要: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明明在做七言古诗,可起笔就是“五言”,四个五言分句以后,开始“七言”,七言又不顺他手了,再来“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之后终于“七言”到底。这里,押的韵也多变,先是“丘”“楼”,再成“傍”“张”,最终又以“京”“清”煞尾。李白的乐府诗更是随兴而来,尽兴而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