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血管手术

心血管手术

心血管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2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713409篇;相关期刊173种,包括护理学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26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东北地区采供血机构输血技术组2009年会等;心血管手术的相关文献由104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进、邓硕曾、不公告发明人等。

心血管手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13409 占比:99.96%

总计:713705篇

心血管手术—发文趋势图

心血管手术

-研究学者

  • 刘进
  • 邓硕曾
  • 不公告发明人
  • 乔爱科
  • 卢家凯
  • 卿恩明
  • 吴蓓雯
  • 张铁铮
  • 李立环
  • 杭燕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亮; 韩建阁
    • 摘要: 右美托咪定是临床常用镇痛、镇痛药物,其选择性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插管及手术方案的镇静麻醉方案中。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右美托咪定的作用机制逐渐明确,其应用范围也迅速扩展,其中,关于该药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获得逐步证实。本文对右美托咪定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 史晨; 张岩; 陈祖君; 裴锋博; 杨秋兰
    • 摘要: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the nervous system,IONM)指运用不同的监测设备进行运动、听觉、感觉神经的监测,从而反映相应神经功能方面是否良好。这些设备应用包括肌电图、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等技术,对术中神经受损情况进行实时监测,研究显示,多数心脏及大血管术后患者易发生神经系统类的并发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手段应用于心血管手术中,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心脏及大血管术中的应用进展作如下综述。
    • 吉冰洋
    • 摘要: 我国每年接受心血管手术的患者数量超过20万人。由于部分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前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术中体外循环、肝素化、外科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等众多因素会对患者凝血系统造成影响,导致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大,异体输血率居所有外科手术之首,故心血管手术一直都被视为"用血大户"。然而,有大量证据表明,异体输血除增加血源传播性疾病和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之外,还增加了心血管手术患者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1-2],导致血液资源的大量消耗,加剧血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局面。因此,对心血管手术患者进行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成为新的趋势和要求。2007年美国胸外科协会和心血管麻醉医师协会联合发布了心血管手术患者PBM指南[3],并于2011年和2021年进行更新完善;以强调PBM的重要性。一些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PBM临床规范,旨在达到合理精准输血。输血已成为心血管外科的重要质控指标。
    • 崔勇
    • 摘要: 心脏大血管外科自上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过程,不断突破创新,目前已经能够治疗所有心脏和主动脉血管的器质性疾病,挽救了数以百万计患者的生命。迄今为止,国内外主流的单位对于绝大多数心血管手术还是采用传统的经胸骨正中切口的方式来进行。该入路显露充分,方便操作,能够处理所有术中意外事件,有着最大的安全保障,所以时至今日,仍然牢牢占据着最主流的位置。
    • 陈芳; 钟河江; 蒋学涛; 李洪; 杜智勇
    •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血管手术的麻醉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妊娠中晚期患者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血管手术的围术期麻醉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继续妊娠患者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以瑞芬太尼静脉泵注复合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体外循环采用常温高流量灌注技术,围术期持续胎心监测。同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采用七氟烷吸入、瑞芬太尼静脉泵注,先行剖宫产术,胎儿断脐后以舒芬太尼静脉泵注、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再行心血管手术。结果3例保留妊娠先行心血管手术,后期再行剖宫产术;4例同期行剖宫产术与心血管手术。7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所有胎儿均存活,除3例术后发生新生儿肺炎外,无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妊娠中晚期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血管手术风险极高,制订个体化围术期麻醉管理策略有助于降低妊娠中晚期患者心血管手术的围术期风险。
    • 李呤雨; 谭赵霞; 秦臻; 喻翔; 汪勃; 周秀娟; 刘婷; 罗明; 刘侠丽; 周荣华; 熊际月; 杜磊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华西医院体外循环推行综合血液管理(HIBM)策略是否能通过减少输血而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方法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体外循环下行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根据策略实施时间,将患者分为实施前(2020.5.31前)、推行期(开始实施HIBM部分策略,2020.6.1~7.31),实施后(2020.8.1后)三组。主要结局指标为急性肾损伤。次要指标为死亡率、应用体外膜氧合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二次开胸止血手术和消化系统并发症。结果329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实施前为2265例,推行期318例,实施后709例。与实施前比较,HIBM实施后全主动脉弓置换等大血管手术比例更高(14.7%vs.22.7%,P<0.01);瓣膜置换手术比例减少(76.1%vs.67.0%,P<0.01);输血率(61.1%vs.14.8%)和平均输血量(3.74 U vs.0.8 U)均显著下降(P<0.01)。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在瓣膜置换手术患者(13.3%,vs.9.3%,P=0.006)和全人群(14.2%vs.11.9%,P=0.015)均显著下降。逻辑回归显示,综合血液管理策略能显著降低瓣膜手术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生风险(OR:0.665,95%CI:0.473~0.934,P=0.019),但使用输血指标矫正后,这一显著性消失(OR:0.983,95%CI:0.684~1.413,P=0.927)。HIBM实施前、后患者死亡率、ECMO或IABP、出血和消化系统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IBM能降低体外循环后瓣膜手术患者的急性肾损伤发生风险,这可能与降低输血有关。
    • 陈默
    • 摘要: 目的:研究全面护理模式对心血管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心血管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周期为1个月,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睡眠质量、对护理的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心理状况因子评分相比于护理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等方面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全面护理模式的总满意度为90.00%(45/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56%(26/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并发症及伤口出血、尿潴留、拔管综合征等非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面护理模式对于心血管手术患者有重要意义,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可以作为临床上心血管手术患者护理的一种有效方式进行推广和应用。
    • 刘侠丽; 谭赵霞; 秦臻; 喻翔; 汪勃; 周秀娟; 刘婷; 罗明; 李呤雨; 周荣华; 杜磊; 熊际月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评价体外循环中华西综合血液管理(HIBM)策略对患者异体血需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体外循环下行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HIBM包括减少预充量、逆预充技术、机血管理等9项策略。根据策略实施的时间,将患者分为实施前、推行期、全面实施。主要预后指标为围术期血制品使用量和使用率。结果329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实施前为2265例、推行期318例,全面实施709例。与实施前比较,HIBM实施后全主动脉弓置换等大血管手术比例更高(14.7%vs.22.7%,P<0.001)而瓣膜置换手术比例较少(76.1%vs.67.0%,P<0.001);HIBM实施前后比较,血制品输注量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PLT)分别为:2.43 U vs.0.42 U;0.78 U vs.0.15 U;0.53 U vs.0.13 U、输注率(RBC、FFP、PLT分别为:47.0%vs.10.0%,23.0%vs.5.5%,35.0%vs.9.2%)均显著降低(所有P<0.001)。逻辑回归分析显示,HIBM能显著降低患者异体血暴露风险(RBC:OR=0.13,95%CI:0.10~0.16;FFP:OR=0.18,95%CI:0.13~0.26;PLT:OR=0.19,95%CI:0.14~0.25)。不同手术类型亚组分析也得出相似结果。结论HIBM能显著减少体外循环下心血管手术患者的输血量和异体血暴露风险,值得推广。
    • 姚允泰; 袁昕; 何丽仙; 于宜平; 杜雨; 刘刚; 田丽娟; 马祖轩; 张永保; 马洁
    • 摘要: 失血和输血是心血管外科及心血管麻醉的重要质控指标。患者血液管理(patient blood management,PBM)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对可能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开展的包括贫血干预、血液稀释、血液回收、凝血管理等在内的多学科协作诊疗,以期尽可能减少血制品输注和改善患者预后。心血管外科开展PBM需心脏外科医生、血管外科医生、麻醉科医生、体外循环科医生、危重症科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团队合作。本文着重介绍了阜外医院PBM的证据和实践。临床在开展PBM时,需考虑机构的资源情况,包括设备、技术、药品、技能的可获得性以及花费效益比。
    • 刘红; 郭宏伟
    • 摘要: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ICU收治的720例全麻气管插管下心脏大血管手术后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住ICU期间是否发生院内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泌尿系感染、纵隔感染及切口感染)分为院内感染组(41例)和无院内感染组(679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ICU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主要致病菌的分布情况。结果720例全麻气管插管下心脏大血管手术后患者中41例发生院内感染,占5.7%,其中肺部感染39例(5.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心功能分级(OR=1.592,95%CI 1.074~3.042,P=0.02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OR=2.555,95%CI 1.743~95.099,P=0.012)、吸烟史(OR=2.310,95%CI 1.898~53.443,P=0.007)及呼吸机使用时间(OR=1.016,95%CI 1.009~1.024,P<0.001)是心血管外科术后ICU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3.6%),其后依次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0.1%)、光滑假丝酵母菌(8.8%)、白假丝酵母菌(8.1%)、金黄色葡萄球菌(6.1%)。结论心血管外科术后发生的ICU院内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其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心功能NYHA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吸烟史及呼吸机使用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