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液保护

血液保护

血液保护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43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7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395648篇;相关期刊222种,包括中国循环杂志、河南外科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全国第八届输血医学学术年会、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输血前试验及输血治疗共识专题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一届临床输血学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输血科医师分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会议、山东省第十七次麻醉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术会议暨2013年福建省麻醉学术会议等;血液保护的相关文献由1188位作者贡献,包括邓硕曾、刘进、吉冰洋等。

血液保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7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5648 占比:99.89%

总计:396084篇

血液保护—发文趋势图

血液保护

-研究学者

  • 邓硕曾
  • 刘进
  • 吉冰洋
  • 张炳东
  • 张莉
  • 武婷
  • 潘道波
  • 郭建荣
  • 金孝岠
  • 于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翠; 任佳悦; 邢军
    • 摘要: 心脏病患者病情危重,手术复杂,手术多需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进行,易发生止血困难,异体血制品需求量大,原因包括血管破坏、外科操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量液体复苏导致的凝血因子稀释、肝素的使用以及体外循环运转时间长等[1]。由于我国人口密度增长,外科手术量增加,血制品需求量的增加与血制品短缺是当今社会需要解决的重要矛盾。
    • 杨惠鸿; 闫磊; 徐桂萍
    • 摘要: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联合控制性降压对脊柱手术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择期脊柱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S组)、氨甲环酸组(TXA组)、氨甲环酸联合控制性降压组(TXA+CH组),各40例。S组切皮即刻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2 mL/kg,术中以0.1 mL/(kg·h)的速率泵注至术毕。TXA组注射氨甲环酸20 mg/kg,术中以10 mg/(kg·h)的速率泵注至术毕。TXA+CH组在TXA组基础上,泵注硝普钠行控制性降压至主要手术完成。记录术前、术后1 d的各项指标及术后1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与S组相比,TXA组和TXA+CH组术中出血量[(434.2±73.4)mL vs.(287.6±73.6)mL vs.(236.2±59.4)mL]、术后24小时引流量[110.0(91.3,145.0)mL vs.77.5(60.0,95.0)mL vs.60.0(50.0,70.0)mL]、术中视野质量评分[(3.3±0.5)分vs.(2.4±0.5)分vs.(2.2±0.4)分]、住院时间[8.5(7.0,15.0)d vs.6.5(5.0,9.0)d vs.6.0(5.0,7.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术前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 3组患者RBC、Hb、H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氨甲环酸可以减少脊柱手术出血量,而且联合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更佳。
    • 黄海林
    • 摘要: 在传统实施心脏瓣膜置换直视手术时,主要选择使用深低温循环方式,但该方式存在手术时限短、患者出血量较多并且无法保障安全性等缺点,因此在临床使用时常存在较多限制,而实施体外循环后,可以有效改善该手术质量,提高手术效果。但是在实施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直视手术后,患者的血液有形成分会遭到大量破坏,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术后患者可能再次需要进行开胸止血,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有所延长,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会出现提升,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实施有效的血液保护,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就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直视手术实施过程中,采取血液保护研究现状及进展展开分析。
    • 蔡成惠; 赵丽云
    • 摘要: 术后出血是心脏外科手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术并发症,据国外研究表明,心血管手术用血占总输血量的15%~20%,而异体血液输注与术后不良结局有关。目前心脏外科仍为异体血液输注量最大的科室之一[1-2],如何进行血液保护、如何在围手术期减少输血等问题,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包括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相关研究。本篇综述将对ANH相关生理改变、具体实施流程、在不同心脏手术中的安全和有效性进行综述。
    • 刘侠丽; 谭赵霞; 秦臻; 喻翔; 汪勃; 周秀娟; 刘婷; 罗明; 李呤雨; 周荣华; 杜磊; 熊际月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拟评价体外循环中华西综合血液管理(HIBM)策略对患者异体血需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体外循环下行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HIBM包括减少预充量、逆预充技术、机血管理等9项策略。根据策略实施的时间,将患者分为实施前、推行期、全面实施。主要预后指标为围术期血制品使用量和使用率。结果329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实施前为2265例、推行期318例,全面实施709例。与实施前比较,HIBM实施后全主动脉弓置换等大血管手术比例更高(14.7%vs.22.7%,P<0.001)而瓣膜置换手术比例较少(76.1%vs.67.0%,P<0.001);HIBM实施前后比较,血制品输注量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PLT)分别为:2.43 U vs.0.42 U;0.78 U vs.0.15 U;0.53 U vs.0.13 U、输注率(RBC、FFP、PLT分别为:47.0%vs.10.0%,23.0%vs.5.5%,35.0%vs.9.2%)均显著降低(所有P<0.001)。逻辑回归分析显示,HIBM能显著降低患者异体血暴露风险(RBC:OR=0.13,95%CI:0.10~0.16;FFP:OR=0.18,95%CI:0.13~0.26;PLT:OR=0.19,95%CI:0.14~0.25)。不同手术类型亚组分析也得出相似结果。结论HIBM能显著减少体外循环下心血管手术患者的输血量和异体血暴露风险,值得推广。
    • 李雪; 花义斌; 胡晓; 许珍真; 孔昊
    • 摘要: 自体血小板分离(autologous plateletpheresis,APP)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血液保护措施,是指在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通过血液分离设备将采集的静脉全血分为浓缩红细胞、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三种成分,在手术的不同阶段按需回输给患者[1],其本质是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的一种形式。APP目前广泛应用于心肺转流心脏手术,因该类型术中需不同程度的低温以及使用肝素抗凝,上述因素通常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减弱。全血储存(whole blood storage,WBS)作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的经典形式,能够减少异体血输注,是有效的术中血液保护措施[2-3]。心脏手术前进行APP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以及围术期异体血输入量,具有确切的血液保护价值[4-5]。但APP在非心脏手术中是否能发挥与WBS类似的血液保护效果,尚有待研究证实。因此,本研究拟比较APP与WBS在非心脏高出血风险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 赵成秀; 张光信; 高爽; 王芳
    • 摘要: 心脏外科手术出血量多,用血量占所有手术15%~20%,同时大量输血与心脏手术患者近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应努力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的风险,以尽可能减少异体血需要量,可以改善心脏手术患者临床结局。因此,心脏手术应采取适宜的血液保护措施,有助于减少心脏手术出血量及用血量。临床工作重点转向术前贫血的检测及纠正、中止抗血小板治疗、合理输血指征、使用抗纤溶药物、体外循环新技术应用、减少体外循环预充、低血压麻醉和自体血输技术等系统的、多学科参与的血液保护措施。
    • 李帆; 祝白达木·吐尔逊; 黄一丹; 胡振飞; 詹海婷; 吴建江
    • 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小剂量静脉联合心包内注射氨甲环酸(TxA)在成人心肺转流开胸心脏手术中可能产生的减少术后出血量、减少血制品输入的益处和相关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到2021年5月期间在非急诊胸骨正中切开心肺转流下行成年心脏手术患者,其中111例符合标准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按TxA不同应用方式分为三组:静脉组(A组)37例,心包内注射组(B组)37例,联合组(C组)37例。A组患者麻醉诱导后20 min内静脉给予TxA负荷剂量10 mg/kg,之后维持量10 mg/(kg·h)术中持续泵注;B组患者于鱼精蛋白注射完毕和关闭胸腔前,分别在患者心包内注射2.5 g TxA;C组参照A、B组给药方法及剂量给予TxA。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天的肌酐、尿素、红细胞压积、术中出血、术后48 h内的心包及纵膈引流量、血制品需求量和术后癫痫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A组与B组患者相比,C组患者术后48 h心包及纵膈引流量和红细胞需要量低(P<0.05);与B组患者相比,A组和C组患者术后尿素和血清肌酐水平较高(P<0.05)。患者均无死亡,无癫痫发作或其他神经事件或血栓栓塞并发症。结论 小剂量静脉联合心包内注射TxA可有效减少成人正中开胸心肺转流下心脏手术术后出血量和血液制品需求,且不发生癫痫、肾或血栓栓塞并发症;在手术中将两者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强于二者单独使用。
    • 闫姝洁; 章晓华; 侯晓彤; 吉冰洋
    • 摘要: 目的 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国内成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血液管理的现状。方法 通过线上方式向全国多个中心发放了全国成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血液管理调查问卷,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结果 本调查回收有效答卷181份,其中大中心(>2 000例/年)有23家。大中心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中输血率低于非大中心[45%(23.59%,55.00%) vs.70%(30%,90%),P=0.008],两组的体外循环期间输血率无统计学差异[20%(12.16%,27.50%) vs.28%(10%,50%)%,P=0.155]。关于成人不同类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转中和停机红细胞输注阈值,国内各个中心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中心常规手术转中红细胞输注阈值为70 g/L,与非大中心相比,大中心应用术前高危筛查等6项体外循环血液管理措施的比例更高。总体而言,一些在欧美指南中作为Ⅰ级或Ⅱa级推荐的措施在国内不应用率高,包括逆行自体血预充(不应用率65.1%)、心外吸引隔离(不应用率76%)、床旁检测指导停机后止血(不应用率50%)等。结论 在成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血液管理方面,国内现状较欧美指南存在差距、非大中心较大中心存在差距。
    • 仇冰梅; 张雷; 张晓华; 吴海卫; 李德闽; 王常田
    • 摘要: 目的总结氨甲环酸在迷宫Ⅲ手术中血液保护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8月82例迷宫Ⅲ合并慢性房颤的心脏外科疾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按其有无输注氨甲环酸及不同给药方式分为3组,未输注氨甲环酸组(未输注组)23例,常规给药氨甲环酸组(常规给药组)19例,优化给药方案氨甲环酸组(优化给药组)40例。收集各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 h(T2)、术后72 h(T3)各时间点凝血指标、引流液量。结果未输注组术后血小板(PLT)值较常规给药组和优化给药组下降明显,在T2、T3时间点下降更为显著(P<0.05),常规给药组PLT值低于优化给药组(P<0.05);未输注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值(2.09±1.22)g/L在T1时间点显著低于优化给药组(2.94±1.41)g/L(P<0.05),未输注组患者FIB值(2.93±1.28)g/L在T2时间点显著低于优化给药组(3.93±1.10)g/L(P<0.01)。常规给药组和优化给药组在术后24 h、48 h、72 h心包纵隔引流液总量显著少于未输注组(P<0.01);优化给药组在术后24 h、48 h、72 h心包纵隔引流液总量显著少于常规给药组(P<0.01)。结论氨甲环酸在迷宫Ⅲ治疗慢性房颤的手术中具有血液保护作用,优化给药方式较常规持续泵注给药方式可进一步改善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及减少心包纵隔引流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