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2篇、会议论文143篇、专利文献9279篇;相关期刊901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齐鲁护理杂志、护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109种,包括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第三届情绪与健康和疾病及其中医药干预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基础理论第七次学术年会等;心理应激的相关文献由5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严灿、李权超、吴丽丽等。
心理应激
-研究学者
- 严灿
- 李权超
- 吴丽丽
- 徐志伟
- 颜军
- 丁魁
- 程义勇
- 潘毅
- 洪燕
- 王文竹
- 李艳
- 陈伟强
- 李树田
- 王冬兰
- 孟新珍
- 姜乾金
- 于泱
- 安花花
- 陈开梅
- 陈永进
- 严进
- 侯玥
- 敖海清
- 李敏
- 高璟
- 姚树桥
- 朱熊兆
- 杨丽萍
- 杨阳
- 王志红
- 胡家庆
- 史亚飞
- 吴振宇
- 尹剑春
- 张旻
- 张莉
- 杨菊贤
- 章建程
- 黄美蓉
- 侯俊林
- 吴爱勤
- 安瑞卿
- 徐灵活
- 李强
- 李慧吉
- 武成
- 王晓花
- 王艳
- 秦天
- 胡光涛
-
-
邬媚;
钟燕;
成新宁;
杨慧琼;
卿小娟
-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行为训练(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及对家长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单一ABA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比较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和家长心理应激情况.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的ABC、C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感觉/知觉、社交、健康/身体/行为、语言/言语/交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孤独症患儿中采用ABA训练联合童趣化干预,能有效减轻患儿的孤独症症状,缓解家长心理应激反应.
-
-
刘良清;
余莎;
刘江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三联综合干预对癌性疼痛患者疼痛、心理应激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40例癌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方案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热庵包、耳穴压豆联合心理疗法.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心理状态,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价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癌性疼痛患者应用中医三联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疼痛状况及心理应激情况,提升其生存质量.
-
-
史鹏;
孙金月
-
-
摘要:
目的:NCP肺炎疫情致使我国部分居民出现替代性创伤(VT),期望从身体活动增进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为减轻心理应激提供建议。方法:采用IPAQ长卷和IES-R量表对我国5个省份15个城市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和VT进行调查,通过χ^(2)检验调查影响我国居民VT的影响因素,通过决策树模型对居民VT进行识别。结果:不同身体活动水平(χ^(2)=6.575,P=0.037)、居住地病例(χ^(2)=3.945,P=0.047)、最高学历(χ^(2)=28.586,P=0.000)居民出现替代性创伤的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且高体力活动水平、居住地病例在30例以下、专科及以下学历人群出现替代性创伤的可能性更低;决策树模型(深度4,节点13,终端节点7,准确率79.9%)认为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且居住地病例在31例以上居民高身体活动水平出现替代性创伤的可能性较低,而高身体活动水平且25岁以下特征居民也有出现替代性创伤的可能性。结论:高身体活动水平居民出现VT的可能性较低,但其与年龄、居住地病例和最高学历存在交互作用,建议相关特征居民减少疫情信息输入,转移注意力,适当提高身体活动水平,改善负面情绪,减轻应激反应。
-
-
钟燕清;
梁和彩;
伍淑儿
-
-
摘要:
目的:分析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护理干预在行胃食管早癌内镜下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8月广东同江医院收治的82例进行胃食管早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外科护理,观察组采取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干预,持续至患者出院。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应激、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7、0.244,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为(34.62±5.04)分、(35.08±6.21)分,较对照组的(40.06±6.31)分、(41.42±6.0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3、4.690,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8%,较对照组的19.5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肛门排气、疼痛缓解及住院时间为(23.48±4.65)h、(34.25±6.79)h、(2.97±0.45)d、(7.84±1.17)d,短于对照组的(32.41±6.67)h、(42.75±7.33)h、(3.78±0.53)d、(10.58±1.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2、5.447、7.460、7.833,P<0.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进行胃食管早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康复时间。
-
-
杜莹;
盛娟娟;
汪川;
李琴;
陈美玲;
商红艳;
李京倖
-
-
摘要: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联合程序化随访计划对心脏搭桥术后患者遵医行为及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安贞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心脏搭桥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程序化随访计划,两组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后遵医行为情况,干预前后心理应激、希望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遵医行为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积极行动、与他人保持密切联系对目前及未来的态度评分分别为(13.92±1.54)分、(13.53±2.18)分和(12.83±2.1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BNP、CRP水平及HYHA分级分别为(18.21±2.45)pg/mL、(8.22±1.25)mg/mL和(1.58±0.21)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理应激项目HAMA、HAMD和MADRS评分分别为(18.53±8.45)分、(20.64±3.23)分和(22.80±3.1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联合程序化随访计划可提高心脏搭桥术后患者遵医行为,降低机体心理应激反应,改善心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
任丽娟;
张平;
王伟伟
-
-
摘要: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及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行全麻手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FMEA干预;比较两组躁动发生率、意识恢复时间、苏醒分数≥4分时间、心理应激水平[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及苏醒分数≥4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MEA可有效降低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促进患者意识恢复,减轻患者心理应激。
-
-
张静
-
-
摘要:
目的探讨正念训练联合情志干预对尘肺患者心理应激、不良情绪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情志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正念训练联合情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应激、不良情绪、应对方式的差异。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应激反应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应对方式各项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应激反应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面对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回避评分、屈服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正念训练联合情志干预能有效减轻尘肺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减轻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应对疾病。
-
-
王薇;
夏倩倩;
徐海燕
-
-
摘要:
目的探讨“G+OEC”护理模式对开胸手术患者生理、心理应激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实施开胸手术的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52例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5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G+OEC”护理模式策略。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2周的生理、心理应激及DVT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各项生理应急情况和各项心理应激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各项生理应急情况均低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各项生理应急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各项心理应激能力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干预后的各项心理应激能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研究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1.89%)较对照组(15.38%)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OEC”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开胸手术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患者术后的生理和心理应激情况,值得借鉴和推广。
-
-
翟佳丽;
张岩;
赵芹;
赵光涛
-
-
摘要:
目的:观察疫情时期高校大学生外出次数与心理应激反应。方法:选取山东省烟台市3所本科院校大学生,调查其在疫情期间的外出频率,以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等评估心理应激压力状态。结果:不同外出频率的学生心理应激压力比较有差异,P<0.001。结论:不同外出频率导致的心理应激压力不同,外出频率越高,应激压力越大。
-
-
谢夏婷
-
-
摘要:
目的:探讨叙事医学护理模式对骨科截肢术患者病耻感、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1年1月68例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截肢术的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5例)。观察组接受叙事医学心理干预护理,对照组接受骨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病耻感、焦虑、抑郁水平的差别。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耻感得分、焦虑、抑郁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病耻感得分与焦虑、抑郁得分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总体护理满意度为88.57%(31/35),对照组只有72.73%(2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1,P=0.028)。结论:叙事医学护理模式可以改善截肢术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
张翠英
- 《甘肃省第五届护理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突发灾难性应激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并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提高个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提供准确信息、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法和配合药物治疗,可减轻灾后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促进灾后的心理康复和社会适应.因此,积极开展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
-
彭春丽;
梁东辉;
刘永源;
黄曼萍
- 《2017第五届岭南内科大会》
| 2017年
-
摘要: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CHD正严重威胁着我国人群的生命与健康,在我国人群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二位.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因客观环境与自身需求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种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包括负性情绪、性格特征、工作以及生活压力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应激已成为CHD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本文就心理应激与冠心病的中西医认识与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
徐晓川;
吴巍巍
- 《2017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 2017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心理应激状况和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方式,选取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问卷采集150例,采集信息包含护士对工作满意度、是否存在执业伤害、身心健康状态及是否存在心理困扰,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结果:38%受访者对工作现状不满意,76%的受访者感觉工作压力大,74.6%的受访者曾遭遇职业伤害,存在心理困扰的占到受访者的79.3%,44%的受试者曾遭遇过医疗纠纷.结论:护理人员存在心理应激状况不容忽视,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及其心理应激能力,采用多种现代方式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改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纠纷和减轻护士心理应激的有效对策.
-
-
杨威;
陈开梅;
王建军
- 《2016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学术交流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以及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方法:以773 名学生为被试,运用3 种持续16 周的干预方案来检测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缓解效果.结果:16周的干预效果优于8周和干预前的效果,8周的干预效果优于干预前的效果.“身体素质+体育游戏+球类”干预方案最适合初中学生、“天天练+课课练+周周练” 干预方案最适合初小学生 、“身体素质+球类”干预方案最适合高中学生.干预类型和干预时间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主效应和交换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运动干预方案都对青少年心理应激具有缓解效果,且随干预时间的延长,效果更佳明显.
-
-
陈开梅;
董磊;
吴拥军
- 《2016中国康复医学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学术交流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锻炼项目对中学生心理应激程度的影响. 方法:以90名不同程度心理应激中学生为被试,利用羽毛球和拓展训练为主要干预内容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 结果:(1)徐州市中学生的心理应激率为30%,其中轻度心理应激率11%,中度心理应激率为14%,重度心理应激率为5%.(2)运动干预后,轻中度心理应激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轻=3.62,P=0.00;T中=3.43,P=0.00),重度心理应激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与干预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54,P=0.14),说明运动干预对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3)不同锻炼项目不仅对心理应激水平的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F=32.572,P=0.000),交互作用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3.682,P=0.000).不同锻炼项目对相同心理应激程度中学生的干预效果均是团体项目的效果优于个体项目,个体项目优于无项目.相同锻炼项目对不同程度心理应激程度中学生的干预效果均是是轻度心理应激的效果优于中度心理应激,中度心理应激的效果优于重度心理应激,且心理应激程度越轻,治疗效果越好. 结论:不同锻炼项目对不同程度中学生心理应激具有明显的缓解效应.
-
-
徐晓川;
吴巍巍
- 《2016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心理应激状况和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方式,选取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问卷采集150例,采集信息包含护士对工作满意度、是否存在执业伤害、身心健康状态及是否存在心理困扰,医疗纠纷的发生情况.结果:38%受访者对工作现状不满意,76%的受访者感觉工作压力大,74.6%的受访者曾遭遇职业伤害,存在心理困扰的占到受访者的79.3%,44%的受试者曾遭遇过医疗纠纷.结论:护理人员存在心理应激状况不容忽视,提高护士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及其心理应激能力,采用多种现代方式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改善护患关系,是减少护患纠纷和减轻护士心理应激的有效对策.
-
-
陈开梅;
杨威;
杜雨;
孙培全
- 《第八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
| 2016年
-
摘要: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断乳期",此时他们有没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青少年心理应激运动干预问题一直都是锻炼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已有的研究大多是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主要考察性别、年龄、锻炼项目、年限、强度、时间等单因素的作用),仅仅如此研究还不够,还需要从横向层面(探讨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的影响,找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最佳干预方案)和纵向层面(探讨不同干预方案在不同时间点上的缓解效果及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来深层次揭示心理应激的机制.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是缓解心理应激的重要资源.因此,本研究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混合设计,探讨3种不同运动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心理应激水平的缓解效果以及随干预时间变化的规律,以期为体育活动与心理应激水平融合提供理论基础.
-
-
Liu Herong;
刘贺荣;
Song Hui;
宋辉;
Song Lin;
宋琳;
Qiang Yan;
强艳;
Li Xuanzhu;
李宣珠;
Qiu Fangyuan;
邱方园
- 《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宁夏回汉人群热应激蛋白70(HSP70)基因多态性与心理应激之间的关系,阐明心理应激的遗传基础及易感基因.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和教学医院(吴忠市人民医院)确诊的20~60岁无血缘关系的622名代谢综合征(MS)患者和来自该2所医院健康体检人群的60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人群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和职业应激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生化指标检测,并采用小沟结合子、SNPshot法、测序法检测HSP70-1基因+190和-110位点、HSP70-2基因+1267和+2074位点、HSP70-Hom基因+2437位点的多态性. 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中HSP70-1基因-110位点各基因频率分布在轻、中、重应激水平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107、10.253,P=0.039、0.036);对照组HSP70-hom基因+2437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9,P=0.038);总体人群中HSP70-1基因+190位点各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5,P=0.021),HSP70-2基因+2074位点各基因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1、7.182,P=0.021、0.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P70-1基因-110位点A/C和A/C+C/C基因型携带者应激易感性是A/A基因型的1.991倍(95%CI=1.187~3.341)和1.600倍(95%CI=1.004~2.550),HSP70-1基因+190位点C/C基因型的应激易感性是G/G基因型的0.560倍(95%CI=0.356~0.883),HSP70-2基因+2074位点G/G基因型的应激易感性是C/C基因型的1.563倍(95%CI=1.016~2.405). 结论:HSP70家族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心理应激的易感性有关,HSP70-1基因-110位点A/C和A/C+C/C基因型与HSP70-2基因+2074位点G/G基因型携带是心理应激的危险因素,可增加人群的应激易感性;HSP70-1基因+190位点C/C基因型携带是心理应激的保护性因素,可降低应激的易感性.
-
-
伍卫;
陈剑
- 《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心律失常的发生常需要致心律失常的异常结构(即"基质")和急性诱因(即"扳机").尽管并非所有心律失常能追踪到明确诱因,但越来越多证据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心理应激伴发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是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触发因素.此外,慢性心理应激事件如抑郁和对抗状态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长期作用,增加心律失常易感性.早期研究指出,针对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及其产生的生理学影响的治疗可能减少那些已有心律失常结构基础的个体心律失常发生率.
-
-
焦凯;
徐新月;
王美青
- 《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探索心理应激和异常咬合单独作用与叠加作用对TMJ髁突软骨下骨异常改建的影响,并揭示交感神经在其中的调控作用.对小鼠建立慢性心理应激(CIS)及异常咬合模型,采用6-羟基多巴胺(6-HD)腹腔注射切断部分小鼠交感神经,实验8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及髁突软骨下骨中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采用Micro-CT、荧光双标、组织形态测量及TRAP染色观察髁突软骨下骨改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