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生物群

微生物群

微生物群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402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1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63173篇;相关期刊206种,包括海洋世界、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微生物与感染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年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德沼气合作论坛、2014饲料微生态制剂应用技术国际研讨会、全国生物肥料研究开发与综合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等;微生物群的相关文献由927位作者贡献,包括钟玉鸣、C·史怀特纳、C·朱斯特等。

微生物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3173 占比:99.92%

总计:363456篇

微生物群—发文趋势图

微生物群

-研究学者

  • 钟玉鸣
  • C·史怀特纳
  • C·朱斯特
  • F·方瑟卡
  • F·罗沙
  • H·阿法加得
  • J·多尔
  • 孙国萍
  • 许玫英
  • 郭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丽娜; 卢震钰; 王颖; 李媛; 云春梅; 孙德俊; 高笑宇
    • 摘要: 背景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下呼吸道有大量微生物菌群定植.研究显示,吸烟对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及组成有显著影响,且其变化可能与肺部疾病有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 通过痰液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吸烟对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以预测其对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招募的志愿者5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吸烟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吸烟组(22例)和不吸烟组(33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痰液微生物,分析吸烟对微生物丰度与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吸烟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差异微生物间的相关性及预测差异微生物的功能.结果 吸烟组Shannon指数高于不吸烟组,Simpson指数低于不吸烟组(P<0.05).Adonis检验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吸烟组与不吸烟组β多样性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韦恩图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组和不吸烟组共有菌群1146个,不吸烟组独有菌群1080个,吸烟组独有菌群841个.在纲水平上,按照菌群相对丰度降序排列,差异菌群前5位分别是芽孢杆菌纲(Bacilli)、拟杆菌纲(Bacteroidia)、梭杆菌纲(Fus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纲水平微生物在吸烟组中的优势菌群为:Bacilli、Bacteroidia、Fusobacteriia.在属水平上,按照菌群相对丰度降序排列,差异菌群前5位分别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卟啉单胞菌属(Porphyromonas)、拟普雷沃氏菌属(Alloprevotella)、奈瑟菌属(Neisseria).属水平微生物在吸烟组中的优势菌群为:Streptococcus、Prevotella、Porphyromonas.吸烟组和不吸烟组下呼吸道共有1纲、2目、1科、8属及8种差异微生物.其中吸烟组增加的菌群为Selenomonadales目、巨球型菌属(Megasphaera)、Faucicola属、Sphaerochaeta属、Shuttleworthia属、Anaeroglobus属、 巨球形菌(Megasphaera micronuciformis)、Spirochaeta canine oral taxon 379、未分类的普氏菌(Uncultured Prevotella)、Prevotella sp.oral clone FW035;不吸烟组增加的菌群为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鞘脂杆菌目(Sphingobacteriales)、噬几丁质科(Chitinophagaceae)、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弧菌属(Vibrionimonas)、罗尔斯通氏菌属(Ralstonia)、真口腔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veroralis)、Catonella sp.oral clone FL037、噬淀粉密螺旋体(Treponema amylovorum)、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吸烟组和不吸烟组的差异微生物(属水平)间均呈正相关(r≥0.6).吸烟组和不吸烟组主要在物质合成、降解和运输相关通路上存在差异.吸烟组功能富集的生命活动包括:安沙霉素类生物合成、赖氨酸生物合成、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泛酸盐和辅酶A生物合成、蛋白运输等;不吸烟组主要富集的生命活动包括:甲苯降解、霍乱弧菌致病循环、柠檬烯和蒎烯降解、光合作用、二噁英降解等.结论 吸烟能够增加下呼吸道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影响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改变相关物质合成、降解和运输通路,吸烟暴露下下呼吸道微生物组的功能改变可能会影响宿主的内环境稳态,打破体内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引发肺部疾病.
    • 摘要: 如何祛除“老人味”?康医生:我母亲快80岁了,她每次走近我们的身边,我们总能闻到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大家常说的“老人味”。请问,“老人味”是如何产生的?能祛除吗?江苏省陈先生陈先生:您好!人体的气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汗腺分泌出汗味,身体表面的微生物群如细菌、真菌等也能分解产生气味。科学研究发现,“老人味”出现的罪魁祸首是一种叫做“2-壬烯醛”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特殊气味”。从40岁左右起,人们的身体气味开始含有较高浓度的“2-壬烯醛”。“2-壬烯醛”的分泌量会随着人体的衰老而逐渐增加。
    • 张羽慧; 徐根兴; 华子春
    • 摘要: 目的:描述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领域技术演化,揭示微生物群基因编辑技术的演进路线,对其技术发展进行深层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截至2021年5月30日收录的相关文献,筛选微生物群基因编辑技术相关研究。结果:初步检索902篇文献,最终44篇符合纳入标准;研究显示CRISPR技术演进方向主要包括特异性、适应性和多样性,其中60.81%涉及多样性研究、28.38%涉及适应性研究、10.81%涉及特异性研究;围绕基因编辑技术整体研究重点不一,以辅助系统的多样性技术为主。结论:下一代测序技术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助力微生物群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趋向多元化与细致化,并为其提供了新方向。
    • 陈佳佳; 卓越; 田桦; 关旭; 王浦安
    • 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疾病,由于社会节奏的增快、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IBS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病情易反复,治疗上多属于对症治疗,对人们的生活、心理以及经济都造成了巨大影响。随着人们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可能对肠易激综合征尤其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为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肠道菌群失衡、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了新的方式。氢呼气试验作为一种无创、方便的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方式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本文就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检测方法氢呼气试验的应用做一综述。
    • 摘要: 征文范围:微生物群与人体健康、微生物感染与免疫、感染控制、新再现传染病病原、微生物鉴定与检测、微生物流行病学、微生物耐药性、机体主动与被动免疫、微生物分类、微生物进化、微生物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免疫诊断与免疫学技术、教学经验与改革实践等领域内的研究新进展和新技术,以及教学改革方面的内容。
    • 郭文迪; 平毅
    • 摘要: 卵巢癌致死率极高,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女性生殖道和肠道微生物在卵巢癌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发现,在卵巢癌中,上、下生殖道优势菌群厚壁杆菌丰度降低,拟杆菌数量增多,肠道菌群频繁失调。其可能通过自身成分和代谢产物引起致癌反应、升高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促进卵巢癌发生,介导炎症反应影响免疫调节,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女性生殖道和肠道微生物群还参与卵巢癌的治疗过程,与耐药和疗效密切相关。其中,粪菌移植、益生菌补充及抗生素的应用已得到初步探索。综述女性生殖道和肠道微生物群结构、与卵巢癌的相关性以及临床治疗研究,旨在为卵巢癌的筛查、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 摘要: 既耗氧又能产氧的古菌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是海洋中最丰富的一个微生物群,能促进海洋的氮循环。它们主要通过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来获得能量,这个过程需要氧气。然而,此前的研究发现,很多氨氧化古菌能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其具体的生存方式尚不清楚。
    • 胡坚; 张舒煜; 张文革; 闫紫恒; 李厚敏
    • 摘要: 目的研究甲真菌病患者甲微生物群的构成,为进一步阐明甲真菌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7例甲真菌病患者及7例健康志愿者。取患者病甲的甲屑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鉴定;提取患者病甲、患者对侧健甲及健康人甲的DNA,对真菌rDNA ITS区及细菌16S rDNA V3-V4区PCR扩增,分析微生物群构成,并进行α多样性、β多样性、Simper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甲真菌病患者病甲的微生物群构成与对侧健甲及健康人甲存在差异。患者病甲的真菌菌群的丰富度高于对侧健甲。患者对侧健甲细菌菌群的多样性高于病甲及健康人甲,且患者对侧健甲细菌菌群的构成与患甲和健康人甲均有部分重叠。结论患者对侧健甲的细菌菌群构成具有由健康人甲向患者病甲转变的趋势。且在患者病甲的微生物群中,某些真菌和细菌菌属可能具有相关性。
    • 赵林(译)
    • 摘要: 尽管全身性抗生素治疗在控制感染、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至关重要,但据推测,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负面影响,如对抗药性微生物的选择和对共生微生物的附带损害。在一项对4种临床相关抗生素治疗方案[强力霉素(20 mg或100 mg)、头孢氨苄或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TMP/SMX)]的前瞻性随机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健康志愿者全身使用抗生素后皮肤上的微生物变化。
    • 赵林(编译)
    • 摘要: 来自环境的感觉和分子输入的整合塑造了动物的行为。暴露于环境分子的主要场所是胃肠道,在胃肠道中,饮食成分被微生物群化学转化,肠道衍生的代谢物被传播到所有器官,包括大脑。在小鼠中,肠道微生物群影响行为,调节肠道和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产生,并影响大脑发育和髓鞘形成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