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泵
微泵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机械、仪表工业、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8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346177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医药前沿、液压与气动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13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物联网专题、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微泵的相关文献由1478位作者贡献,包括万珍平、高猛、柳俊城等。
微泵—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46177篇
占比:99.90%
总计:346536篇
微泵
-研究学者
- 万珍平
- 高猛
- 柳俊城
- 马明怡
- 叶乐
- 丁桂甫
- 陈伯扦
- 刘晓为
- 不公告发明人
- 何秀华
- 冯晨
- 刘本东
- 黄海涛
- 崔大付
- 桂林
- 江帆
- 沈健
- 温锦锋
- 祝韬
- 邓志丹
- 陈美蓉
- 关炎芳
- 冯睿东
- 徐东
- 杨佳慧
- 王海宁
- 王蔚
- 耿照新
- 黄浩翔
- 汤勇
- 王莉
- 蔡炳初
- 谢松汝
- 邵浩然
- 魏长智
- 关艳霞
- 刘长春
- 印四华
- 周俊杰
- 周波
- 唐刚
- 屈扬
- 张华杰
- 徐斌
- 李耀超
- 林楠
- 林炳承
- 王传礼
- 田丽
- 秦建华
-
-
屠昕;
阮淼琴
-
-
摘要:
微量注射泵(简称微泵)是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泵力仪器,能将少量药液精准、微量、均匀、持续地泵入患者体内,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的药物治疗。传统的微泵注射巡视流程是护士根据医嘱在巡视卡上记录患者信息、医嘱名称、速度、剩余量、巡视时间、护士签名等,然后粘贴在微泵上,经常因粘贴不规范造成巡视卡遗失,在填写上有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字迹模糊、漏巡视等情况,增加了护理风险。
-
-
林艳丽;
陈育群;
鲍姣
-
-
摘要:
目的介绍自制微泵时速量表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观察微泵时速量表临床应用的准确率和速度。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法,454名护理人员以临床常用的经验方法计算推注时间或推注速度(对照组),426名护理人员参照自制微泵时速量表查找结果(研究组),分别手机自动记录计算所消耗的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总体正确率(94.56%)高于对照组(82.01%),平均测试时间低于对照组,且不同职称研究组的平均测试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泵时速量表在临床微泵注射中可提高操作正确率、提高操作速度,实现高效性、同质性、安全性。
-
-
雷嘉加;
黄家福;
庞达豪
-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左心衰患者接受微泵注射硝普钠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2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接诊的5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微泵注射硝酸甘油治疗的25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微泵注射硝普钠治疗的25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肺功能指标、心率(HR)、血压、治疗效果、用药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脑钠肽(BNP)、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氧合指数(OI)、一秒用力呼气量(FEV;)、最大通气量(MVV)、舒张压(DBP)、HR、收缩压(S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NP、HR、DBP、SBP水平更低,LVEF、SV、OI、FEV;、MVV水平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且不良反应轻微,未影响治疗。结论: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行微泵注射硝普钠治疗,疗效显著,可以缓解患者心衰症状,改善其心肺功能、HR与血压,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
苏毅涛;
魏正;
冀梦豪;
苗晓丹
-
-
摘要: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作为一种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性研究领域,微机电系统几乎涉及到自然及工程科学的所有领域,如电子技术、机械技术、生物医学、能源科学等,在流体、智能系统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微泵作为其中微流控系统的“心脏”,是微流体输送的动力源,也是微流控系统发展的重要标准。作为一种重要的微型执行元件,微泵可广泛应用于药物输送、血液运输、微型卫星推进系统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价值。本文在对微泵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无阀式电磁驱动微泵,主要由悬臂梁阀、PDMS薄膜、钕铁硼组成,通过电磁力的作用下,使薄膜发生一定的形变,以改变泵体内容积的大小来实现流体的泵送,且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以及电流的大小,可以改变电磁驱动泵腔的流动方向和泵送流量的大小。本文最终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以及实践测试以得出微泵的泵送流量范围以及对应的磁力要求。
-
-
杨颖;
邓曙艳
-
-
摘要:
微流体驱动元件是微流控系统运转的核心,对低雷诺数流体的流动与流量精确控制、器件集成与性能优化至关重要。运用CiteSpace对1996—2020年间395篇相关文献的发文量、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评述了用于微流体驱动的微泵、微阀、微混合器等动力元件研究的热点,分析了关注度较高的流动现象与效应,讨论了相关应用现状与研究方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和展望。
-
-
杨颖;
邓曙艳
-
-
摘要:
微流体驱动元件是微流控系统运转的核心,对低雷诺数流体的流动与流量精确控制、器件集成与性能优化至关重要.运用CiteSpace对1996—2020年间395篇相关文献的发文量、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可视化分析.评述了用于微流体驱动的微泵、微阀、微混合器等动力元件研究的热点,分析了关注度较高的流动现象与效应,讨论了相关应用现状与研究方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和展望.
-
-
王锐;
钱吉裕;
魏涛;
黄豪杰
-
-
摘要:
随着射频电子装备不断向高集成度和大功率方向发展,传统开式循环冷却技术已不能满足系统微型化及高热流密度散热需求,急需发展闭式循环片上冷却技术.微泵是闭式冷却系统的核心部件,而目前微流控泵的性能与射频微系统大流量、高扬程的需求存在量级差异,因此亟待明确射频微系统微泵的发展方向,研制符合要求的高性能微泵,以解决射频微系统散热瓶颈,破除射频微系统性能提升的限制壁垒.
-
-
温锦锋;
江帆;
沈健;
祝韬;
陈美蓉
-
-
摘要:
利用介质上电润湿效应(ElectroWetting-On-Dielectrics,EWOD),驱动液滴在微泵泵腔内振动,再结合锥形单向流阻结构,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基于EWOD的微泵;深入探讨了液滴振动的机理,并对该EWOD微泵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提出的一种基于EWOD驱动的微泵能很好的完成泵送液体的功能,并且其泵送效率与液滴振动的频率有关.其中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当液滴的振动频率为5,10,15,20 Hz时,微泵的泵送效率与液滴的振动频率成正相关,微泵出口的压力与液滴的振动频率并无明显关系.
-
-
廖玲妮
-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微流控技术被成功地运用在毛细管技术中,自此开启了其商业化的进程.然而,微流控技术与中医药行业结合并将其运用到中药样本快速检测中尚属首次.该文中介绍的新型微流控系统,基于CMOS-MEMS智能微流控技术,结合高通量芯片点阵技术研制系统,整体架构包括微泵微阀、多靶标检测体系及卡匣及配套光学模组,适用于中药材有效成分、外源性毒性物质的快速与量化分析,可以帮助饮片企业或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快速评价药材质量.
-
-
吉改丽
-
-
摘要:
目的探讨PIPC/TAZ微泵与静脉滴注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细菌清除率及血清CRP、PCT、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盐湖区分院治疗的8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PIPC/TAZ静脉滴注治疗)与观察组(应用PIPC/TAZ微泵治疗),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PIPC/TAZ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PIPC/TAZ微泵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CRP、PCT、IL-6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血清CRP、PCT、IL-6水平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两组之间比较,观察组更低(均P <0.05)。结论 PIPC/TAZ微泵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可可有效降低血清CRP、PCT、IL-6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提高细菌清除率,且安全性较好。
-
-
李强;
永远
- 《第13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物联网专题》
| 2015年
-
摘要:
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无可移动部分的磁流体力学微泵已经在微流体领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该文章提出了简化的磁流体流动模型,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交流电磁流体力学微泵进行理论分析.基于建立的数学模型,对不同微通道尺寸的磁流体力学微泵进行了模拟分析.该文章研究了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相位和频率这两个重要参数对微泵抽吸效果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平面电磁铁的磁流体力学微泵模型.
-
-
张彧;
王文
- 《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
| 2011年
-
摘要:
利用最小能量法和均匀压力载荷下的圆薄膜大变形解析解,改进了静电驱动的双腔柔性振膜微泵的理论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圆薄膜的周向应变,利用均匀压力载荷下的圆薄膜大变形解析解来预测振膜的形状,对微泵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证明了圆薄膜大变形时的周向应变是不可忽略的。讨论了介电层厚度和腔体形状对微泵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介电层厚度、减小腔体深度和缩小腔体半径,对静电柔性振膜型微泵性能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
-
-
-
-
-
-
刘晓为;
王蔚;
田丽;
傅建奇;
陈小洁;
倪鹤南;
曾娟
- 《第八届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设计、研制了集成有微泵、微沟道、微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微流体测控芯片.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分析了将其作为冷却芯片时微沟道的散热作用,分析确定了芯片上各元件的结构.该集成芯片为硅-玻璃结构,在硅片上,利用ICP法刻蚀无阀微泵泵体和微沟道;在7740玻璃片上,以溅射、剥离法制作微流量和温度传感器;图形精确对准后硅/玻璃以静电键合方法封接.无阀微泵采用压电元件驱动.测试结果表明:集成芯片具有冷却功能,循环水的流速最大可达25.4mm/s.
-
-
王皓;
中国科学院;
罗先刚;
姚汉民;
杜春雷
- 《第五届全国精密工程学术研讨会》
| 2005年
-
摘要:
提出了用于研究微机械往复无阀泵动态特性的二自由度振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与实验验证.在模型中增加考虑泵腔内气泡因素,并将泵腔内、外液体质量的影响分开考虑;得出振幅随频率、泵腔内外液体质量比变化的曲线;发现其幅频曲线一般呈双峰特性,泵腔内外液体质量比值对曲线特征、谐振频率、振幅均有显著影响.通过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由此得出以提高泵压为目的的微泵优化设计策略:适当增大膜片质量、选择合理的泵腔内外液体质量比值.采用硅深刻蚀、硅-玻璃膜片键合等工艺制作出微机械往复无阀泵,其尺寸为20mm×20mm×0.65mm,实现最大泵压为1.52kPa,对应最大流量为35×10-6L/min。
-
-
张善亮;
Nithin Narayananb;
徐波
- 《第八届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本文描述了微通道内交流电水力泵(EHD)的工作原理,并用IntelliSuite(R)的Microfluidic模块对电水力泵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影响电水力泵速度场分布的因素,包括流体电导率、驱动交流电频率和相位、电极维度以及电极间隙和数量等.通过数值模拟不同参数下的电水力泵,比较驱动压力大小,最后给出优化的设计结果,为给电水力泵设计参数的选择提供依据.本文对流道长度为5mm,宽0.4mm,厚度0.4mm的电水力泵做了优化设计的数值模拟,最后得到驱动电极宽度为0.01mm,电极间距为0.0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