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323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98604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法律适用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八届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2006年全国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构建研讨会、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工作会议暨第六届年会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相关文献由35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波、陈冉、郭建安等。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8604篇
占比:99.67%
总计:98927篇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研究学者
- 李波
- 陈冉
- 郭建安
- 郭维丽
- 龚红卫
- 丁寰翔
- 于阳
- 农伟娟
- 刘春花
- 刘辉
- 姜涛
- 张立群
- 徐文文
- 曾勇
- 朱天舜
- 李宗诚
- 李艳
- 杨丹
- 杨清惠
- 汤媛媛
- 王嘉懿
- 王春林
- 王科
- 王立志
- 王雅丽
- 白骏龙
- 秦瑞东
- 陈伟
- 陈在上
- 高铭暄
- 魏韧思
- 黄传华
- 黄永维
- 于丽娟
- 仇塍迪
- 付明亮
- 代承
- 伍正
- 何为
- 何利
- 佟志伟
- 侯兆晓
- 侯孝文
- 侯宏林
- 侯雨佳
- 侯飞跃
- 倪寿明
- 傅雪
- 储槐植
- 冯小军
-
-
-
-
摘要:
最高法发布新修改的非法集资刑事司法解释2022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对原司法解释中有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的定罪处罚标准进行修改完善,明确相关法律适用问题,更好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惩治非法集资犯罪,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
-
-
刘海侠
-
-
摘要:
对被害人过错责任的认定和适用,目前在刑法中尚无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为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就被害人过错相对减轻加害人处罚已成为普遍做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常见犯罪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在故意伤害罪中就案件起因、手段、主观恶性、后果等情节确定量刑起点,调节刑罚量的规定。
-
-
郭昌宁
-
-
摘要:
近年来,在我国“重刑治毒”态势下,毒品犯罪率有所下降。探讨刑罚对毒品犯罪的威慑效应,以毒品犯罪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刑罚的确定性和严厉性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其他经济社会情况为控制变量,构建“动态因果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刑罚的严厉性对抑制毒品犯罪的效力存在局限,而刑罚的确定性对抑制毒品犯罪有更深远的意义。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指导下,立法应严密毒品犯罪的刑法网,增加刑罚的确定性;司法应坚持以宽济严、以严济宽。
-
-
吴正花
-
-
摘要:
捕诉一体是指一个案件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法律监督等都由同一检察机关内部的同一检察部门的同一检察人员或者一个办案组负责,即通常所说的“谁批捕、谁起诉”。少捕慎诉慎押是检察机关确立的一项重大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指对于批捕案件应结合实际情况,能不捕的不捕,要慎重起诉,慎重对犯罪嫌疑人实施羁押措施,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具体要求。
-
-
彭燕;
曾艳;
史焱;
申芳旭
-
-
摘要:
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具有的检察权必须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近年来,刑事犯罪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轻罪犯罪态势持续提升。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检察机关应以法治思想为指引,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法治的新要求、新期待,在具体办理案件过程中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故意伤害案件作为常见多发案件,检察机关在每一件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应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本文以故意伤害犯罪的类型化为路径,研究检察机关在办理故意伤害案件过程中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准化适用,以期达到案件办理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相统一。
-
-
-
-
摘要:
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以下简称《修改决定》),对原司法解释中有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的定罪处罚标准进行修改完善,明确相关法律适用问题,更好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惩治非法集资犯罪,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
-
-
滕伟;
叶邵生;
李加玺
-
-
摘要:
《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根据刑事立法的新近发展,针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和《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刑法修正案(十一)》作出修改或者增设的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和相关联的安全评价中介组织人员犯罪的认定标准、刑事政策把握、行刑衔接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本文介绍了该司法解释的制定背景、研究起草中的总体原则和规定的主要内容,并对《刑法修正案(十一)》增设的危险作业罪的定罪条件作了重点阐述。本解释与2015年12月公布的《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同明确了危害生产安全犯罪和相关联的安全评价中介组织人员犯罪、安全监管失职渎职犯罪的具体法律适用标准,构成了比较完备的刑事规范体系。
-
-
苗生明;
周颖
-
-
摘要:
2020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分组审议。栗战书委员长在常委会闭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检察机关要发挥好主导作用,继续推进落实这项改革,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积极主动、准确规范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该严则严、当宽则宽。
-
-
黄江南
-
-
摘要:
【裁判要旨】重伤害案件是否适用缓刑应结合犯罪情节、再犯危险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考量。对犯罪情节应从犯罪动机、手段、后果、影响等综合考虑,对再犯危险应从行为的危险与行为人的危险两方面双重评价。更需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法治的导向,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审慎谦抑司法理念,考虑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从而决定是否适用缓刑。
-
-
-
-
摘要:
为进一步规范量刑活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增强量刑的公开性,实现量刑公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自7月1日起在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全面实施。
-
-
利子平;
竹怀军
- 《2008年中国刑法学年会》
| 2008年
-
摘要:
管制刑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的典型代表,符合轻刑化、非监禁化、行刑社会化的刑罚发展潮流,其价值应当得到充分肯定。但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管制刑却宽严失衡,存在适用对象和适用条件不明确、执行主体虚化、行刑内容过于宽松而缺乏惩罚性等不足,严重制约了管制刑功能的发挥。因此,应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视角出发,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管制刑适用的对象和条件、改造管制刑的行刑主体、设立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适当惩罚性的管制内容、确立不服从管制的较严厉的法律后果。
-
-
-
-
-
-
-
-
-